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裕 李寶國
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策略分析*
黃俊裕 李寶國
(石河子大學體育學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從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剖析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制約因素并提出有效的解決策略。研究發現我國學校體育執行及課程設置實施、家庭觀念、青少年生活方式是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重要因素。建議優化學校體育課程與實施、改變家庭對體育的觀念偏頗、加大社會對體育的開展力度,以改善青少年的體質健康狀況。
青少年;體質健康;影響因素;策略
當下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物質條件頗豐,反觀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卻并未與經濟、物質條件發展呈正相關。當前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逐年下滑,其中視力不良、肥胖率更是持續攀升[1]。青少年體質問題引起國務院、教育部及社會各界的重視,并推出一系列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相關文件,詣在解決青少年體質健康下滑問題。造成青少年體質健康下降的因素并非單一層面,應從各層面全面分析可能引起青少年體質健康下降的因素,有效解決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本文從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分析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的不良因素,并根據各因素提出相應措施,為提高青少年體質提供理論支持。
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曲線總體呈現先下后上的趨勢。從2000至2014年每5年進行一次的國民體質健康監測結果對照顯示[2-5]:在經濟基礎與物質基礎的保障下我國青少年身體形態(身高、體重)出現穩固增長的態勢,肺活量、仰臥起坐相繼于05年和10年后持續上揚;耐力、爆發力、柔韌性項目總體趨于穩定;男子測試項目引體向上等力量素質指標持續下降;此外呈劣勢方向發展的指標還有肥胖率與視力不良率。
總的說來大部分測試指標都出現穩中向好的趨勢,但仍有一部分指標形式不容樂觀,如立定跳遠項目男子測試指標與國家體質健康測試指標評分標準最低指標(對比方式下同)對比為222.8/208CM、女子為165.5/151CM。雖數據處于及格邊緣,但立定跳遠指標近年也未有上升的趨勢,需要引起關注;引體向上項目中為4.8/6個,遠低于國家要求標準;耐力方面,男子1000米與女子800米比分分別為4′34/4′32、4′21/4′34,總體而言并不理想。
綜上所述,青少年體質下降問題的解決整體已取得一定成效,此現況離不開國家政府對青少年體質問題的關注與大力支持,通過持續完善并規范的政策及學校與各地方政府部門的貫徹落實達到補救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6]。但就目前而言,力量素質、視力以及肥胖率的持續惡化問題仍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青少年是國家民族未來繁榮富強的中堅力量,也是我國在國際站穩腳跟的生力軍。“身體是革命之本錢”,在一切成果體現的前提必將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與中正的社會道德觀。應加大力度對青少年體質問題進行透析,對癥下藥以解決發展下滑的問題。
2.1.1我國學校體育教學執行困境
學校體育課程存在身體接觸、教學環境開放、運動負荷承受特點,導致意外傷害事故時有發生,加之媒體夸張命題虛化報道,使學校體育施展更加“畏縮畏腳”[7],最終過分強調“安全第一”而忽視了體育的健身功能所帶來的“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我國學校體育項目多為競技性項目,但課堂執行未能保證學生有效進行體育鍛煉,為防止出現校園安全事故,降低體育課質量、部分項目及難度,出現走多于跑的現象,缺乏創新的同時對場地設施未作規范。相比美、英、日等國家的學校體育教育更加側重“強健第一”,追求激發人類自我潛能,開展挑戰自我的娛樂性體育活動,如險灘漂流、高空彈跳、山地滑翔等運動[8]。
學校是提高和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的重要場所,通過各種體育項目或直接進行肢體活動在一定負荷下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然而“寧讓學生坐死,不讓學生跑死”成為學校體育的“潛規則”,加之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校方關注的升學率與家長的期盼交互影響形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潛意識,使體育課可有可無并逐漸淪為從屬地位。在沒有負荷與強度的體育課中,學生談何增強體質?如何達成《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如此教育理念必然導致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成效拙略。
2.1.2大、中、小學體育課程內容重復性及銜接不暢
教學內容的重復已然成為我國學校體育學科顯著的問題。如大、中、小學體育教材內容中均設有跑、跳、投等基本內容。跑步從小學到大學的“一跑到底”,甚至連大學田徑課的學習內容亦是從“蹲踞式起跑”開始;初中教材設有立定跳遠內容到大學教材依然存在;大學教材的背越式跳高是否與高中的有區別[9]?與“一跑到底”類似的教學內容頗多,如小學到大學的蹲踞式起跑、小學到大學“一滾到底”的前滾翻。教學內容重復拖沓無法體現教學的目的性。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基本實現青少年熟練掌握一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的目標。目前我國中小學的體育課主要以興趣培養為主,甚至大學體育課也是只要求學生參與,對學生技能考核要求不高。多數學生運動技能掌握情況不佳,除能保證身體活動外,并不能達到掌握一至兩門技能的要求[10]。中小學以興趣引導形式進行學習,高中甚至大學階段卻仍以興趣為主、全員參與,在如此課程銜接下導致的后果即學生只學到皮毛未學到精髓,在學生無法掌握體育技能的情況下逐漸對體育失去耐心,興趣作為學習的原動力,在缺失的情況下學生自然不會主動進行體育運動,體質增強更難以實現。
我國體育教學內容重復與各階段課程銜接不流暢直接導致了教師和學生產生興趣倦怠,致使學生出現喜歡體育但不喜歡體育課的現狀。失去對體育的興趣便逐漸失去了增強體質的動力支撐,體質問題的突兀也就在所難免。
在物質條件改善的情況下,家長們在科學營養知識儲備不足和根深蒂固的養育觀念的影響下,時常忽略對孩子膳食的合理管控[11]。獨生子女家庭導致家長對飲食從以前的平均分配轉變為直接對口,孩童對肥胖的概念模糊,面對各種食品全然接受,于是乎便導致了青少年肥胖率。
教育是階層流動的工具,盲目地逼迫孩子學習,各種輔導班成為了壓死學生興趣與好奇心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此學習使白領階層的流行病——久坐病年輕化出現在了學生身上,研究顯示跑步健身愛好者關節炎發病率為3.5%,而久坐人群關節炎發病率為10.2%,久坐等于“慢性自殺”,對關節損傷的同時腦部、心血管方面都有影響,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不論性別每周久坐的時間愈發增長[12]。一味地文化課學習只會導致學生身體各機能的下降,雖有部分家長意識到并通過報體育項目的興趣班來防止單一學習對孩子產生的影響,但到高中升大學階段的特殊時期,依然一頭扎進知識的海洋,為獲取高等學府的賞識而努力。
隨著我國生產力的解放,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生活方式發生極大改變,總體體現在飲食與娛樂方面。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保障食品藥品安全一章中談到加強對食品安全風險的監測評估,到2030年,構建職業化檢查員隊伍,加強檢驗能力建設,強化日常督察,擴大產品覆蓋面抽檢,加強互聯網對食品經營治理[13]。目前深受青少年喜愛的快餐類食品諸如奶茶、燒烤等,此類食品的質檢合格時刻關聯著青少年身體健康發展的方向,若不能加強管理則會造成青少年生長發育上的問題,不利于健康發展。
互聯網在帶給人類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影響著青少年對互聯網的使用態度,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第三次網絡成癮調查結果顯示,我國青少年網民網絡成癮比重約占 14.1%,約 2404 余萬人;在非網絡成癮青少年中,存在網絡成癮傾向的青少年比重約占12.7%,人數約1800余萬,此數據僅為城市青少年網民,農村青少年網民暫未計算在內[14]。在虛擬世界中我國青少年最大的特點是熱衷于娛樂類應用,其中網絡游戲使用率高達 64.3%,我國未成年群體的網絡游戲使用率已達到 67.9%[15],部分游戲或應用在適當娛樂下確實能達到提高青少年智力與反應的效果,但在身體形態、機能、性格發展上卻一無是處。
綜上所述,物質生活的嬗變極大影響著人們行為習慣方式,尤其是食品安全及互聯網使用問題對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解決異常尖銳,受二者影響的青少年所占比例相當之高,是我們對青少年體質健康謀策的重點對象。
學校是青少年了解與參與體育運動的最佳場所,在義務教育階段務必讓學生了解體育的本質與內涵,達到主動運動的效果,并轉移至校園外成為感化并帶動各階層公民進行體育鍛煉的中堅力量,最終實現“終身體育”。
首先,學校應在“健康第一”的前提下保障安全,切勿過度強調安全而完全摒棄學校體育。學校體育的風險主要包括階段教學內容設置、場地設施配置、課外體育活動意外損傷等。國家應對學校采取硬性規定開展并支持體育活動,根據各階段學生的身體發育狀況配置運動器材設施并定期檢查維護,撇去不適合當前階段學生學習的體育內容,運動會充分準備醫療防范措施工作及賽前風險須知通告,入學及開學定期進行體檢,將不能從事體育運動的學生記錄檔案,課堂另外安排內容。校方應轉變思路,切勿為學生安全健康而放棄體育,如今將風險因素逐一排擠,以體育為媒介達到強身健體從而達到健康;其次,課程內容精細化改良,剔除各階段重復及不適合該學段學生學習的內容,如小學階段的立定跳遠在大學階段只能作為引導或喚醒記憶,大學不應再重復立定跳遠技術動作教學,可進行項目延申如三級跳遠。各階段銜接融合,從初級階段的引導使學生產生興趣后進行項目深入,自主進行探究與學習,讓興趣作為推動學生對體育發掘的驅動力。例如根據一二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模仿能力強等身體發育特點安排基礎前滾翻、跳繩等。在三四年級身體發育較一二年級更好情況下可銜接前滾翻至空翻等基礎武術體操,花樣跳繩及多人跳繩內容;再次,校方多開展校級間比賽,同時引導學生觀看,一方面參賽隊員為學校爭光的同時,比賽氛圍激烈程度更能帶動其他學生對體育的積極性并產生濃厚興趣,為校園文化增添色彩。除此之外,面對青少年體質健康出現的問題,學校可建立運動處方咨詢室,學生可根據自身體測數據進行分析,制定現狀改良方案[16]。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與孩子接觸時間最長,理應成為各方面思想行為的啟蒙導師。就體質健康促進而言,為孩子擁有更強健的體魄,家長應鼓勵其進行體育鍛煉而非服用各種營養補品。從體育中得到快樂,增強體適能。多數家長對體育的下意識即為勞累辛苦不愿讓孩子參與。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群體能抑制甚至強化身體機能,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有更強烈的進取心及在生活中追求幸福感。
首先,通過體育社會指導員在社區開展體育鍛煉講座,逐步轉變家長對體育的態度,以微觀促使家長在家庭中起到牽頭作用,帶領孩子進行體育鍛煉,以宏觀達到全民參與,全民健身的地步,從真正意義上實現體質健康的提高;其次,借助家長會提倡體育功能價值,使家長了解體育對人體的健康的重要性。家校聯動,共同承擔對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監督任務,打造健康的身體;再次,學校舉行運動會邀請家長進行觀摩,并適當組織親子活動,在激烈比賽和親子活動中吸引家長對體育的興趣,改變對體育的觀念,使家長對孩子擁有出色的本領抱有幻想并以此為動機推動孩子進行體育運動。除此以外,家長可帶領孩子進行戶外拓展、爬山、游泳等運動,在體育運動后給予合理飲食搭配,從鍛煉與飲食作息全面保證孩子的體質健康成長。
社會相對家庭與學校而言對青少年體質提升更為宏觀,以學校家庭聯合精準治理,社會輔佐,有效營造年輕充滿活力的體育氛圍,逐漸帶動公民進行體育鍛煉以達到“健康中國”的盛況。
首先,社會應多宣傳體質健康對青少年的重要性,引入社會體育指導員,定期在社區開展有關體育有益健康的講座以此提高人們對體質健康的關注度并間接轉移到體育運動方面,逐漸改變對體育運動的態度;其次,政府應大力支持以休閑體育相關的產業創業,休閑體育主要以娛樂、活動身體、放松身心為特點,在人們對休閑體育進行了解同時還能進行身體運動,達到身體精神“雙贏”。休閑體育的娛樂性與多樣性更能吸引人們對體育的興趣,摒棄以往對體育運動的刻板印象,在娛樂的同時又能進行身體鍛煉;再次,完善與豐富社區周邊體育公共設施,提供更多體育設施供人們使用,潛移默化的改變人們對體育鍛煉的態度,加大與鼓勵青少年對場地設施的使用率,讓其在讀書階段既能提高文化知識又能強化自身體質;最后,有關部門應對食品行業進行嚴格監測與監督,有效保證食品安全合格率,軟件研發人員應多在運動健身方面做文章,與學校對接,專門研發如手機時間使用監管,運動督促類應用。
近年來青少年體質健康不良情況一直縈繞社會,盡管得到大眾的普遍重視,然而專家呼吁、國家出臺各種政策卻依舊效果甚微。歸因在于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是由多因素相互影響制約,國家給予政策只得作為宏觀調控,具體落實則需各層各界相互協調配合,環環相扣、層層遞進。除此之外,體質下降切勿只將矛頭聚焦到青少年主體上,應映射至其背后的各種因素,猶如仙人掌背后的根系。在政策不斷改良頒發的宏觀調控基礎上,應對微觀層面的社會、學校、家庭進行歸因分析,尋求解決對策,為實現“健康中國”提供有力保障。
[1]張兵兵.如何改善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J].基礎教育改革動態,2014(22):10-11.
[2]張洋,何玲.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動態分析——基于2000—2014年四次國民體質健康監測數據[J].中國青年研究,2016(6):4-12.
[3]2010年國民體質健康監測公報.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test/2012-04/19/content_2117320.htm.
[4]國家體育總局.2014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EB/OL].人民網,http://sports.people.com.cn/n/2015/1125/c35862-27855794.html.
[5]李寶國,韓童,繆柯.健康中國視域下新疆民族青少年體質健康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 2018,38(6):29-32.
[6]陳長洲,王紅英,項賢林.改革開放40年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政策的回顧、反思與展望[J].體育科學, 2019(3):38-47.
[7]李寶國,張朋,吳建華.新疆地區民族中小學體育風險管理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4,34(5):16-19.
[8]范廣軍.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及促進策略——基于中外大學生體質健康差異的比較[J].中州學刊,(3):77-79.
[9]張曉林, 陳新鍵, 毛振明.我國大中小學體育課程有效銜接現存問題及改進思路[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 49(2):78-83.
[10]王建偉.健康中國背景下我國學校體育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9(4).
[11]董靜梅,陳佩杰,歐陽林.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社會學歸因與策略[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3):40-44.
[12]郭強,汪曉贊,蔣健保.我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與久坐行為模式特征的研究[J].體育科學,2017(7).
[13]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 2017(7).
[14]何予,劉軍,周順科.針灸對網絡成癮者神經系統影響的影像學研究進展[J].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15, 21(1):86-89.
[15]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14 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15.
[16]慈鑫.韓國:體育不考試,但為學生開“運動處方”[J].人民教育, 2016,739(6):15.
Analysis of the Strategy to Promoting Teenagers' Physique and Health
HUANG Junyu, etal.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0, Xinjiang, China)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 《新疆少數民族青少年健康促進、生命意義感與社會責任聯動機制研究》,批準號:16cty006。
黃俊裕(1997—),碩士生,研究方向:學校體育學。
李寶國(1983—),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