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遷益
摘 要:蘭色姆在《新批評》的篇尾提出的現代主義詩歌“本體性”問題涉及了其首創的本體論批評的基礎“構架—肌質”理論適用性邊界的存疑。基于這一存疑,本文通過對蘭色姆“構架—肌質”理論,結合列舉的西方象征主義的詩學理論和幾首詩歌作為實證提出西方象征主義詩歌具備豐富和自由的肌質,象征主義詩歌在“構架—肌質”理論的適用范田內,從而回答“構架—肌質”理論在象征主義詩歌上的適用性,為蘭色姆的存疑的解決立下基礎。
關鍵詞:蘭色姆;“構架—肌質”理論;新批評;象征主義
20世紀是“批評的世紀”。批評理論在20世紀人文研究中獲得了相當地位。這些批評理論中,英美新批評的誕生給科學話語強勢下幾乎從屬于歷史系或倫理系[1]的文學研究界吹來一股清新之風。而新批評代表之一的蘭色姆以其“構架—肌質”(Structure-Texture)理論為基礎的“本體論批評”占據著新批評“承上啟下”的作用。不過,蘭色姆的這一理論缺乏豐富的、足以跟上文學創作的實證,當現代主義文學興起,象征派詩歌成為當時文學的弄潮者時,蘭色姆的理論的適用性必然需要面對“延伸”的命題。
一、《新批評》中對“現代詩歌”的一些存疑
1941年,蘭色姆付梓《新批評》,力圖重估“新批評”家的任務,他于全書最后一章《呼喚:本體批評家》中破而后立地提出“新批評”應該是“本體論批評”,這基于他的詩歌“本體觀”:“詩歌試圖恢復我們通過感知和記憶粗略認識到的那個豐富多彩、也更難駕馭的本原世界”,由此,蘭色姆區分了“幾乎可以是任何性質的邏輯話語”[2]為基礎的“構架”,以及“詩的表面上的實體,有一個X附麗其上”[3]——X即所謂的“肌質”。詩歌語言對應的客體(包括意象、感情、細節等)要足夠豐富,因而,肌質的存在并不能完全依附于構架,它需要自由的,甚至有必要矛盾于以邏輯話語為中心建立的“構架”。
然而,盡管蘭色姆破而后立地提出以“構架一肌質”論為核心的“本體論批評”,但他在《呼喚:本體論批評家》中論述觀點時,采用的例子卻基本上局限于蒲伯、布朗寧、彌爾頓乃至莎士比亞等英國傳統詩人的詩篇。而在《新批評》成書之時,整個西方文學早已走過傳統,邁向“現代”,因而,“構架—肌質”理論自然不能無視當時詩壇新近的碩果。蘭色姆意識到了這一點,他提出了對本體論批評家如何評論“現代詩人”這一問題[4]。
蘭色姆認為:肌質之所以能自由的存在且具有異于構架的特征,在于詩人在創作詩歌時韻律和意義相互摩擦而讓步的結果。“韻律和意義的關系,正是構架與肌質的關系”,但現代主義詩人“無法容忍格律扭曲意義”[5],那么“現代主義”詩歌應該是不適用于“構架—肌質”之分,其本體性也值得懷疑。不過,雖然對“現代主義”詩歌本體性存在有疑惑,但蘭色姆還是相信其具備本體性的。真正需要存疑的是這個“本體性”的結論是不是以詩歌的“構架—肌質”為基礎——自然,“構架—肌質”理論在“現代主義”詩歌上的適用性上需要延伸思考。
《新批評》中提及的“現代詩人”只有艾略特、龐德、塔特、史蒂文斯和奧登五人,但不難發現,他們或是象征主義詩人的代表,或受其影響。因而這里的“現代主義”詩人所指代的對象應該還包括波德萊爾等其他象征主義詩人。值得注意的是:論及“構架-肌質”說適不適用某類詩歌,不應該僵化地照搬“意義讓步于格律”公式下產物的概念,而應將蘭色姆在解釋“構架—肌質”理論時對其下的定義(“肌質幾乎是詩人可以隨意想到的任何內容”)和總結他在本體論批評實踐時對于肌質的判斷(主要包括了詩歌中的意象、感情、細節等)作為判斷詩歌中哪些是“肌質”的標準。
二、西方象征主義詩歌的“肌質”
(一)西方象征主義詩歌肌質的豐富性
象征主義誕生于19世紀末的法國,反對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的“摹仿觀”,“著重細微的感覺和抽象的思維而揚棄了浪漫主義者喜歡直接表現感情的傾瀉式的抒情方法”[6]。
從客觀呈現來講,首先以“象征派憲章”《應和》(參看戴望舒譯本)為例,《應和》中提到“自然是座廟堂”,而波德萊爾中在描繪他的“自然”時用了多少肌質呢?包括柱石、樹林、兒童、草場等物象,也有語音、回聲、香味(琥珀香、麝香、安息香、篆煙香)等官感,還有悠長、廣大、軒昂等體悟,以及“樹林的凝望”,“香味與顏色的呼應”等極具形象性的比喻細節。可以說一方面在數量上是絕對豐富的,同樣肌質也涉及了感覺、視覺、聽覺、嗅覺,既然詩里面提到“香味,顏色和聲音都互相呼應”,那么匱乏的例子是定然不足以說明這一點的,也無法達到“性靈和官感的歡狂”這一效果。因而必須要描繪出豐富的感覺,而這些都可以歸納為詩歌的肌質。
相對于前期象征主義的內涵單一、單義、簡單,后期象征主義則更顯多重、多義、復雜,因而在肌質的展示上更顯豐富性。以里爾克的《瞪羚》(參看靈石譯本)為例,僅僅看第二段就出現的“表情”與“樂章”的并舉,然后跳躍到“歌詞”,由“歌詞”再聯想到“玫瑰花瓣”,再引出一個抽象的“他”,同時出現的還包括“他放書”“閉上眼睛”的動作。除此之外最后一段,不僅有“女子沐浴”的場景肌質,還有“葉子的窸窣聲”等聲音和“轉為凝睇”這一動作描繪的肌質。再轉到“臉”的肌質,然后又出現樹叢和波影這兩個不同的肌質。雖然這只是一首描繪“瞪羚”這一事物的詩歌,但是詩歌中出現的肌質卻包含視覺、聽覺、嗅覺等諸多多重的、豐富的事物和細節足以說明肌質的豐富性。
如果以肌質的定義來看,那么無疑在這些詩歌中符合判斷標準的部分是相當多的。他們能夠說明象征主義詩歌在肌質建設上對于豐富性的重視。但以上結論還不足以能夠說明象征主義詩歌就可以用“構架—肌質”理論來解釋它的本體性。
(二)西方象征主義詩歌肌質的自由性
雖然蘭色姆認為大自然無一物不是肌質,但是詩歌在表現“本體世界”的時候并不是堆砌越多的肌質越好,蘭色姆強調:“要使肌質更加不著痕跡,更加圓熟,就是要打磨掉他部分的個性棱角”[7],由此才能創設“積極的肌質”——蘭色姆無非想強調:肌質在“豐富性”之外還必須具有“自由性”,且自由性更能衡量“肌質”表現的好壞,從而使其成為詩歌本體性批評拼圖的最重要一枚:“對批評家來說,積極的IM(詩中的不確定意義)詩歌的肌質”[8]……總之,豐富、靈動的肌質與實現詩歌“散文轉述”的構架,他們共同為我們搭建認識世界的橋梁。
盡管非常多的象征派詩人都標榜自己是唯美主義者,力圖對立外部世界與詩的世界。但事實上象征派從最初完美的唯美主義(如愛倫坡的“神圣美”)到瓦萊里對于純詩追求的讓步,實際只保留了唯美的“形”,放棄了“實”。具體到客觀呈現出的詩歌來看,首先以馬拉美的《純潔、活潑的……》(通識翻譯為《天鵝》)(參看飛白譯本)為例:從構架的角度來說,《天鵝》很明顯地展示出了:一只受禁錮的天鵝不能翱翔。但是詩的構架框架并沒有阻礙肌質的發展。有天鵝曾經的英姿勃勃的細節刻畫,有痛苦不堪行為、心理的細節描繪——特別是“它純凈的光輝”讓人在構架出天鵝的困境時仍抱有對天鵝高貴氣質的折服。除此之外還有環境的細節刻畫,以及對天鵝本身形象的刻畫。這幾種肌質共存于構架中,它們的出現并不是一個嚴密的邏輯的因果關系,而是相對的自由出現,自由闡發。在每一個細節中出現的意象也具有獨立性,譬如“如幽靈,在輕蔑的寒夢中不復動彈”這句中“幽靈在寒夢中不復動彈”這一細節和寒夢是“輕蔑的”這一細節相互獨立,幽靈的不復動彈和夢的“輕蔑”難以構成一種邏輯關系。湖波的顏色是“灰色”這一肌質對于天鵝的構架沒有任何邏輯關系。他們的出現是詩人肆意想象的結果。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對于天鵝的那種受禁錮的現實的理解。在達到構架的效果之外還有天鵝所在的環境、天鵝那種不能飛翔的憂傷,使人有一種亦幻亦真的夢境感知,這使得天鵝的本體有一種捉摸不定的神秘之美。
后期象征主義詩人艾略特的名篇《空心人》(參看裘小龍譯本)在肌質自由性的表現上也比較突出:一開始說“我們是空心人”,后又說“我們是稻草人”,“空心人”和“稻草人”是一對相互矛盾的存在的細節肌質。而“耳語”和“干草地上的風”“地窖的玻璃”這幾個細節的出現也具有一定的異質性。呈現卻沒有顏色中的“顏色”這一肌質從上下文語境來看也十分的突兀。“無動機的姿勢”這一細節與“癱瘓的力量”是互為矛盾的存在。詩歌的構架在“空心人”這一概念,而詩歌中對于步履是“耗子踩在碎玻璃上”的細節肌質的展示與這一構架也完全看不出有什么邏輯聯系,它是“步履”這一肌質自由發展的結果。
肌質的自由性展示是詩歌本體性批判的重要標準,如上面所列舉的《天鵝》,在達到構架的效果之外還有天鵝所在的環境、天鵝那種不能飛翔的憂傷,使人有一種亦幻亦真的夢境感知,這使得天鵝的本體有一種捉摸不定的神秘。而描繪這樣的神秘正是采用了一些脫離于邏輯線索而突兀出現的肌質的結果。通過這些自由的肌質,馬拉美還原了一個全方位進入人的感知的天鵝。
三、總結
總之,象征主義詩歌無疑具備豐富的肌質,“構架—肌質”理論適用于西方象征主義詩歌,批評家在西方象征主義詩歌上不必擔心“無話可說”。當然,蘭色姆對象征派詩歌也確有過零散思考,比如他認為馬拉美的詩歌“將不帶任何構架組織的肌質視作詩歌標準”[9],然而,他所舉的例證被批評“選取了意象派最差的幾首”[10],韋勒克更是認為舉例狹窄是新批評界的一個通病[11]。不過,盡管存在謬誤,但我們仍不可忽視“構架—肌質”理論和本體論批評的價值,它本身就是在不斷地反思和思辨的自我凈化過程中誕生的新視角。正如蘭色姆本人所講“批評存在于未來而非過去”[12]。
參考文獻
[1]蘭色姆.二十世紀西方文學批評叢書:新批評[M].史亮譯.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5:9.
[2]蘭色姆.新批評[M].王臘寶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192.
[3]蘭色姆,張谷諾譯.《純屬思考推理的文學批評》,趙毅衡編:《“新批評”文集》,2001,9:116.
[4]蘭色姆.新批評[M].王臘寶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228–229.
[5]蘭色姆.新批評[M].王臘寶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148.
[6]袁可嘉.歐美現代派文學概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97.
[7]蘭色姆.新批評[M].王臘寶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224.
[8]蘭色姆.新批評[M].王臘寶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216.
[9]安德烈·戈爾內赫.形式論:從結構到文本及其界[M].李冬梅,朱濤譯.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8,6:55.
[10]約翰·克羅·蘭色姆著,蔣一平譯.《詩歌:本體論札記》(趙毅衡作序言部分),趙毅衡編:《“新批評”文集》,2001.9:52.
[11]勒內·韋勒克著.批評的諸種概念[M].羅鋼,王馨缽,楊德友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360.
[12]蘭色姆.新批評[M].王臘寶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