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彥芳
摘 要:詩人簡單在《暮雪》這部詩集中偏愛歷史視角,試圖用若干篇詩歌描畫和揭示一定歷史階段的時代特征和精神狀況,體現了用詩歌星斗記錄和呈現歷史銀河的意圖。為小人物立傳,聽取他們的哭聲和吶喊。鄉土情結與自我反思意識在該詩集中交織雜糅在一起。這部詩集吸引讀者再度關注詩歌的抒情性與敘事性,以及詩歌與歷史敘事的關系等話題。
關鍵詞:鄉土情結;歷史;史詩;小人物
詩人簡單在《暮雪》這部詩集中偏愛歷史視角,用詩歌的形式記錄幾段歷史,如計劃經濟時期、“文革”時期、民國時期,而且預先擁有了書寫鄉村史詩的“野心”。這很難能可貴,也很冒險。在詩歌中表現和書寫歷史片段,這并不鮮見。而試圖用若干篇詩歌描畫和揭示一定歷史階段的時代特征和精神狀況,尤其是以短詩的形式,究竟能否完成這樣的寫作訴求,完成的效果如何,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有時候,敘事性的加強,難免會損傷或剝奪一首詩的詩意,而敘事中包含的真實性,傳奇性等,也生成了新的寫作意義。有詩人認為:“敘述依然是在抒情,但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抒情,而是文字與閱讀之間的平等對換,把才情的另一頭托付給閱讀,使閱讀成為第二次創造”[1]。關于詩歌的抒情性與敘事性,爭議不少。這部詩集吸引讀者再度關注這個話題。
一、用詩歌星斗記錄和呈現歷史銀河的意圖
如果說“文本之外無現實”可以被認可的話,那么我們的很多書寫都具有拓寬現實的意義,這個現實包括已經過去了的現實,即歷史。而那些沒有被文字或別的傳播符號記錄的歷史或現實,就如同隱藏在黑夜中的事物。而某些寫作因為探尋到了新的歷史和現實,就如在夜空中發現了一顆星斗。既有星斗的總和就構成了歷史的銀河,這樣的星斗中,就有詩人簡單點亮的一顆?!赌貉分杏幸恍┒淘姷臉祟}以特定的有影響的年份,或者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或者一個標志性的歷史事件,或者以年份加個人的方式來命名,顯露了對歷史進行或者聚焦或者掠影式的記錄和呈現的意圖。雖然說,“在詩歌中,意義同情緒比起來,是次要的。然而意義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因為意義指明了情緒所傾注的具體對象或觀念”[2]。
比如《1970年代》《1980年代》《1978年的春天》《1976年的一天》《1967年的初夏》等。試圖用歷史的片段凸顯出一個歷史時期的特征和質地?!督麜r代》通過對一個小人物心理的注目,揭示整個時代的特征?!?968年的政治事件》,以長河伯的遭遇再現了那段歷史的荒謬?!睹駠酚浭雒駠跗谛屡f雜陳的混亂狀態。《命運》中,一個人念叨著“天要收人,活著就是受罪”,用書寫痛苦的方式,記錄那個時代的慘痛記憶?!赌觋P》,從前是人的關,現在是將要被吃的動物的關?!娥嚮摹穼懙?942年的瘟疫,民不聊生,餓死成為死亡的一種常態。雖然“我”并沒有親見,但“枯葉借我的眼睛復活”,那段歷史也借“我的眼睛”復活。《甲子年記》寫到布衣白朗的抗爭和敗落,節制地抒發了對他反抗精神的褒揚。《灣李》寫到一條干涸的河對一個犧牲在河里的革命黨人的記憶,對“自由、民主、和平等”的記憶。《1940年的牛子龍》,一個當過教書匠的蹚將,他的心聲,不過是回到從前:我多想了卻一切,回到北地捉捉螢火蟲……類似的詩歌還有《1934年的任應歧》《1930年的樊鐘秀》《民國的安》等,將大時代和個人這樣的雙重視角融合在一起,讓歷史回到普通人,回歸人性。
從詩集中具有縱深感的歷史敘事中,烙印著一個一個明亮的聚焦光圈。詩人用他釣鉤般的筆尖,打撈出許多沉默或沉淀在時間深處的歷史名詞,歷史場景。永久牌自行車,商品糧,手抄本《少女之心》,霍元甲和陳真……凸顯年代感,對已逝年代的物質和精神狀況進行了某種還原。詩集中有一句:我被詞義盜空/又盜空詞義。一方面,這句詩昭示了人常常要被時代塑造的歷史局限性,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詩人面對被時代和文化圍困的突圍姿態。另一方面,也包含這樣的意味:一樣的詞匯,在歷史現場和時過境遷的今天,其內涵必然會發生變化。有些變化,甚至是顛覆性的。正如詩集中另一句詩所言,過去了的苦,是甜的。所謂回到過去,某種意義上是種奢望。在將塵封的歷史撣去灰塵,再次呈現在今天的時間和視野里,這種呈現的選擇和意義在哪里,是首先要考慮的。其次題材的宏大性與個性表達之間的揉合,也值得思考與實踐。這也是這部詩集給閱讀者帶來的思考之一。
二、為小人物立傳:聽取他們的哭聲和吶喊
“不講道義的文學是不道德的”,“悲憫情懷(或叫悲憫精神)是文學的一個古老的命題”[3]。詩人對弱小生命的同情和熱愛,洋溢于詩行中?!缎〔荨分校何乙8K斜拔⒌纳?飛過的小瓢蟲,爬過/我頭頂的螞蟻,你們/沒留我一個人在世間孤獨。詩人與卑微弱小者是心靈相通的,萬物有靈,世間生命大多卑微。生與死都同樣卑微,渺小,被忽略。但詩人悲觀而不消極:我要祝福,這個早晨/舊日子一閃而過,形同一輛/綠皮火車,而新的一天/還在曙色中,尚未開啟。明天依然充滿不可知的悲情,而詩人如同一棵昨日被踏倒過的小草,重新挺直腰身,等待新的朝陽。
《荒草》屬精品短詩。短短九行,見出了詩人的情懷。世間滿目荒原,十足令人悲觀,而詩人于荒原之中,看到露珠,似乎更加悲傷了,卻是蘊含悲憫的生機。原來世間一切低矮的事物,都沐浴過荒草和露珠的恩澤。那么,荒草和露珠就不只是帶來無價值與無意義,而含有悲情和溫暖。個體呢?尤其是一個低矮而卑微的個體呢?他雖然不能改變這些低矮的存在,但是,他看到了,摸到了,記錄了,寫成詩了,讓別的同樣低矮或者較高或很高的事物看到了。因而荒原的現世荒也不荒。
《雨水》這首詩中,運用小說化的筆法,“秋天的螞蚱,蹦跶不了幾天了”,這是奶奶去世前的話。然后詩人用短短的幾行詩,交代了奶奶的一生?!八臍q被裹腳,顫顫巍巍地/走過了八十四年的人生。/她的苦難,幾乎多于她的白發,/改嫁、被批斗、自殺未遂/和守寡……”“顫顫巍巍地”既是奶奶在詩人心里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也是對她一生起伏和命運的描摹和概括。一個鄉間普通女性的一生,可不就是顫顫巍巍的么?加著各種小心,在時代和文化中,如履薄冰地走完漫長而苦難的一生。但詩人對奶奶的同情,并不單純因為血緣的紐帶,而是心懷一個蒼茫的宇宙?!疤斓夭蝗?,以萬物為芻狗?!鄙n生的生終將隱于蒼蒼。詩的最后,詩人有節制地抒發感慨:我的悲愴,不止來自草墳上/一只盤飛的寒鴉。/灰濛濛的天和地,連成一片/訴不盡的蒼茫,只能隱于/充滿皺紋的微笑和淚水。
《村婦田小娥》講述一個鄉間女子悲慘的一生。《狗剩他娘》讓讀者看到了一個傳統女性甘當家庭犧牲品的可悲結局?!逗尉占t殺人事件》從正面客觀陳述,側面鄰居口述,警察自述幾個方面,聯合呈現一出鄉間刑事案件。讀者從中可讀到人性之惡,良知的爆發,以及情與法的矛盾與沖突?!睹耖g故事》涉及鄉村婚姻與倫理道德的話題,兩對夫妻進行了“重組”,呈現了生活的某種真實?!稇蜃印分袘蜃幼詺ⅲ媚赣H的話交代了死亡原因,隱隱地與一個大時代發生了聯系。
各種身份和命運的小人物,在簡單的詩中站立起來,哭著,也喊著。他們的大部分聲音微弱,嗓音沙啞,然而也有少數小人物,用整個生命發出吶喊。那一聲吶喊當中甚至還夾雜著他們生命中的最后的血。但這些生命又都是輕的,因為那個年代“歷史和個人生命一樣輕,不能承受地輕,輕若鴻毛,輕若飛揚的塵埃,輕若明日即將消失的東西”[4]。因此,能用文字和詩意保留住有限的歷史和生命的某種真實,這種寫作的意義難以用世俗來稱量。
簡單在后記《為故鄉畫像》中說:“為故鄉畫像,是那個寫作者的夢想,但故鄉的真身,也許就存在于每一個人的內心……”所以不用妄想去在詩中尋覓一個客觀的鄉村,我們只需看看詩人簡單筆尖下的鄉村,如何跳動著他自己的脈搏。
三、鄉土情結與自我反思
毫無疑問,《暮雪》中有濃重的鄉土情結,對底層世界,對一切卑微的存在,包括人,動物,植物,都具有寬廣的悲憫情懷。對有過困難鄉土生活經驗的人來說,閱讀這樣的文字,極易產生共鳴?!盎钪娜搜?,/漫長的一生就是受罪,/就像牲口,咀嚼了刺嘴的玉米葉后,/默默地消化?!薄短镆啊分校禾镆昂艽?一個土坷垃,請你進去/就能把酒話桑麻。詩人對弱小者的同情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包含著廣泛的共情。“我狹窄的一生,只是一行凌亂的字跡,愧對共和國的廣闊。”這里既有詩人的自況,也有對這部詩集的自謙。
《扎根》這首小詩,可說是整部詩集的“根”基。它可以解釋,詩人為什么如此執著于鄉土,執著于鄉土詩的寫作,執著于用一些零散的鄉土詩來重現或者還原鄉土歷史。詩人出自農家,走進城市,就像從鄉土長出的植物,它的藤蔓延伸到了都市。畢竟是呼吸著城市里的空氣,照耀著城市里的陽光,然而對養分的吸收和過濾,卻要經過鄉土的胃,和腸。因此,哪怕詩人通過城市生活與閱歷,已經適應了充滿現代性的生活,對于世界和人間的眼光,卻仍然來自遙遠而深厚的泥土,有一股揮之不去的土腥味。這種土,并非田園牧歌式的鄉村的那種土,而是浸泡了不知多少代鄉下人汗水和血淚的土,哪怕顏色已經有所改變,而質地仍是從前的質地。詩人要破除表面的似是而非,要深挖到鄉土的真皮,要顯現鄉土的神經和血管上的神經元組織,力求真實地擁抱鄉土世界,從而為我們今天淺薄的、漂浮的物質現代性,掛上一個秤砣,稱稱它的斤兩。這樣的解讀難免主觀,甚至是傾斜,但如能向簡單的詩作質地有了靠攏的趨勢,就不是徒勞的?!爸钡接幸惶?,在這里/一座墳,埋下了父親/我才算扎下了根?!边@幾行詩富有情感的張力,父輩活著的時候,可能還沒感到生養自己的土地有什么意義,而在父輩死后,這種意義才凸顯出來。生與死,不是對立的,而是一種強化。為此,詩人又一次自我反省:多么淺薄呀,無根的蘆葦/之前,我怎么會隨你/招搖在人世上。走出了鄉土的詩人,曾經為此而引以為傲,可是待自己沉穩下來之后,才明白,這樣的招搖如此站不住腳,鄉土的本色是不可更改的文化細胞,已經刻在基因序列里。在《霞光》這首小詩中,“一穗玉米,一穗被剝開的玉米/她有亮晶晶、細密的顆粒/像一群孩子,圍著母親”,與《扎根》奏著同一旋律,一穗玉米,承載著父母輩與子輩兩代人的關聯。一穗玉米,就是鄉土的根。一穗玉米,價值幾何?一穗玉米,不在于價值幾何,它賦予人的精神能量是不可估計的,雖然它的經濟價值很低廉。這很可悲,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輩,再怎樣辛勞,憑一穗玉米,也不過僅僅維持基本的生存。因而詩人的情感是復雜而包含矛盾的:我說,我看到光了/是因為,黑暗一直占據著我們的心。這句與詩集的“暮雪”總意象有緊密的呼應。
詩人不僅寫到了父親,也就是承認鄉土上生活的父親是自己的“根”,同時還通過“上墳”,把“根”又向縱深進行挖掘:我看到父親的淚了/他拉著我跪下,在一座墳前燒紙//這是你爺爺,這是你奶奶/這是你老太爺……這樣的尋根,是執著的,“香一直燒著”,“香”的隱含意義十分明確。死亡在這里與恐怖和恐懼無關,有時甚至還很溫馨:“田野還有已故的親人/他們躺下,像夜里放下蚊帳/不說話?!边@是一種熟悉的而又充滿了解的沉默,就像知己相對無語而坐,也是默契的交流。鄉土的世界簡陋而純樸,但煙火氣十足。即使一個螢火蟲的光亮,也具有治療的功能?!澳切┰诔鞘欣锸鞯娜搜?趕快在心里為我騰個空//騰出一個夏夜/讓我再用青草上的露水//擦亮你的眼睛?!笨梢韵胍姡谶@樣的詩歌尋根寫作中,詩人的眼睛定然是越來越明亮了。
詩歌的名字“暮雪”,雖然看起來是個唯美的詞匯,但其內涵卻傳達出寒冷寂靜蒼茫的感覺。這里不僅有古詩中“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寂靜和蒼茫,也有“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凈”的荒涼。在這個碎片化、即時化的時代,詩人明知少有人肯投入時間和心力去關注歷史,現實讓人無暇或無意他顧,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意義何在?意義就在這樣的過程之中。猶如西西弗斯推石上山,過程即意義。按照存在主義的觀點,人本來就是歷史的中間物。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只能從過程中去生發和獲得。因此,不管詩人簡單的《暮雪》是否實現了再現或者還原全景式鄉村的寫作意圖,單憑這樣的寫作初心,就值得尊重和探討。
參考文獻
[1]湯養宗.一個人大擺筵席[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343.
[2]H.帕克.美學原理 [M]. 張今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84.
[3]曹文軒.文學:為人類構筑良好的人性基礎[J].文藝爭鳴,2006(3):1–3.
[4]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