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 蘇笑朋
(內蒙古科技大學體育教學部,內蒙古 包頭 014040)
在體育運動中,人體的四肢末端將力量施加于外部物體產生運動。因此,體育界的力量訓練的重點都放在四肢上,很少關注四肢以外的力量訓練。隨著人類競技體育成績的不斷提高,以及運動生理學和運動生物力學等學科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人體運動是由大多數肌肉群和多關節共同參加的全身運動,而在這一運動過程中如何形成符合運動生理學和專項力學規律的“運動鏈”,重點是將身體的不同部位整合起來,為四肢發力創造良好的條件,從而提高競技表現。
關于人體核心區域的研究始于20 世紀60 年代的歐美國家,最早的概念來源于解剖學和生理學,人體的核心區域是由腰、骨盆、髖關節構成的一個整體,包含29 塊肌肉。隨著人們對人體核心區域功能認識的深入,發現核心肌肉群是人體發力的主要環節,對四肢起著樞紐作用,并對競技體育成績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核心力量最早用于運動康復領域。20 世紀90 年代“核心力量”的概念引入我國,2008 年北京奧運會全面推廣,至今已應用到運動訓練的不同領域。體能訓練必做力量訓練,力量訓練必談核心區域練習,核心力量已成為我國運動訓練理論和實踐關注的熱點。
本文通過檢索近些年有關“核心力量”的文獻,對不同類型的文獻進行整理和歸類,對國內專家和學者的觀點進行總結,梳理目前國內核心力量訓練研究現狀,指出我國核心力量理論和實踐領域的不足,以及訓練實踐中核心力量訓練的誤區,提出我國運動訓練領域核心力量的發展建議,以期為我國運動訓練科學化的發展盡一份微薄之力。
以“核心力量訓練”為研究主題。
1.2.1 文獻資料法
以“核心力量訓練”為關鍵詞通過中國知網查閱2008-2019 年間相關文獻417 篇,并閱讀相關書籍為本文提供研究思路。
1.2.2 專家訪談法
走訪省隊知名體能教練、隊醫和科研人員,了解核心力量在實踐訓練中的原則和方法,以及目前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2.3 邏輯分析法
運用邏輯分析方法對上述文獻和走訪資料進行篩選、分類、整理、分析。
核心力量訓練一直是我國體能訓練領域關注的焦點,我國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觀點。我國學者王衛星認為核心力量訓練的作用:第一,穩定脊柱和盆骨,保持身體正確姿勢。第二,保持身體的控制性和平衡性。第三,提高運動時核心向四肢和其他肌肉群的輸出。第四,提高肢體效率,降低能量消耗。第五,預防運動損傷。練習方法主要有不借助器械的單人練習、運用不穩定器械進行的練習、運用綜合器械進行的練習[1]。黎涌明認為:核心力量的訓練方式主要有靜力、動力和靜動組合練習,練習的目的是加強神經對肌肉的控制性[2]。趙佳認為:在訓練核心力量時應注意現代方法和傳統方法相結合,控制子系統與主動子系統結合,動力性和穩定性相結合,練習動作和呼吸相配合[3]。由此可見,學者普遍認為核心力量對保持身體姿勢和力量輸出、預防傷病起到關鍵作用,練習方法多種多樣,練習者應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
核心力量最早運用于運動康復領域,國內的研究焦點為核心力量對腰部急性損傷和慢性損傷康復治療的影響。黃坤將120 名患有下腰痛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分成普通治療組、常規體操組、核心力量訓練組,經過8 周的康復練習,對比后發現,核心力量訓練組恢復效果明顯[4]。路琳在總結中國舉重隊核心力量訓練方法的基礎上,對備戰里約奧運會的14 名患有傷病的女子舉重運動員進行核心力量訓練,結果表明,核心力量訓練能有效改善傷病運動員的身體運動功能,尤其是四肢的穩定性,但對損傷恢復的效果不明顯[5]。呂晨曦等人對非特異性腰痛患者進行核心力量訓練,并與傳統康復訓練對神經肌肉功能的改善效果進行比較,通過對比發現,核心力量訓練能夠改善患者腰部核心肌群控制能力,提高腰椎功能狀況,減輕患者的疼痛程度[6]。以上研究說明,核心力量訓練對腰部損傷的恢復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上述研究對藥物治療和核心力量訓練兩者的綜合影響因素考慮較少。
核心力量訓練引入我國后,國內一線教練員認識到核心力量對體能和技術動作的穩定性起到關鍵作用。隨著對功能性訓練認知的不斷深入,很多體能類、技巧類、同場對抗類運動項目將核心力量訓練運用到體能訓練中,以期提高運動隊的成績。李春雷認為核心力量對田徑運動員的力量素質至關重要,不同類型田徑運動員的核心力量訓練采用不同的器械,徑賽采用平衡墊、滑輪、阻力帶,投擲類項目采用無軌跡滑輪、實心球、壺鈴,跳遠、跳高類項目采用杠鈴、振動儀、健身球、滑輪等,撐竿跳高項目采用懸吊[7]。張志武通過實驗證明,網球專項訓練中核心力量訓練可以提高正手擊球和發球球速[8]。鄭楠通過對比實驗發現,核心力量訓練可以提高武術運動員成績,表現為動作穩定性的提高和失誤率的下降[9]。綜上所述,核心力量訓練能夠有效地提高專項成績和運動表現水平,但上述文獻研究對象多為一般運動員或普通人群,缺少高水平運動員實例分析,同時訓練方式和手段單一,缺少創新性設計。
眾所周知,核心力量訓練是在傳統力量訓練基礎上形成的,它是針對傳統力量核心肌群穩定性的不足,通過對核心肌群動態力量訓練和本體感受性的訓練,彌補傳統力量訓練中的不足。于紅妍等人認為,傳統力量訓練和核心力量訓練的本質區別是核心力量訓練增加了核心穩定性[10]。閆海軍認為,核心力量訓練和一般力量訓練都以專項力量為出發點,訓練課準備活動后,應先安排一般力量訓練再安排核心力量訓練,兩者的訓練時間比列約為3∶2,同時根據運動員素質的不同安排順序和銜接[11]。鮑杰將16 名河南省體工隊的優秀青少年游泳運動員分2 組進行8 周單盲實驗,結果發現,核心力量訓練相比傳統力量訓練,在訓練效果、訓練成績、四肢力量、軀干的穩定性方面提高程度顯著[12]。總而言之,多數研究結果顯示核心力量訓練比傳統力量訓練效果好,但很多研究只停留在理論方面,缺少實踐驗證和數據支撐,并且實驗的方案和方法有待時間和實踐驗證。
我國眾多學者對核心力量的研究,無論在理論方面,還是在實踐方面都做出了貢獻,豐富了運動訓練學的內容和方法,有助于競技體育成績的提高。但是多數研究只停留在一般訓練層面上的方法和效果,缺少對專項運動的認知和實例。從微觀角度分析,測量工具簡單,數據缺少科學性。核心力量訓練作為體能訓練的一種形式,今后的研究應根據研究目的的不同,在選擇研究對象和方法上應有所差別。同時,可選擇高水平運動員進行測試,以點帶面地對運動康復、大眾健身、競技體育等不同領域的對象進行輻射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