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仁東
摘 要:龐大數量的在校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水平的高低,事關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本文通過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教育的融入原則、運行機制、教育內容、利用渠道四個方面的內容,闡述了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教育的實現策略。
關鍵詞:紅色文化;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教育
大學生黨員作為即將邁入社會的先進青年群體,不僅是社會建設的佼佼者,更是中國共產黨的事業的后備力量。據統計,目前我國高校在校大學生黨員逾 180 萬,如此龐大的大學生黨員群體,他們黨性修養水平的高低,體現著中國共產黨這個政黨的水平和執政能力。而當下,部分大學生黨員也出現了黨員意識淡薄、理想信念不堅定、政治意識不強,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夠等情況。因此,新時代急需加強大學生黨員的黨性修養教育,并通過這一教育活動來提高大學生黨員的黨性修養。其中,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到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教育實踐中具有重大意義。
筆者通過實證調查,發現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教育整體效果一般,主要還存在三方面問題,即融入內容的整合度不夠、融入方式的創新性不夠、融入效果的均衡性不彰等。至于其原因,筆者在這里不再贅述,只談如何將紅色文化更好的融入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教育。
一、明確融入原則,規范教育過程
馬克思主義黨性修養理論中體現了黨員黨性修養的基本原則即共產黨的黨性原則,它構成了全體黨員的基本行為規范。因此,在文化多元化的社會里,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教育中,必須要有明確的原則貫穿于整個融入過程,以確保融入過程的規范性。
第一,堅持繼承性與創新性相結合。一是繼續利用好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教育所采用的傳統課堂教學形式。將紅色文化融入到大學生黨員的黨課、思政理論課等課堂教育中,使大學生黨員掌握更多的紅色文化內容,為他們強化自身黨性修養做好充分的知識儲備。二是將紅色文化資源創新性引入到大學生黨員的學習生活中去,通過漫畫、網絡、游戲、做自愿者等新方式,實現寓教于樂,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活動對紅色基因進行傳承。
第二,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一是教育者實施教育過程。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教育過程時,黨性修養教育者可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等方式對大學生黨員進行紅色文化教育。二是自我教育過程。大學生黨員應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習的自覺性,積極主動的挖掘紅色文化資源。
第三,堅持規范性與靈活性相結合。一是融入過程要符合規范原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教育的教育目標、內容、方式、載體、評價等要規范化,避免教育過程的無序,影響教育效果。二是融入過程要具有靈活性。黨性修養教育者可以將教育過程安排在各種易于大學生黨員接受教育的場所、平臺、渠道使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教育的過程更具靈活性,更易于大學生黨員接受。
二、完善運行機制,強化教育保障
“紅色文化”見證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光輝奮斗史,昭示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先進性,是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教育的重要精神文化資源。”[1]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黨性修養理論:在黨員隊伍建設中,要完善各種機制,以保證領導干部干實事的積極性。[2]完善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教育的運行機制,對于推進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的實效性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第一,制定較為完善的理論指導過程性反饋評價機制。一是對大學生黨員智能學習效果的評價。通過“三會一課”等具體的教育方式,對他們在一段時期內對紅色文化的認知情況進行評價,看大學生黨員是否能夠強化對包括延安精神、長征精神等在內的紅色文化精神的認同。二是對大學生黨員行為表現的反饋性評價。組織大學生黨員參與“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參觀紅色文化教育實踐基地等活動之后,對大學生黨員在一段時期內的行為表現進行評估,觀察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在行為表現上的變化情況。
第二,實踐執行過程性反饋評價機制。一是要求執行過程性反饋評價的主體必須學習評價知識。“評價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這就要求評價主體不僅要具有評價的知識,而且還要通過評價的實踐來真正認識評價客體,即學生所學的知識。”[3]因此,黨性修養教育者作為實踐執行評價者之一,必須要深入學習紅色文化,提高對紅色精神的認同,以正確把握紅色文化對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產生的效果,如此才能對實際效果進行有理有據的評價。二是實踐執行過程性評價的主體不是固定的。可以是學生自己、家長、教師以及學校各級黨組織,將他們對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教育效果的評價綜合起來,并將這些評價一一歸類,形成完整聯動的評價體系。
三、 挖掘紅色資源,豐富教育內容
馬克思主義黨性修養理論指出黨員需要在“理論修養”“政治修養”“思想道德修養”“組織紀律修養”以及“作風修養”等層面強化自身黨性修養,這也是每個黨員成為合格黨員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的文化建設思想指出,要把對紅色文化的繼承作為實現中華文化自信之本。
第一,強化理論修養教育。理論來源于實踐,又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紅色文化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學習與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革命和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包含了豐富的科學理論。強化大學生黨員理論修養,需要充分挖掘紅色文化以豐富理論修養教育內容。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承擔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歷史使命,面對主要矛盾轉換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全體黨員不斷加強科學理論的武裝。大學生黨員作為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掌握強大的理論武器以指導生活、工作學習中不斷面臨的實際問題。
第二,強化政治修養教育。紅色文化作為馬克思主義文化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更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堅定的政治覺悟、立場和方向。中國共產黨及全體黨員是社會主義和實現共產主義崇高理想信念的堅決執行者,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教育是中國共產黨為實現共產主義崇高理想,在全面從嚴治黨向高校基層延伸領域的重要體現。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政治修養的集中體現,更是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的組成部分。因此,必須要強化他們的理想信念教育、政治修養教育,不斷提高大學生黨員的思想覺悟,充分發揮他們的先進性和模范性。包括西柏坡精神、井岡山精神在內的紅色文化精神內涵,都是對大學生黨員進行政治修養教育的最好教材。
第三,強化思想道德修養教育。紅色文化反映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者為實現共產主義而表現出的高尚的思想道德修養。當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功利主義、自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泛濫,不少大學生黨員的宗旨意識、理想信念等開始淡漠,這對黨和國家的前途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強化思想道德修養成為當前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教育較為迫切的需要。我國紅色文化資源豐厚,將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宗旨意識教育與紅色文化資源相結合,增強大學生黨員堅信共產主義、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加深對為人民服務的深刻認識,落實到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實踐中,把堅定理想信念和時刻為人民的服務意識和精神作為常態加以修煉,就能不斷提高大學生黨員的思想道德修養,從而提升大學生黨員的黨性修養水平。
第四,強化組織紀律修養教育。紅色文化中蘊含著嚴明的黨規黨紀,因此,將紅色文化納入大學生黨員組織紀律修養教育內容之中,可以強化大學生黨員組織紀律修養。首先,全部大學生黨員必須參與包括“三會一課”在內的黨員教育活動,學習紅色文化,不得無故遲到早退,體現黨內組織紀律。其次,收集查找紅色文化中涉及堅守黨的組織紀律的先進事跡,將它們編成多種形式的作品,在每次召開黨員教育活動時集體朗誦或歌唱,增強對大學生黨員的心靈震撼力量。再有,對于黨員教育內容,特別是涉及紅色文化的教育內容,教育者要充分聽取大學生黨員的意見,發揚民主,科學合理的設置。做到總覽而不包攬、信任而不放任。
第五,強化作風修養教育。紅色文化體現了老一輩共產黨員的良好生活作風,因此可以打造紅色文化精品,作為大學生黨員作風修養教育的重要內容,以強化他們自身的作風修養。大學生黨員的作風關系著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但是當前大學生黨員中存在的搞花架子、好大喜功、工作飄浮、因循守舊、驕奢淫逸等作風問題,影響著黨的形象,特別是非共產黨大學生對共產黨的信任。為此,糾正部分大學生黨員的不正之風,使他們多學習、多思考、少應酬,以重拾大學生對黨的信任、對大學生黨員的信任,鞏固黨的根基和力量,這也是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的必要。
四、利用四個渠道,發揮各自效用
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的提升,不僅需要充分發揮黨性修養教育者和大學生黨員內在的主觀能動性,還需要借助外在的有利渠道去實現。
第一,注重發揮大學生黨員黨課的作用。一是應完善課程教學設計。進一步梳理對大學生黨員入黨前后的課程設計,是緩解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枯燥性。具體的可以圍繞“兩學一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等主題,把涉及這些主題的紅色文化材料進行加工提取,然后將其生動的融合進主題教學中。二是應注重學生參與。二十一世紀是共享、合作、創新的時代,大學生黨員作為把握時代的先行者,他們中的大多數對一切新鮮的事物都保持高度的熱情。因此,在涉及紅色文化內容的教學設計上,可以充分發揮大學生黨員的探索發掘精神。甚至可以讓大學生黨員自己主持課堂教學、提高大學生黨員對紅色文化的學習興趣,讓紅色文化的融入更入心入腦。
第二,注重發揮紅色教育基地的作用。首先立足校內,發掘紅色文化中的典型人物。將狼牙山五壯士、江姐、董存瑞等紅色歷史人物的紅色歷史故事梳理、編纂,匯集成冊,并開展相關宣傳活動。同時,開展以紅色典型人物,以及其他紅色歷史事件為主題的微黨課,鼓勵大學生黨員自覺走上黨員教育“微黨課”的講臺,做到向歷史人物學習,做合格黨員。其次,立足校外,組織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教育方式應具備靈活性的特征,組織大學生進行實地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等開展實踐教學,讓大學生黨員感受真真切切的再現紅色革命年代的生活場景。
第三,注重發揮紅色文化社團及研究機構的作用。首先,建立專門研究紅色文化的普及機構,加大對紅色文化的研究力度。大力開發適合本校大學生學習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由人文社科普及基地牽頭實現校地合作,使人文社科普及基地可以及時得到所需紅色文化資源。其次,完善高校紅色文化社團機構。可以成立紅色文化志愿宣講服務隊,為大學生黨員群體進行服務宣講。還可以由高校黨組織牽頭,由高校社團承辦一些優秀的紅色文化大型演出,倡導大學生黨員共同參與,加強紅色文化的宣傳力度,使大學生黨員在文藝演出中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
第四,注重發揮紅色網絡陣地的作用。一是構建黨員紅色教育網頁,凈化互聯網社交媒介。在互聯網占據時尚潮流的新時代,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教育必須重視互聯網新陣地,以增強紅色文化教育的實效性。“可以建立黨員紅色教育網頁,開設時事新聞、黨史黨章黨綱、黨員先鋒等欄目,使黨員及時了解時事,同時黨內信息也可以得到及時公布、各支部活動信息及時得到相互交流,可以學習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中的優秀共產黨員的先進事跡。”[4]加強校園紅色專題網站的建設,如此大學生黨員在訪問校園網站時,就可以有更多的渠道開展對紅色文化的學習。二是利用 QQ、微信公眾號、紅色手機報等進行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教育。可以將制作的黨員紅色教育網頁、紅色網絡游戲等通過微信公眾號、紅色手機報、QQ 群等網絡自媒體,向大學生黨員廣泛推廣。使大學生黨員可以打破時空限制,更便捷、更快速地掌握高質量的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從而不斷提升黨性修養水平。
[參考文獻]
[1]周姝含.福建省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6:19-34.
[2]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2017-10-28/2017-10-16.
[3]韓葉秀.認識論視野下學習過程性評價探析[J].教育探索,2012(02):5-7.
[4]劉強.論“紅色網絡”學生黨員教育模式的構建[J].赤峰學院學報,2011,32(08):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