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頤
大學體育教育對學生心理的影響和促進作用
祝 頤
(貴州財經大學,貴州 貴陽 563000)
從大學生心理特點及心理健康標準入手,基于大學體育教師視角分析大學體育教育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和促進作用,探討如何在大學體育教育中有效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旨在有效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為大學生今后人生價值的實現夯實基礎。
大學體育教育;學生;心理;影響;促進作用
教育事業的發展,尤其是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讓大部分青年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現階段,大學生年齡普遍在17歲到24歲之間,處于青年中期,生理、心理發展趨向成熟,表現出不同于少年兒童又不同于成年人的心理狀態特點,并且有著其個性化特點。大學生個體差異顯著,集中表現在遺傳、心理承受能力、身體素質、行動思維方式等方面,導致大學生面對不同環境,有較大概率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大學體育作為大學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有助于增強大學生身體綜合素質;另一方面有助于培養大學生自我鍛煉能力,促進大學生心理抗壓能力的提高。
大學生生活環境相比其他學習階段的生活環境,出現了顯著變化,即大學生開始了獨立生活,由此增強了大學生的成人感與社會獨立感。同時,大學生的注意力還從外界環境,逐漸轉移到自身內心方面,正因如此,大學生自我控制能力與自我分析能力也隨之不斷增強。從客觀角度分析,大學生在大學階段側重他人對自身的客觀評價,并渴望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他人的尊重與理解。另外,大學生開始重視自身外在形象的塑造,渴望在他人面前展現最好的自己,但是在實踐中,又無法正確、客觀認識自我,通常高估自身能力,遇到困難時缺乏的積極向上心態,容易產生自卑心理[1]。然而,伴隨著大學教育的深入和知識面的拓展,大學生的復雜抽象思維能力得到快速提高。此外,大學生通常擁有強烈的正義感,愛憎分明,遇事容易產生情緒波動,甚至失控。
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主要涉及十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擁有適當自尊心、安全感,對自身成就產生一定的價值感。二是自我批評需適度,不得過分高要求自己或苛責自己,同時不得過分炫耀自己。三是日常生活中,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社會環境適應能力強,不會被周圍環境制約。四是客觀、冷靜對待現實生活,抗擊打能力較強,不存在生活幻想。五是自身需求定位準確,不以不切實際要求自己,具備滿足自身各項需求的能力。六是深刻認識自我,清楚自己的動機與目的,客觀評價自我能力。七是擁有健全的人格、正確的三觀價值。八是有階段性及人生奮斗目標。九是具有學習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確保自身能夠在不同環境下生存與成長。十是與人相處和諧,能保持個人個性化特點,但不違背社會標準,具有獨立的明辨是非能力。
大學體育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學體育更是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其他學科教育,有著不可忽視的優勢[2]。現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大學生走進社會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就需要具備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應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大學體育教育也需高度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
個體身心的健康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活環境的影響。通常情況下,良好的生活環境可促進個體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大學體育教育要想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需重視大學體育教育工作的宣傳,并在大學內營造濃厚的體育文化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運動中[3]。此外,學校需重視體育基礎設施建設,購進大量體育器材,保證體育運動項目的順利進行。同時,學校應建立體育協會與俱樂部,并組織大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體育運動項目,如健身、競賽、體育表演等,從而形成濃厚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作用于學生,進而使得大學生能夠自覺接受體育教育,并在體育活動中時刻保持愉快的心情[4]。參加適宜的體育活動,不僅能對大學生心理產生積極影響,而且有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大學體育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多樣,要想讓大學生積極參與到豐富多彩的體育運動活動中,需在大學體育教學實踐中重視體育教學內容的有機整合,積極調動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及積極性,鍛煉學生的意志力與忍耐力,幫助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同時,大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活動,可提高其環境適應能力,從而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5]。另外,大學體育教師在教材選擇上,需充分考慮大學生身心特點,并綜合考慮大學生體育項目興趣,一方面滿足大學體育教學需求;另一方面能保證大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為其身心健康發展夯實基礎。同時,大學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實踐中,需明確授課目的,重點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奮勇進取等良好心理素質[6]。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大學體育教育的實施,有助于培養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促使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所以,大學體育教師需高度重視大學體育教育的重要性,以此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筆者在查閱大量文獻的基礎上,結合自身長期從事一線教育工作經驗,就大學體育教育增強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路徑,提出以下幾點拙見。
大學應大力宣傳體育運動項目鍛煉的積極作用,通過宣傳欄、廣播等多種渠道大力宣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讓大學生了解體育項目鍛煉常識及心理健康知識,有助于大學生正確看待心理健康問題,并在學習和生活中,展開合理的自我評價,積極參與到體育運動中,消除心理問題,從而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例如,在大學校園內采用橫幅、電子廣告等形式,宣傳體育鍛煉與健康相關常識,讓大學生時刻關注體育與健康,增加體育鍛煉,培養身體健康發展的意識,有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大學體育教師是體育教學工作的執行者,也是大學體育教學主題的引導者,在整個大學體育教學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大學體育教師自身素質決定了大學體育教學效果。因此,大學需重視體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培養大學體育教師責任心,促使其能夠掌握心理學專業知識與心理輔導技能等,從而能夠很好地在體育教學中,將自身所學知識全部應用于實踐中,有效改善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學生應對社會壓力的能力,實現人生發展目標。
心理健康教育需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障礙問題。在教學實踐中,立足于大學生心理障礙問題,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輔導,幫助學生切實解決心理問題,增強學生心理素質。為掌握大學生心理情況,可不定期開展心理問題的問卷調查。從調查結果中,分析大學生心理障礙問題,從而在體育教學實踐中,結合學生對體育項目興趣愛好,有針對性開展體育教學活動。并在此過程中,針對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幫助大學生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大學生通過填寫調查問卷,從中發現自身存在的心理障礙,及時進行自我調整,有助于緩解大學生心理壓力,促使其心理健康發展。
大學應建立各種形式的體育俱樂部,鼓勵大學生加入體育俱樂部,以此調動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俱樂部內部需定期組織不同的體育活動,讓大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有效鍛煉心理與身體,促使大學生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同時,大學生參與體育俱樂部生活,能有效調節心理狀態,時刻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有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大學體育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助于增強大學生身體素質,而且在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也發揮著積極作用。所以,大學體育教師需在教學實踐中,重視自身體育素養的提高,通過問卷調查方式,實時掌握大學生心理狀況,有針對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從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1]張建新.大學體育教育對心理健康的影響[J].當代體育科技,2019,9(2):238-240.
[2]衛國生.對體育教育田徑專修生跨欄跑中克服心理障礙的探討——以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為例[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9,27(1):102-104.
[3]王瑜浩.論大學體育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層面[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8(1):51-53.
[4]史悅紅.試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體育教學中的重要性[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1(14):123-125.
[5]王佳佳.大學體育教學對學生身心健康的作用[J].運動,2015(8):62-63.
[6]黨丹.對學生實習心理狀態的調查與分析——以貴州民族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為例[J].安徽體育科技,2014,35(2):62-64.
Influence and Promotion of College PE on the Students' Psychology
ZHU Yi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563000, Guizhou, China)
祝頤(1973—),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