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超前 劉 洋 羅興國
(福建師范大學 體育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
《體育之研究》在體育領域具有深遠的影響和時代意義,呈現出多元變化的思想結構[1],致使學者們對該文的解讀,因個人思想觀念的不同,而產生不一樣的見解。為此對該文本進行解讀,則要求解讀者在解放個人思想的同時,還需排除個人的主觀意向,才能將該文所傳達的思想,更加確切地運用到體育發展的進程中。
《體育之研究》一文于1917 年4 月份刊登于《新青年》雜志,從群眾發展的視角進行總結,則在于群眾應加強體育鍛煉的意識,以保家衛國為己任,通過身體運動,促進自身健全發展[2-3];從個人發展視角進行審視,則在于強化個人意志力的同時,為世界觀的轉變奠定基礎[4]。首先,在影響作用方面:該文深刻解析了體育、智育、德育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而對學校體育的發展起到深遠的影響作用及意義[5-6];其次,在個人鍛煉動機、運動經驗的總結方面,則對群眾體育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指導意義[7];最后,該文章的觀點和看法引發出的新興研究內容與方向,推動了體育事業向前發展。
《體育之研究》開篇引語就將當時群眾體質柔弱與國家發展力量相聯系,形成了一對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并直擊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在于個人缺少體育鍛煉所致。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于加強個人體育鍛煉的意識與認識體育的功用,進而達到促進國家發展之成效。但個人鍛煉意識的加強層面,客觀上是依附于自身對該事物的了解與需求程度,即對體育認識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個人對體育鍛煉的需求程度,從而帶動群眾對體育的認識,也正因此才能深刻體會到體育的重要性,明白體育是促進個人走向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若從鍛煉需求的健康視角進行分析,則健康是引領人們對體育需求的第一動力。從人力資本的角度便可知曉,健康決定了群眾在共建社會發展之余,可以為祖國工作多少年限等內容。群眾健康指數的提升,意味著個人能力與身體健康同步發展,然而二者的發展并不沖突,并且還將人民幸福與健康聯系到了一起[8]。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家發展進程中,主要矛盾引領發展朝向,而健康又是促使人民幸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發展的進程里,意味著健康本身的功用與意義對人民幸福所帶來的影響,將使國家給予高度的重視,人民的幸福才是國家發展的根本。因此,我們在群眾中傳播健康觀非常必要。
文章第一部分闡述了什么是體育,內含了獸性主義[9],以及倫理學的相關內容[4、10],圍繞人類自然演進的過程,對體育的概念進行解讀。而此后,也有學者將波普爾的“世界3”理論用來解讀體育運動[11],進一步強化了體育與獸性淵源之間的聯系。同時,又因獸性淵源的加強,我們容易在分析體育概念中忽視馬克思提出的一個觀點:“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2]。人們在體育外延不斷拓展的同時,提出“真義體育觀”、“大體育觀”以及“人文體育觀”3 種不同的觀點,但在梳理體育與教育的關系層面仍然存在不足[13],根本原因在于當前體育與教育的關系解讀,僅是對體育中的學校體育與教育的關系解讀,忽視了全面發展中的體育與教育之間的關系。我們在解讀二者關系時,應結合上述觀點進行分析,進一步促進體育與教育的協同發展。
文章在提倡三育并重方面,所進行的解釋與論證,涉及到各方面的內容,其實質是為了著重強調體育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以及體育與德育、智育三者結合的必要性。馬克思說過:“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4]。一方面,三育的結合是一個人全面發展的根本;另一方面,社會生產勞動的發展,必須依賴教育與學校體育的結合而進行發展。但我們需注意的是《體育之研究》一文中的一段論述,即過去教育當中所采取的運動形式,卻是不明其體育的本質,而進行開展的身體運動[15]。若將該段內容作為學校體育活動開展的警示語,則在學校體育課程中開展的體育活動,既要遵從育人為先的根本原則,也需具備繼承與弘揚體育文化的功能,才能與教育形成的文化功能相契合。因此,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在校園的開展,應當引起重視,進一步促進教育與學校體育的協同發展[16]。
運動的方法貴在少、運動應注意的事項、關于運動的一點心得,上述三部分涵蓋了個人在運動時,通過體育運動項目的特征和特點,總結出了運動的方法和策略。但究其實質,即在于提醒人們,只有深刻體會到體育的本質真諦,明白身體鍛煉的形式并非重在多樣性,而在于明白鍛煉方法的效用與適當運用,以此標準為中心,進行身體鍛煉,才不會因鍛煉形式上的變化多樣受到影響,才能抓住身體鍛煉的重點,延展開來進行身體運動,才能構建出專屬于自己的一套運動方案,完美印證了一句古語:“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對于體育的功效和不愛運動的原因,實則是身體鍛煉的功效和制約個人鍛煉的原因。在解讀過程中,筆者還有一點個人的認識,即一個人看待事物的價值取向,若立足于社會發展的視角,將一切事物的發展視為運動和變化的實質狀態,從而在時間與空間運行的軌道里,一切事物在發展進程中所出現的矛盾,都將轉變為發展中潛在的動力機制。而文中以該段內容作為開篇:“國力茶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此甚可憂之現象也”[15],更進一步說明,個人看待問題的視角時刻與國家發展相聯系,在具體實踐中凸顯價值意義。
對《體育之研究》一文應進行客觀的分析,才能更加確切地提取文中體育思想的精髓,從而在發展進程中,更加有效地進行傳承與發展文中的思想內涵,但筆者認為《體育之研究》一文的解讀,更依賴于解讀者的人生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