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璐 高 俊
功能性訓練在高校公共體育羽毛球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劉 璐 高 俊
(哈爾濱師范大學 體育科學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對功能性練習在高校公共體育羽毛球教學中的運用展開研究。認為,高校公共體育羽毛球教學對提高羽毛球運動技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等具有重要作用。但當前存在著學生技術基礎薄弱、專項身體素質較低和技術提升較慢的問題。為此,提出在高校公共體育羽毛球教學開展功能性訓練提高教學成效的對策,并建議從發展專項身體素質、建立穩定的技術動力定型和有效提升運動技能三個方面來進行。
公共體育課程;羽毛球教學;功能性訓練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是提升大學生身體素質、發展運動技能、建立終身體育意識、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課程。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人民對體育物質精神和文化精神需求層次的不斷提升,我國高等院校公共體育教學也隨之進行著不斷的改革與完善,意在培養高素質、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高級人才。從目前來看,運用功能性訓練不斷提高公共體育教學成效已經成為體育教學改革和科學化發展的重要趨勢[1]。因為,一方面功能性訓練讓我們重新認識了運動技能形成與發展的規律與特征,為優化公共體育教學提供了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功能性訓練所蘊含的先進訓練方法與手段,為促進學生運動技能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實踐支持。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在高校公共體育羽毛球教學中運用功能性訓練提高教學成效的教學改革探索,旨在促進高校公共體育羽毛球教學質量的提升,為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和學生素養的培育提供參考。
羽毛球公共體育教學,作為我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高等院校中開展以來不僅得到廣大學生的喜愛,同時也受到公共體育教師的重視[2]。原因一方面在于羽毛球運動具有提高身體技能、增強免疫力、發展身體素質、擴展運動技能,延緩衰老和調節情緒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于羽毛球運動具有參與度比較廣、運動突發情況概率比較低、場地受限制小等特點,在教學的開展與實施方面受限較小。此外,由于學生中羽毛球愛好者較多,羽毛球公共體育教學的開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終身體育”觀念的形成和良好生活方式的養成。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人民對體育物質精神和文化精神需求層次的不斷提升,廣大體育教師是對羽毛球教學進行不斷的改革與完善,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培養高素質、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高級人才。在新一輪的高等院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中,相關專家、學者進一步對羽毛球教學提出了更加明確的教學任務,以充分利用羽毛球運動在學生中愛好者較多、開展范圍較廣、易于學習和掌握的特點,培養大學生的體育素養,更好地提升大學生的體育意識和能力。
首先,球感差。球感是人體在擊球時的一種本體感覺,是人擊球準確性和技術控制能力的重要表現。在羽毛球學習的初始階段,雖然學生往往很快掌握基本揮拍動作,但在擊球時卻往往難以有效的實現準確擊球或有效的運用技術動作。這種因為缺乏良好的球感,而導致擊球上的困惑,不僅使學生難以準確的判斷擊球的時間點、空間點、球的落點和球的飛行軌跡等,同時也讓學生出現著急、厭煩等情緒,產生對自我的不信任感等心理問題。
其次,身體不協調。身體協調性是學習運動技能的重要條件,同時也是羽毛球運動的重要特點。在學習的初期,很多學生由于缺乏較好的協調性,存在腳下不夠靈活,空間感不強等問題。平時訓練腳下不到位,導致啟動過慢,不能很好地判斷擊球的方向和距離落點,擊球之后沒有還原的意識、擊球時手腳不協同。這些問題制約了學生羽毛球技術的學習。
第三,技術掌握不熟練。羽毛球教學雖然作為學校公共體育的重要課程,但課時是有限的,且選擇羽毛球課程的學生甚多,而學校場地有限,很難保證學生充足的練習時間,進而影響技術動作的掌握。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增加了動作模擬的練習安排,如原地揮拍練習、對墻拋球練習和移動墊球等,以加強學生空間球感和動作的穩定性和靈活性。這些練習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學生技術水平,但缺乏有效的場上對練時間,導致學生在場上有球對練中技術運用不足,出現基礎較為薄弱、技術不扎實的問題。
良好的身體素質不僅對提高運動能力、延長運動壽命,預防和減少運動損傷有重要作用,同時還有助于羽毛球運動員養成良好意志品質的形成[3]。當前,雖然很多學生熱愛羽毛球運動,但多數身體專項素質不高,在學習過程中難以有效的掌握和運用羽毛球運動技術。首先,移動能力較弱。羽毛球是一項需要運動員在球場上前后、左右快速奔跑,到達有效擊球位置然后準確擊球的運動。這種快速的奔跑能力,不僅是羽毛球運動者的基本能力,也是奪取比賽勝利的重要因素。因此,學生要想學好羽毛球就必須具有較好的移動能力,全場快速的奔跑、啟動與轉向,腳下的蹬步、跨步、并步、弓步、后撤步等熟練而有節奏的運用。但在教學中,很多學生往往完成一個學期羽毛球課程的學習也難以有效的在場地移動擊球,而這與學生的速度素質較差有直接的關系。其次,靈敏性較差。羽毛球運動對運動者的靈敏性要求較高。這是因為,在運動中隨著羽毛球擊球方向、時間和空間的變化,接球者需要根據球的飛行方向和運動軌跡在賽場上做出快速的轉體后退擊球、轉體蹬跨推球、前弓步放小球、上步勾對角等。但目前,很多學生由于不重視靈敏性的練習,使得在擊球或接球的過程中,不僅難以有效的主動擊球或接球,還極易造成因被動擊球多造成的意外損傷。因此,提高學生的靈敏性就成為促進技術學習與掌握的重要條件。第三,力量不足。力量素質是一切運動的基礎。學生在擊球或回球過程中,要想把球以較高的質量擊打到預期的位置,就需要手臂、手腕、手指具有足夠的力量。因為,手臂、手腕、手指是羽毛球擊打時人體的主要發力部位,這些部位缺乏力量,特別是爆發力,不僅不能將球擊打到有效的場上位置,同時也不能正確運用擊球技術動作。因此,提高廣大學生的力量素質就成為學習羽毛球、提高技術水平的又一重要因素。第四,有氧耐力。有氧耐力是人體有氧代謝能力的具體體現,是人體能夠保持長時間運動能力的保證。在羽毛球運動中,長時間的比賽和擊球的多拍回合是其重要的運動特點。缺乏這種能力導致學生非常喜愛羽毛球運動,但往往在教學中或課后運動中,難以盡情釋放運動熱情。
首先,學生課后練習不足。羽毛球雖然作為公共體育必修課程,在高等院校公共體育教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每周課程安排僅為2-4課時,每學期的課時也僅為36-72學時。對于一些基礎能力薄弱的學生,僅通過課堂學習就想大幅度提高羽毛球技術水平是不現實的,需要課后積極的練習。但限于學校場地、學生練習的主動性和自持力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很難在課后進行系統練習。由此,導致學生羽毛球技術水平學習進度較慢,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其次,羽毛球師資技術力量不足:羽毛球教師是指導學生羽毛球學習與技術發展的重要主體。但受學校課時安排、俱樂部構建、教師生活等多因素的影響,羽毛球教師們很難在課后業余時間在對學生進行教學和指導。由此,一方面學生在自我練習中,出現錯誤而得不到及時糾正,右側造成技術動作發展上的偏差,另一方面,羽毛球技術、戰術、練習方法與手段等也在不斷的提升,但由于教師缺乏到專業運動隊進修的機會,導致其現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等還較為陳舊,不能進一步提高教學成效。第三,學校的場地器材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隨著國家對教育的改革,近幾年高校的擴招,羽毛球的選修課開展得如火如荼,而羽毛球運動需要在室內場館進行,學生過多場地則受限制,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這使得無論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在學生的業余練習中,均出現6-8人使用1片場地的情況緊張局面,制約了學生技術學習與練習。
功能性訓練,是一種被廣泛應用于體能訓練與理療康復領域的訓練方法與手段[4]。它是當前體育領域的最新訓練方法與手段,是體育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它通過7項動作模式,一方面檢測運動者的身體機能和運動能力,另一方面幫助運動者改善運動能力,促進身體與技能的融合發展。針對當前高等院校公共體育羽毛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困難,教學中應用功能性訓練一方面能更好地促進廣大學生羽毛球運動技能的發展,另一方面能在有限的教學課時中提高羽毛球教學效率。
首先,動作篩查。對羽毛球教學中的學生在上課初期開展功能性訓練中的動作篩查,一方面,以此掌握學生身體機能水平,并根據不同學生身體機能中存在問題,制定針對性的訓練內容、計劃和方案,為羽毛球技術學習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將篩查結果告知學生,讓學生明確各自身體機能的優勢和不足,為學生課上和課后更加有針對性、自覺性的學習與練習奠定基礎。由此,將以往學生被動的羽毛球技術學習與練習變成更加主動的學習,以雙主體的互動推進學習間的溝通與交流,確保學習建立在一種更加平等、愉悅的氛圍中。其次,專門性練習。根據學生身體機能上的不足,為其制定專門性的學習與練習計劃,并在教學中開展與實施。如,針對有的學生靈敏性不足,就讓其多進行持拍的“米”字跑練習;針對有的學生手臂、手腕、手指部位力量不足,在教學中就讓其多進行高遠球、平高球練習,在提高手臂、手腕、手指部位力量的同時,進一步不斷提高擊球的有效性、準確性和球感;針對有的學生有氧耐力不足,就在教學中讓其多進行低強度的前后移動擊球練習,在提高其有氧代謝水平、提升有氧耐力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其跑動能力。第三,改進練習質量。在教學過程中,依據不同的學習與練習階段,運用動作篩查對其訓練成效進行檢驗。如果身體機能和運動技術水平得到明顯提升,則繼續現有的訓練方案;如果效果不明顯則及時改進訓練方案,并在一段時間后在進行檢驗。以此,確保學生的羽毛球技術的學習與練習和身體的生理機能始終保持在有效的提升路徑之中。
首先,發展核心力量。人體的核心肌群是在穩定重心,產生和傳遞力量的基礎上,以發展神經支配和控制能力,整體協調用力和本體感受性能力等為主要目的表現出來的力量能力[5]。人體核心肌群力量水平的高低,對于羽毛球技能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功能性訓練可以改善人體的核心肌群力量水平。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專門安排學生進行課堂上的功能性訓練,同時還要求學生在課后要進行一定的練習。以核心肌群力量水平的提升,促進羽毛球技能的發展。其次,提高神經系統對肌肉的控制。功能性訓練可以更好地激活人體的本體感受器,讓人體的神經系統形成符合專項力學規律的肌肉“運動鏈”,為四肢末端發力創造理想條件,進而發展羽毛球擊球動作的協調性,促進羽毛球學習早期形成肌肉記憶,并建立完整的動力定型;同時,還能提高神經傳導的興奮性,讓機體對各肌群的控制更加高效、人體動作反應更加快速,以規范技術動作,提高擊球的準確性、各技術動作連接的有效性和機體各肌群間工作時的協同性。第三,不斷改進技術動作。羽毛球專項技術的優劣,主要取決于參與運動肌肉之間的協同工作水平和對高速運動中身體重心的控制能力。通過功能性訓練,可以提高不同肌肉之間的協作,以及動員全身不同環節的力量有序地參與運動,加大總體能量的輸出。由此,不斷優化學生的技術動作,讓擊球效率更高、跑動更加高效、控球更加穩定。以明顯的技術水平提升,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學習的成效,增加學習的信心。
首先,促進運動技能形成階段的遞進。羽毛球運動技能的形成過程中,很多學生在分化階段向鞏固階段遞進時會遇到學習成效不大、遞進較慢的困惑。這一方面在于,傳統的學習方法需要大量的練習而學生練習時間較為有限,另一方面在于傳統練習的防守與手段效率較低。而在教學中引入功能性訓練后,通過每堂課20分鐘的練習和課后每周2次20分鐘的練習,有效發展學生核心肌群的力量水平、各肌群的協調能力,不僅讓羽毛球技能的學習更加卓有成效,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身體技能與素質,縮短了分化階段向鞏固階段遞進的時間和困難,為教學目標的實現提供了保障。其次,減少傷病。學生在學習羽毛球過程中雖然可以根據自我的身體情況適量運動,但還是經常出現運動損傷。這一方面源于學生身體素質不高,另一方面在于訓練方式不正確。而有序的運用功能性訓練,一方面,可以發現學生潛在的身體機能不足,進而通過有針對性的訓練對不足進行強化,以此防止練習過程中運動傷病的出現,另一方面,可以在學生出現傷病后通過有效的練習,協調各機體肌群、減小損傷區域的負荷、促進傷病的康復,以此切實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讓羽毛球教學真正實現發展運動技能、建立終身體育習慣、享受體育運動樂趣的目標。
[1]郭磊,劉英輝.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的供給側改革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8(4):495-498.
[2]唐永泉,晁銘鑫.探析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中羽毛球課程的影響因素[J].中國成人教育,2007(24):163-164.
[3]劉瑞東,陳小平.功能性力量訓練對肌肉募集特征和身體素質的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6,40(5):73-79.
[4]黎涌明,資薇,陳小平.功能性動作測試(FMS)應用現狀[J].中國體育科技,2013,49(6):105-111.
[5]王衛星,廖小軍.核心力量訓練的作用及方法[J].中國體育教練員,2006(2):12-15.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Training in Badminton Teaching of College Public PE
LIU Lu, etal.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Heilongjiang, China)
2019年度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SJGY20190365)。
劉璐(1995—),碩士生,研究方向:羽毛球教學與訓練。
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