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職業教育中心學校 朱 明
近年來,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在職業教育中不斷涌現,信息化教學模式也應運而生。MOOC、多屏投屏、三維仿真、AR/VR等詞在職業教育行業已經成為了熱門詞。汽車專業教學的根本目標是讓學生對汽車結構、原理有全面了解,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以適應行業和社會的需求。相信很多一線汽修教育工作者都會頻繁遇到學生無法通過簡單的視頻、動畫、圖片等理解汽車零部件結構和原理的情況,此時,我們需要為學生積極創設信息化學習環境,并在實踐中幫助學生,提升教學效果。
學習《汽車發動機電控系統檢修》這門課程時,除了要求學生具備專業的基礎知識外,還需具備問題的分析、解決和結構空間想象能力。但是在現實課堂中,很多學生缺乏結構空間想象力,致使學習該課程的積極性受到了很大的打擊。當然,教師也在不斷尋求解決方法,通過動畫、教具、PPT等素材來幫助學生建立認識空間,但效果并不顯著,還是出現學生聽不懂、不想聽、作業質量不高等一系列問題,繼而形成惡性循壞。
課前的預習有利于學生明確學習任務,認識到下次課學習的重難點,做好學前準備。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預習效果,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呢?在多次參加創新杯信息化類說課比賽中,筆者學習并熟練運用了雨課堂和UMU,這些程序可以有效解決課前預習效果差的現象。
教師在UMU程序中創建班級,然后將準備好的微視頻、動畫、預習學案、預習作業等素材推送至班級,設置相應的完成節點。后臺會對每一位學生的作業上交情況進行統計并進行數據分析。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遇到問題,可實時向教師提問,教師及時在線給予解答。教師通過后臺數據,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統計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的遇到的難題,以便于課上重點講解,提高課堂效率。
針對該課程實踐教學中一些實訓操作演示時間長、學生觀看效率低的問題,筆者讓學生課前觀看基礎仿真錄制視頻,并要求學生記錄易錯點,這樣可以縮短操作環節用時。
講練結合是《汽車發動機電控系統檢修》教學中的常用手段。在上課過程中,筆者經常會把電控系統的原理圖展現在電子白板上,并講解電路識讀,學生觀察和聆聽。但是這樣的固有教學模式往往出現學生剛認知完白板上的內容,但到了實車又不知所措,實踐作業開展效果不理想。有時,某個實踐作業讓學生用手機拍攝完成過程,小組代表匯報本組的作業流程,但是有部分學生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較弱,無法將作業過程講解清楚。
手機的屏幕鏡像功能非常好用,一旦操作者將手機和電腦進行連接,就能實現將手機上的內容實時鏡像到電腦上,還可實現多屏投屏。這個功能在教學中加以應用,既可以克服兩組或多組同時作業時,教師監督失衡,無法進行有效指導的難題,也可以解決實車教學中一些細小部件難以直觀展示的問題。
除上述方法外,筆者還會使用仿真軟件進行教學。通過課前仿真軟件的視頻學習,課中強化高效的練習,最后再到實車作業,明顯提升了實車作業的效率和效果。信息化教學給課堂帶來了樂趣,也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汽車發動機電控系統檢修》課程內容有一定難度,課程學習周期長,盡管課堂中教師會進行講解和示范,但仍有部分學生存在不理解、不會做的問題。因此,筆者基于主要內容精細化、步驟細節化的原則,將講解重點和操作重要環節進行視頻錄制,并上傳至學習平臺,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可以反復鞏固學習。
紙質版作業的上交、批改、訂正需要師生共同投入很大的精力,但是通過信息化雨課堂、UMU和藍墨云班課等一系列平臺,可以提高作業處理效率。作業的推送時間、完成節點都可以在平臺上設置,避免出現教師批改作業效率低、學生作業忘交、課代表反復催交作業等情況。而且教師還可以通過平臺的數據分析,了解學生學習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
在信息化教學手段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術,讓其滲透到課堂深處,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是我們每個教育者應當思考和不斷實踐探索的義務。信息化教學模式突破了空間、時間的限制,基于“體驗學習、快樂學習”的理念,積極改善了當下學生學習方式和內容,使我們的汽修專業課堂更生動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