李林朱
夯實基礎,創新驅動——“互聯網+”模式下高校體育智能化管理研究
李林朱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102)
以高校體育教學為例,分析高校體育智能化管理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對“互聯網+”模式下高校體育智能化管理發展對策進行探究,通過建立“互聯網+體育”教學模式,促進高校體育智能化管理,為夯實高校學生體育學習基礎,創新體育教學模式提供理論支撐。
高校體育;智能化管理;夯實基礎;創新驅動;發展對策
當前,借助互聯網技術和資源,充實體育教學改革內容,是引導高校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養成“終身體育”學習理念的關鍵階段,對于促進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發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具有重要意義[1]。但是當前,在互聯網+教育資源的充實下,高校學生參與體育訓練和教學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同時對于體育教學設施的管理不到位,導致器材耗損現象嚴重。因此借助“互聯網+”技術,充分融合高校體育教學資源,實現“線上+線下”相互結合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為推動高校體育智能化教學管理的發展提供理論借鑒,同時為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推進高校體育教學質量不斷進步提供參考。
“全民健身、終身體育”等體育理念的滲透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已經迫在眉睫,如高校體育設施的更新換代、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應用等,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滲透,不僅是高校體育學科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促進“互聯網+”體育教學理論和理念發展的關鍵。當前,互聯網技術在各行業領域中廣泛應用,使高校體育教學事業發展局限性越來越突出,這種突出性的特征不斷擴大,且對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造成較大的影響[2]。高校傳統型體育教學模式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體育學科教學方面:教學資源的可利用面較窄,傳授的效率相對較低,導致體育教學的難度加大;(2)身體素質的監測與訓練方面:高校內部對學生身體素質的監測不規律,且存在監測數量大、儀器及設備供應不足等現象,相關的體質監測數據和結果不能夠及時的反饋給學生本人,造成體質監測的流程不規范,運動處方的設計與學生體質監測數據不緊密;(3)場館及體育運動設備的使用及利用方面:傳統高校體育教學背景下,場館的實施及利用效率相對較低,體育運動場所,如體育館、足球場等的預約流程繁瑣,且不是公開共享開放,收取相對較高的服務費等。此外在體育教學管理方面,沒有建立一體化的文件管理流程,對體育教學安排工作不重視等。
目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方案正在快速發展,智能化改造方面的體育管理與教學得出廣泛關注,如改變了以往僅僅靠網頁進行線上教學模式,增加了微信小程序、APP軟件或者其他網絡教學直播軟件等,向實現高校體育智能化管理、課外體育鍛煉的監控系統建立等方面奠定堅實基礎。
借助“互聯網+體育”教學新模式,有助于高校體育教學資源的整合,對于夯實高校體育教學基礎,創新驅動教學模式具有重要作用[3]。從“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基礎看,我國在多個領域中都已經開始應用“互聯網+”教育教學模式,且在教學管理、教學體系的制定等方面已經取得突出成就,但是各個行業領域對于“互聯網+”技術的理解深度不夠,導致在應用的過程中存在較多障礙,下面將以高校體育智能化教學模式為例,論述“互聯網+”教學模式下高校體育智能化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
針對開發相關手機APP的公司來說,由于他們缺乏深入到高校體育教學中的觀察與調研,導致開發需求模糊,缺乏條理性,尤其是手機軟件系統的兼容性上,難以滿足對所有的型號手機都兼容,因此導致軟件系統使用的普及性、廣適性存在不足。無論學生還是教師在使用智能化管理系統的過程中,所操作的軟件系統容易出現數據被篡改現象,對于資歷較老的教師而言,智能化管理系統的操作便利性不足,操作過程中易出現各類型問題,難以達到使用預期。
高校內部有關體育智能化教學管理的制度不完善,往往僅局限于傳統理論教學,而對教學模式的創新關注度較少,部分智能化管理事務得不到相關政策的支持,導致智能化體育教學過程過于封閉,應用效率不高。對于高校體育教學智能化管理來說,應結合各個部門的管理細則,制定明確的、具有普適性的智能化教學管理規定,例如需要各級學院的支持、學生體質水平檢測需要由教務處統一管理,促進數據收集方法及流程的規范化、體育場館與財務管理系統相連接等[4]。
學生信息、學生體質監測成績、場館服務等與學生處、教務處、財務處等的溝通過程存在障礙,導致各部門之間的對接存在障礙,智能化管理效果不明顯,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不順暢等。另外,在已經建立的相關溝通平臺中,對應存在的垃圾信息相對較多,再加上學生對其信息真偽的辨別能力不足,導致學生自身的溝通主動性下降,管理者對于學生的管理主動性也會受到不良信息的誤導,造成溝通管理過程失衡。
“互聯網+”教學模式是在科學技術創新的大環境、大背景下產生的,其不僅需要開展科學化、一體化的管理,同時需要建立網絡化管理機制,還需要在結合高校體育教學基礎目標、實踐目的的基礎上,融合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及各項工作,并加強網絡信息平臺的建設,科學規劃、加強溝通,積極宣傳,提升線上軟件系統及軟件基礎設施建設的信息共享化。同時,對于高校體育教學管理人員來說,由于缺乏對“互聯網+”教學模式的認識,導致在線上教學平臺或者軟件的宣傳過程中,沒有把控好核心熱點問題,導致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對互聯網教學資源的認知能力和整合能力欠缺,因此必須加強對體育教學人員的培訓,提升軟件及硬件基礎知識及操作技能水平,還應對教學資源進行科學管理,盡量滿足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需求[5]。
教育教學信息具有廣泛性、普適性,尤其在高校體育智能化教學管理過程中,更需要建立教育教學信息公開化原則,突出“互聯網+”教學模式的優勢。例如在高校體育教學器材的管理過程中,學校應開發一款“出借系統”,對滿足學生借用體育器材需求,實現出借信息條理化、準確化提供技術支撐。現實情況下,很多高校體育器材出借后,會出現歸還周期延長、甚至發生丟失的現象,因此借助“互聯網+”教學模式,利用智能化管理系統實現學校與學生個人之間建立一套完整、科學、有序的體育器材管理系統,一方面能夠借助智能化管理系統,加強學生對于體育器材的愛惜程度;另一方面,能夠幫助校方及時準確的追蹤器材出借信息,同時還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哪一類體育運動喜好,為教學設計和課前備課做方向性指導。
高校教學及日常學生管理工作涉及部門較多,在教學管理政策、教育行政體系等方面,都需要各個二級院系協調聯動,搜集相關教學互動信息,構建一體化教學管理機制等。智能化教學管理模式的構建主要建立在體育教學政策制定、軟硬件系統的升級改造、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有效使用等,不僅與高校的信息管理部門相關,同時與各個院系、各位體育教師、所有學生都緊密相關,需要大家共同參與,出謀劃策,加強溝通交流,才能夠有效的實現協調互動[6]。借助“互聯網+”教學模式,將優勢教學資源進行融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利用和搜集線上教學信息的能力,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利用學生最熟悉的方式與其展開互動,為促進師生交流,加強各個部門、各院系的協調管理奠定基礎。
高校內部管理工作直接決定了體育教學的走向,是日常體育教學正常開展的有力保障。在內部管理的同時,也要針對智能化教學管理,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利用好“互聯網+”教學資源,實現體育教學器材、課程設計等的有效梳理。例如,智能化管理能夠促進學校內部管理制度的有效實施。在高校體育器材管理辦公室中,內部管理的加強不僅能夠促進工作人員管理工作有條不紊開展,同時能夠給體育器材采購部門提供便利,可通過電腦系統,及時瀏覽教師發布的教學需求,提前進行體育器材的采購配置工作,器材管理部門也可通過電腦及時了解教師的上課需求,將體育器材提前分配好,做到線上交流,線上確認,通過創新教學模式,驅動教學過程的有效開展,促進了內部教學及管理工作的秩序化、和諧化。
高校教育教學工作充滿挑戰,“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高校體育智能化管理工作帶來發展機遇,也是促進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升體育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7]。高校智能化教學管理工作離不開“互聯網+”技術,因此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應緊抓“互聯網+”教學模式下的智能化教學管理工作,把握好時代機遇,創新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提升發展驅動力。
[1]劉文方.“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育智能化管理現狀與對策研究[J].運動,2019(2):75-76.
[2]劉文方.“互聯網+”時代高校體育智能化管理模式的研究[J]. 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9,35(4):74-77.
[3]朱林.“互聯網+”背景下體育教師教學智慧及其生成研究[D].吉林體育學院,2019.
[4]閆智慧.基于APP技術背景下徐州市普通高校校園體育管理平臺構建與設計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19.
[5]焦峪平.“互聯網+完全學分制”背景下網球課程“課內外一體化”實施的可行性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8,26(6):6-7+18.
[6]佘凱.昆明市高校體育場館運營管理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D].云南大學,2018.
[7]栗濤.網絡環境下高校體育教學專業現狀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6,3(7):209-211.
Constructing the Foundation, Driven by Innovation--Study on the Intelligent Management of College PE with the "Internet Plus" Mode
LI Linzhu
(Wu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Wuxi 214102, Jiangsu, China)
李林朱(1979—),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社會體育與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