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輝 李遠華 何祥海 齊 震
小學體育教師職業融入的問題與路徑研究*
陳 輝 李遠華 何祥海 齊 震
(玉林師范學院體育健康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研究小學體育教師職業融入問題,是促進新入職教師適應崗位的需要,是滿足小學生群體的需求。文章在探討職業融入概念的基礎上,闡述職業融入幾方面內容:工作環境的融入,扮演角色的融入,教學理念的融入,授課方式的融入,專業知識的融入;針對職業融入過程存在的問題,提出實施路徑,以期通過良好的職業融入,順應小學體育崗位的需要,培養新時期優秀體育教師。
學校體育;體育教育;體育教師;職業融入;路徑
小學階段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依賴于高水平教師的授課能力。培養和建設高水平的教師隊伍,不僅僅要依靠師范(體育)院校對師范生的培養,更要依托入職后數年內對新教師職業融入的培訓。教師職業融入由學校單維培養結構逐漸過渡到“學校培養+職業融入”的“雙元結構”。我們研究小學階段體育教師的職業融入問題,有利于培養新教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認真的工作態度,提高其業務水平,讓青年教師逐步成長為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優秀體育教育工作者。體育教師這種職業需要經過專門的教育或培訓,具有專門的知識和技能,并按照一定的專業標準進行教學[1]。小學體育教師的職業融入是新教師逐步達到職業標準、獲得專業崗位能力的社會化過程,是職業適應的前提條件和必要條件。基于此,本文探討在新時期課程標準的框架內小學體育教師職業融入的內容、問題以及實施路徑等,為推進基礎階段體育健康課程的改革,提高體育課教學質量,培養具有核心素養的先進體育教師提供借鑒。
“職業融入”一詞源于法語“insertion professionnelle”,在中國很多時候被翻譯成“就業指導”。兩者相比,“職業融入”更為人性化,涵蓋面廣,時效性長。研究者查閱文獻認為,職業融入是從工作實際情況出發,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工作的需要,規劃職業,提高能力,適應環境,系統學習的過程。剛入職的體育教師,要完成從“學生”到“先生”質的轉變,發現自身存在的優勢和劣勢以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職業融入就顯得非常重要。
職業融入的核心任務是更新理念、提升能力;通過同行專家引領、校際交流、名師引領、觀摩學習等達到工作環境的融入、扮演角色的融入、教育理念的融入、授課方式的融入和專業知識的融入。在一線教學中,學校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提升小學體育教師的業務技能、實踐能力和理論水平,使小學體育教師快速進入職業狀態,逐步成為技術精、業務強、素質硬、潛力深的教師。
我國的小學體育教育從屬于教育學范疇,同時具有體育學科的屬性。目前,小學體育教師的培養主要由師范類(體育)院校完成,院校以體育專業為主要出發點進行目標培養,忽略了教育的本質內容。職業融入突破體育學科的桎梏,針對明確的教育對象(小學生)的需求,進行有的放矢的人才培養,是師范生體育教育的補充和延伸。伴隨著學校體育課程的改革、更新和拓展,職業融入不斷得到重視,體育課程由“量”向“質”的模式轉變,在這個過程中,職業融入是推進這一飛躍的源動力。因此,探索、整理、發現小學體育教師職業融入的規律,建立健全職業融入體系,有助于提高體育教師的專業化技能,推進小學體育課程的開展,完善體育教師職業標準,適應教育發展需求。
工作實踐環境對體育教師的決策能力和對小學生的態度有很大的影響,體育專業課程應強調課程教學過程,并結合實踐經驗和實地經驗,為體育教師在包容性環境中教授小學生體育課程做好準備。為保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體育教師要在融入工作環境方面做好充分的準備。盡管小學體育教育實踐在設計和實施方面都有所改進,但體育教師教育項目仍然不足。許多項目延續了一個獨立的系統,需要通過培訓體育教育者,使其專注于小學學生,專注于小學課堂體育教學。小學體育教師適應并融入到體育教師和小學生所形成的教學、工作、生活環境,在融洽環境中教授課程,與小學生合作并完成實踐教學,從而獲得經驗。
“角色扮演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學家米德提出的,他認為社會上每個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每個人通過角色扮演,來獲得了解社會、熟悉社會、融入社會的能力,通過不同角色的扮演來了解并且獲得社會中各種規則、習俗、制度等,最終掌握并適應這些規則習俗和制度,完成“成為人”的社會化的過程。在小學學校里,小學體育教師由于授課對象的“小”所以必須扮演好體育教師“親切”的角色,要了解熟悉小學生授課的規則要求,方能進入職業狀態。剛入職的教師,面對小學生授課對象與剛走去校門的大學生角色出現的反差,難以發揮良好的技術技能,很多體育教師看不到小學體育教師職業的發展空間,因而難以產生積極的教育期望,難以做到真實的教育接納,自然也不會對職業發展有科學合理的規劃。這就會影響到體育教師對職業的角色價值觀和職業歸屬感[2]。正因為如此,小學體育教師所面臨的課程性質和角色扮演期望是特殊的,職業融入過程更依賴于普通教育同事的幫襯和感染。同時,小學體育教師要參加實踐活動,確定課程,履行其教學職責,努力融入到小學體育教師的角色中去。
體育教師職前教育專業化發展方向是找出決定體育教育專業發展的主要措施。學校應根據體育教育專業的本質,確定體育教師職前教育專業化發展的方向。教學理念決定職業發展的方向,是體育教師對教學認識的集中體現。對教學活動的看法、態度和觀念,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3]。教師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職業,小學體育教師這一職業更特殊、更重要。小學體育教師要針對兒童制定學習目的、授課計劃、安排內容、運用教法,形成一套完備的觀念和信念,用包容的心態去教學,形成自己的經驗,在小學生生活和活動中起到重要作用。成為一名成功的小學體育教師是一項挑戰,是令人滿意和興奮的,這些都需要專業精神和承諾,需要思維敏捷、吃苦耐勞和豐富淵博的知識。
小學體育課程有專門的課程標準,包括四個方面: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針對這樣的標準,學校要結合實際場地和體育設施需要,針對學生身體和心理特點調整授課方式。體育課堂要有固定形式,如師生問好、準備活動、親子活動等,最主要的是授課方式靈活多變。體育課在發展自身大肌肉群的力量、速度、耐力的同時,還要以精細動作為主要鍛煉方法,進行體質訓練;在心理方面要注意培養學生間感情,增強紀律性,培養兒童的體育興趣和習慣,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小學體育教師把這些融入到小學的授課方式中,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小學體育教師必須掌握體育專業知識和技能,融會貫通地發揮各種方法,游刃有余地開展教學活動。體育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包括體育課堂管理能力、運動訓練指導康復能力、體育課程開發能力、教學科研能力和綜合評價能力。這些專業知識相互關聯,協調配合,需要小學體育教師將專業知識全面融入到工作崗位和課堂中去。伴隨科技的進步,體育教育事業發展迅猛,體育教育理論發生巨大的飛躍。體育教育需要科學理論和科學技術的同時,更需要專業的運動訓練康復等多方面知識技能。學校體育變革也是加速體育教師專業成長的催化劑[4]。所以,學校還要把網絡、計算機技術逐漸滲透到小學體育教育領域,使之成為體育教師職業融入的必備技能。
職業融入是剛畢業的新教師入職后適應工作崗位的過渡階段,學校對這些新體育教師入職后的工作并沒有實際意義的規章制度,只是停留在“以老帶新”的操作層面,缺乏相關規章制度進行規范管理。另外,新教師在過渡期考評機制缺失,沒有完善的學習計劃、考核內容和評價體系,導致盲目跟隨學習,漫無目的去關注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實踐技能的運用,在心理素質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構建方面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
新教師職業融入是就業后“再培訓”過程。小學體育教師師資不足,只能在工作實踐中摸索,邊工作邊學習,主要依靠老教師充當“師傅”的角色,缺乏學術交流、實地考察、校企合作等平臺。言傳身教、耳濡目染是過渡階段職業融入的主要形式。職業融入過程的學習是民間組織的活動,是在學校內開展的“非學歷”培訓過程,缺少社會職能部門和培訓機構的關注和參與,使得剛走出校門的新教師職業融入之后,缺少社會實踐鍛煉。
職業融入的規章制度會影響新入職教師學習內容的數量和質量,進而影響職業融入的規模。合理規范明確的規章制度有助于提升職業融入的核心素養,有助于控制職業融入的項目、教育和考核,使得職業融入過程有序、布局合理、控制有效。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能使職業融入過程更合理、更優化,是職業融入的強有力保障。
現象學觀點認為,能力是人類有意識地接觸現實后的經驗積累,包括知識、技能和態度等。桑德伯格認為,剛入職的新教師在構思工作時,積極地參與和理解外部工作環境和內在表現的產生,在真實情境中模擬練習,著重培養體育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和教學領導力,從而推動體育教師專業發展[5]。小學體育教師通過職業融入和經驗培養使能力發展提高,最終適合小學體育教學實踐。在職業融入過程中,能力培養方案是一個出發點。學校以能力實踐經驗為中心,全方面地培訓小學體育教師知識、技能和態度,形成完整的職業融入結構。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協調發展勢在必行[6]。在學習理論和進行實踐過程中,小學體育教師要把自己作為關鍵的零件,融入到特殊體育教育的整體機器中去發揮重要的作用。美國教育家柯發奇(Kovacs)認為,提高能力以促進職業融入是“創造自我、形成和改造世界的工具”。體育專業新教師職業融入預備課程是以培養能力為基礎,適應體育教學的入門課程。大多數體育教師準備項目還要提供針對低年級小學生的專門課程,努力為小學生體育授課奠定基礎。在學習情境中,活動和情境的真實性有助于小學體育教師能力的發展和知識的轉移,引起職業融入行為的變化。
小學體育教師的“傳幫帶”是在工作崗位上完成的。具有豐富經驗的教師根據新入職教師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目標和要求,進行個性化教育實踐。在小學體育教師職業融入的教學活動中,老教師要發揮新教師的能動性和主導地位,讓他們有所收獲并獲得成功的體驗。“傳”即“傳承”,是把小學體育教學的思想、精神、理念、信心、態度和責任等傳承下去,并得以延續和升華。“幫”是“幫助”,是排憂解難的過程,具體講,是在生活和工作中環境的熟悉,人際關系的融合,工作情緒的調整,積極態度的樹立等諸多方面的答疑解惑。“帶”是“帶領”,帶領學習理論知識;帶領建立有效學習機制;帶領進行研討活動,讓青年教師勇于創新,結合實際練本領、熟技能、出成果。“傳幫帶”工作是職業融入過程的重要環節,每一個步驟都要認真落實、專人負責,最終形成良性循環發展。
職業融入期間,學校要結合自身的教育條件和教育環境,發揮社會機構、政府職能部門、社會愛心組織和教育局的優勢,共享資源和信息,構建體育教師職業融入的新模式,提高小學體育教師教學質量,把前沿的理論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避免閉門造車;要與時俱進地樹立職業融入新理念,適應新時代小學教育事業的發展需求。
小學體育教師職業融入要貫穿于理論學習和實踐教學的整個過程,整合專業知識內容,促進教學方法改進,實現學校知識積累到崗位能力增強的轉變。在職業融入過程中,小學體育教師始終要具有主觀需求和愿望,有明確的目的和良好動因,有針對性的學習觀摩,提高專業領域技能。學校只有通過良好的職業融入,順應學校體育崗位的需要,才能達到培養新時期體育人才的目標。
[1]劉斌,葛存兵.體育教師的職業特性及其對體育教師專業化的啟示[J].體育學刊,2017(9):106-110.
[2]李巖.特殊教育教師職業認同與工作投入的關系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8(8):11-16.
[3]王建濤,戴俊.體育教師職前教育專業化發展的取向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1):50-53.
[4]萬勇,王佳.學校體育變革背景下體育教師專業成長力的消解和重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33-35.
[5]崔洪成,齊輝.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教育與職業,2017 (2):75-78.
[6]周群鳳,曾華麗.論專業化發展視域下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培養[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2,4(9):108-110.
[7]張小花.構建小學體育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2015(1):152-153.
[8]張旻,問尋.我國體育經管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 (3):60-62.
[9]虞澤民.小學武術教師教學勝任力模型構建與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9.
[10]許敏雄.寧德市中小學體育教師繼續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 2006.
[11]何剛.湖南省農村中小學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 2014.
[12]黃麗娟.廣州市中學優秀體育教師素質特征及培養研究[D].廣州大學, 2012.
[13]趙進.體育教師合格專業標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 2011.
Study on the Problems and Paths of the Professional Integration of Primary PE Teachers
CHEN Hui, etal.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537000, Guangxi, China)
2019 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師范類專業認證背景下應用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改革探索與實踐” (項目編號:2019JGA273);2019 年度玉林師范學院校級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9YJKY06;2019YJKY07)。
陳輝(1986—),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
李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