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摘要: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環境藝術設計是比較常見的,也屬于一個特殊的社會學科。具體來說,環境藝術設計,主要包括室內和室外設計兩大部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發展,我們應當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當中融入科學發展觀念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環保觀念,真正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關鍵詞:生態文明;環境;藝術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30-0168-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0.117
如今,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對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實踐表明,我們將當代生態文明理念結合到當代環境藝術設計當中,可以從根本上促進環境藝術設計和城市文明建設的協調進行。本文主要探索生態文明背景下的環境藝術設計途徑。
一、室內藝術設計
我們在室內藝術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我們要對室內空間進行科學規劃與設計。只有確保空間規劃足夠合理,才能從根本上優化住戶的居住效果。如果設計的空間科學、合理,就算小一些,住戶也能感覺很舒適。反之,如果我們沒有進行合理規劃,就算是空間面積足夠大,住戶也會感覺很壓抑。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密切聯系生態文明觀念,確保室內裝修不會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
第二,節省裝修材料。在室內藝術設計過程中,要為住戶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我們必須確保材料足夠簡化,不宜繁瑣,且要契合當代生態文明觀的要求,突出節能減排理念。在具體的室內設計當中,設計人員必須注重設計方案創新,盡量減少不良材料的使用。
第三,在室內設計中,要使用無毒、無害的安全性能足夠高的裝修材料,不然會嚴重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
第四,注重環境保護。在室內設計當中,我們要及時處理沒有用處的廢棄物。因為這些廢棄物會對周圍的環境產生影響,不利于環保理念的應用,且會影響別的住戶的正常生活。
二、室外藝術設計
我們在室外藝術設計過程中,往往需要注重以下幾點:
第一,我們要實現對土地資源的科學利用。在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們的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也不斷提高,隨之而來的是土地使用緊張問題。土地的過度開發,會導致我國土地壓力增強。因此,在室外藝術設計中,我們必須做好土地資源的科學利用和大范圍開發工作,實現對土地資源的可持續應用和循環應用,在環境設計中,要注重對于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比如利用周邊的空余地帶,為城市增添綠色,輸入更多的氧氣,創建城市中的自然氧吧,減輕城市當中的工業壓力。
第二,我們要尊重和敬畏自然,掌握動植物屬性。在室外環境藝術設計當中,我們往往要關注一些動植物。因此,要想保證人和大自然協同發展,必須確保人和動植物同時成長。在當代景觀設計當中,我們往往要先進行室外設計和規劃,在這個規劃當中,必須保護好動植物,避免它們受傷害。
第三,我們要優化藝術設計,且要保證成本節約。在生態文明的觀念之下,我們必須合理選用室外設計材料,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節能減排,確保材料可回收利用,避免不必要的開銷。
三、環境藝術設計中以人為本理念的融入
在當代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我們必須結合使用人性化的理念,滿足人們的切身利益,且要合理應用科學技術,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為人們創造舒適的環境和空間。
具體來說,在環境設計和結構改造中,我們應該融入生態健康發展的理念,且要將該理念運用到施工和環境設計過程中,突出生態環境保護的價值。此外,藝術設計人員要契合當代人的審美要求,實現先進技術和生態環境設計以及藝術理念的有效結合,應用綠色建筑材料,防止資源浪費問題出現。
四、綠色環保生態藝術環境的持續在發展
實踐表明,只有確保環保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促進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確保生態環境協調發展也是創建當代和諧設計的根本。我們必須結合大自然發展的規律,保障綠色環保生態藝術環境設計的有效性,要盡可能多地使用綠色植被,實現凈化空氣的目標,增強觀賞性,給人們帶來良好的審美享受。
五、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在當代藝術環境設計當中應用綠色環保觀念,融入綠色環保理念,不僅可以美化環境、凈化空氣,帶給人們美的感受,還能從根本上滿足人們的當代生活需求,促進生態文明環境建設。因此,在具體的環境藝術設計中,我們必須在確保設計美觀性足夠強的基礎上,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尊重自然,促進環保事業和生態藝術設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祎.生態文明觀下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9,2(11):47-49.
[2]聶淼.生態文明背景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理念分析[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0,28(01):30-34.
[3]曹盼宮.生態文明背景下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分析[J].居業,2018(12):30+32.
[4]鐘華.生態文明環境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分析[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0,28(07):63-67.
[5]徐小平,樸青順.基于生態文明背景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研究[J].四川水泥,2017(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