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琴,李春花,唐 玲,高 燦,鐘 山,孫 玲
當前,全球護理人員嚴重缺乏,護理人員離職意愿高等諸多問題影響整個護理人才隊伍的穩定性,2019年6月新加坡國際護士理事會大會(ICN 2019)將主題確定為“引領之聲——人人享有健康”,此次大會將護士的安全和尊嚴提高到了相當的高度,認為護士現在和未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更被需要。長期以來,護士是職業倦怠發生的高危人群,近年來有不斷增高的趨勢[1-3]。護士職業倦怠一旦發生,會導致抑郁、焦慮、工作滿意度降低等慢性疲勞和減少工作能力,增加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4],不利于衛生事業的長遠發展。因此,護士職業倦怠一直是職業壓力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關注焦點[5-6],發達國家相關的理論研究相對領先,研究內容已經較為成熟,并取得了一定成效[7-10]。基于信息化的數據挖掘系統已經成為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為了更好地幫助研究者在進行相關科研工作時快速、精準定位研究的參照追蹤對象,本研究利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借助可視化軟件CiteSpace[11],對Web of Science核心數據庫收錄的有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以期為后續的深入研究和整體推進提供參考。
本研究數據源來源于美國Web of Science核心數據庫,檢索策略為主題=“nurse*”“burnout”or“occupational stress”,文獻類型限定為“article”,時間限定在2009年—2018年,以陸軍軍醫大學圖書館為網絡檢索平臺,檢索時間是2019年4月10日。
將上述檢索結果利用CitsSpace軟件的數據預處理模塊進行數據除重。
設置時間跨度為2009年—2018年,時間切片為1,閾值為Top 50。最后選擇尋徑網絡算法對網絡進行剪裁,根據需要選擇相應的節點類型,繪制相對應知識圖譜。
建立時空知識圖譜、作者合作圖譜、高頻關鍵詞分析、突現詞分析,對護士職業倦怠近10年的發展現狀進行不同層面的分析。
2009年—2018年共檢索到護士職業倦怠相關文獻2 328篇,文獻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發文量最多的年份為2018年,達到378篇,2015年和2018年增長幅度較大,分別增加62篇和57篇,2016年增速減緩,詳見圖1。

圖1 2009年—2018年護士職業倦怠發文量趨勢
2.2.1 來源期刊
本研究納入的文獻涉及92個學科,包括護理學、公眾環境、職業健康、精神病學和衛生保健等,其中護理學占55.9%,其他公眾健康、衛生保健及職業健康領域也有所涉獵。來源期刊分布在496種期刊中,12種核心期刊載文量為722篇,占總文獻的31.01%,詳見表1。

表1 2009年—2018年護士職業倦怠論文核心期刊分布情況 (n=722)
2.2.2 國家分布
發文量最多的是美國,發文603篇,其次是澳大利亞,發文191篇,我國以發文量176篇位居第3位,其他國家如加拿大、巴西、英國、西班牙、德國發表論文也在100篇以上。
2.2.3 作者分布
發文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者的學術能力。發文量在10篇以上的有9位學者,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Aiken LH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護理學院Laschinger HKS 2位研究者發表論文數量最多,分別發表25篇,中國醫科大學的王烈(Wang Lie)發表20篇,發表1篇論文的作者有6 866位,占84.26%。2009年—2018年護士職業倦怠研究排名前10位的發文作者見表2。對作者進行共現分析,得到圖2的作者合作圖譜,圖譜中,節點字體大小代表中心性,連接邊表示合作性。結果顯示,網絡節點數量為420,連接數量為429,網絡密度為0.004 9,其中的主要作者大部分形成局部化小團體,合作較為緊密的有以Aiken LH、Douglas S、Laschinger HKS、Wang L、Bogaert P為中心的科研團隊。

表2 2009年—2018年護士職業倦怠研究排名前10位的發文作者

圖2 護士職業倦怠研究者合作網絡圖譜
2.2.4 研究機構分布
2009年—2018年,西安大略大學發文量最多(25篇)其次是中國醫科大學和安特衛普大學,研究護士職業倦怠的機構主要以高等院校為主,對機構進行共現分析,幾乎沒有合作連線或連線很弱。護士職業倦怠研究排名前10位的研究機構見表3。

表3 護士職業倦怠研究排名前10位的研究機構
2.3.1 關鍵詞
運行軟件后將同義關鍵詞合并后得到關鍵詞共現網絡,共包含106個關鍵詞,309條邊,網絡密度為0.055 5,其中“結局”“影響”“職業壓力”呈現出較高的中心性,成為護士職業倦怠的研究重點,倦怠是整個網絡的中心節點,也呈現出較高的中心性,是研究核心所在。在生成關鍵詞共現網絡的基礎上進行聚類分析,得到6個聚類標簽,包括:0#聚類,代表外在影響因素,中心度為0.689,關鍵詞有“實踐環境”“工作環境”;1#聚類,代表自我調節,中心度為0.438,關鍵詞有“壓力”“恢復力”;2#聚類,代表自身因素,中心度為0.449,關鍵詞有“資源”“工作投入”“工作壓力”;3#聚類,代表護士類別,中心度為0.589,關鍵詞有“注冊護士”“重癥監護室護士”;4#聚類,代表壓力來源,中心度為0.676,關鍵詞有“付出回報失衡”“心理壓力”“職業壓力”;5#聚類,代表產生不良結局,中心度為0.612,關鍵詞有“二次傷害創傷壓力”“普遍性”“同情疲勞”。2009年—2018年間護士職業倦怠文獻中出現的高頻次和高中心性關鍵詞見表4。此外,選擇“Timzone”,并對節點適當調整,得到護士職業倦怠關鍵詞時區圖譜,見圖3。

表4 2009年—2018年護士職業倦怠文獻中的高頻次和高中心性關鍵詞

圖3 護士職業倦怠研究關鍵詞時區知識圖譜
2.3.2 突現詞
通過突現詞的歷史共現頻次分布總結其在一段時間內的趨勢,從而確定研究領域的前沿。護士職業倦怠研究近10年詞頻變化率較高的關鍵詞有17個,這些突現詞反映了近10年護士職業倦怠領域的研究前沿,突然出現型突現詞有“護理學生”“驗證”“計劃”;上升趨勢型有“風險因素”“病人安全”“同情疲勞”;平穩型有“工作倦怠”,詳見圖4。

圖4 護士職業倦怠研究突現詞
近年來,國際上越來越多研究者認為護士的執業安全與病人安全同等重要[12-14]。職業倦怠作為影響護士安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受到研究者的廣泛重視并且持續火熱,但發文量各國不盡相同。本研究結果顯示,發表1篇論文的作者占84.26%,與“寫1篇論文作者的數量約占所有作者數量的60.00%”數據模式相差很大,說明有較多的研究者關注這個領域,但大都淺嘗輒止,深入研究還未能到位;期刊分布廣泛但符合布拉德福定律,核心期刊集中在管理類和精神衛生領域類雜志,提示該領域是管理者關注的焦點;研究機構以大學院校為主,一線管理者發表論文較少,阻礙了護士職業倦怠的縱深發展。這一方面與一線管理者對護士的心理狀態重視程度不夠有關,另一方面高校擁有豐富的科研資源及扎實的理論研究基礎,也對科學研究有一定的影響。提示下一步研究中應不止步于調查性和相關性研究,著重于提高一線管理者對護士心理狀態的關注,形成特色的研究方向和普適性干預處方,從而更貼近實際的視角來解決這一現實問題。
一部分研究者進行了深入的理論研究,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護理學院的Aiken等[15-16]的研究結果顯示,護患比、更高的教育水平和良好的工作環境對護士留任與病人預后有積極的影響,此研究結果影響了美國、愛爾蘭、澳大利亞等醫院護患比的制定,同時也是世界上各地護士短缺的權威;來自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Laschinger等[17-18]對新入職護士職業倦怠、工作滿意度和病人護理質量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結果表明,人員配置短缺、工作性干擾、一線管理者工作壓力、個性因素、人際關系、組織資源是影響新畢業護士倦怠的重要因素,提出授權、工作投入和職業倦怠又是工作滿意度和離職意向的重要的預測因子;來自中國醫科大學的王烈團隊的研究結果顯示,組織承諾和心理資本是工作滿意度的重要預測變量,通過提高護士的應對技能、護士長的變革型領導能力、心理素質可以減低護士職業倦怠[19];王烈團隊最新的1項研究,從分子生物學水平探索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基因多態性(Val66Met)與慢性壓力的關系[20]。以上3位作者在該領域科研成果十分顯著,但都以相關性理論研究為主,缺乏對護士職業倦怠的頂層設計及框架模式構建的理論研究,且對職業倦怠影響護士心理、行為的機制尚未明了。
本研究關鍵詞分析表明,2009年—2018年間護士職業倦怠相關研究包括以下4個主題:①受影響的專業人員,主要包括護士、注冊護士、醫生、重癥監護室護士、護理學生;②職業倦怠發生的相關因素,主要包括組織、個人和社會3個層面,組織層面集中于來自組織內部的不公平對待,個人層面如工作滿意度、職業性緊張等,社會因素如社會支持;③受影響的專業結局,體現在健康生活質量、照顧質量、病人安全、結果、影響等;④應對方式,包括積極應對、組織承諾等。Britto等[21]認為,工作是人們在健康的環境中因個人追求感覺良好地完成任務,工作環境中的消極因素,如缺乏結構性資源、工作組織和相互沖突的人際關系,會增加護士產生不良后果的風險,工作中的生活質量是由個人因素和工作環境決定,當人們期望達到某種社會地位而需要生活質量做出妥協時,勢必對身體和精神造成傷害。Laschinger等[22]提出,領導在實踐中創造健康和諧的工作環境和授權能有效減少職業倦怠,通過提高護患比、高學歷護士以及改善工作環境來降低護士倦怠,從而提高照顧質量;Han等[23]的研究表明,積極的心理應對和組織承諾可有效降低護士職業倦怠。從關鍵詞時區圖可以看出,“健康”“壓力”“倦怠”“護士”“工作滿意度”是近10年間研究者關注的核心所在,可將時區圖大致分為以下3個階段:分別是:2009年—2012年為現況調查階段,該階段以調查性研究為主,包含“社會支持”“風險因素”“注冊護士”等;2013年—2015年為負面影響及干預探索階段,該時期關注重點為護士發生職業倦怠的不良結局,包含“同情疲勞”“照顧質量”“有效性”“病人安全”等,2014年干預研究開始萌芽,代表關鍵詞為“干預”;隨著研究的深入,2016年—2018年分支拓展階段,該時期關鍵詞相對減少,尤其是2016年,有關護士職業倦怠的研究出現了短暫的停滯,進入醞釀期,隨后研究者轉向由現象觀察到理論探索再到指導實踐,開始關注護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同事間的冷暴力對護士造成的心理創傷,代表詞有“護理學生”“心理彈性”“二次傷害創傷壓力”等。
本研究突現詞圖譜表明,近10年來,現況研究及圍繞影響因素的分析一直是研究者關注的熱點,可以預測未來的研究熱點主要向護理學生、驗證、計劃、病人安全等方向轉移。
本研究選取能較好地兼顧文獻的全面性和權威性的Web of Science數據庫,對2009年—2018年護士職業倦怠領域的高質量文獻進行了全面分析,對科研工作者快速定位國際上熱點和精準獲取相關知識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