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綠藍
[摘 要]小說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它不同于一般的記敘文,以往的教學模式往往忽略了小說的表達特色,采取固化“講讀課”模式,這種做法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扼殺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學氛圍沉悶。本文圍繞“揣摩小說的描寫技法”“分析小說中的矛盾沖突”“關注小說的課后讀寫為落腳點”三個方面進行小說的個性解讀教學,激發學生個性化閱讀的興趣,使學生獲得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領悟小說的意蘊所在,提高學生個性化解讀小說的能力。
[關鍵詞]小說;個性解讀;描寫;矛盾沖突
小說是讀者喜聞樂見的文學體裁,它以其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豐滿的人物形象及細致的環境描寫生動地反映社會生活。小學中高年級學生開始接觸小說的閱讀時,教師要立足于學生不同的閱讀感受,依托小說的文體特點,引領學生自主探究文本主旨,領悟文本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本文以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課文《黑孩子羅伯特》為例,談談有關小說的個性解讀教學的幾點看法:
一、揣摩小說中的“描寫”技法,獲得個性化情感體驗
小說的言語方式有兩種,一是敘述,二是描寫。對小說的個性解讀主要著眼于小說描寫技法的揣摩,因為它相對于敘述,更具生動性和感染力。小說的描寫方法有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
1.品讀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小說的核心表現力在于對人物形象的描寫與刻畫。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品讀人物形象,體會外貌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在小說塑造人物形象時所起的作用。如教學片斷《黑孩子羅伯特》中,教師請學生默讀故事的高潮部分:羅伯特捐款的過程.引導學生把描寫羅伯特心理、動作、語言的句子分別用不同的線條畫出來,并表達自己的個性化見解。
師:在小說中羅伯特捐款時使用了哪些動詞?你從這幾個動詞中分別體會到什么?
生:從“摸”體會到羅伯特有點舍不得拿出錢,因為這些錢是他辛苦攢下來的,想購買他朝思暮想的小飛機。
生:從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表達出羅伯特下了把錢捐給麗莎的決心。
生:三步兩步 “沖”到講臺前,表明他毫不猶豫、急切的心情。
師:大家的理解十分精彩、到位,羅伯特最后把錢全部“掏”出來,這個“掏”字表達出什么樣的情感?
生:羅伯特“掏”出了一顆善良、寬容的愛心。
生:羅伯特“掏”出了夢想:渴望黑人孩子與白人孩子友愛地牽起手。
本教學片斷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動作描寫進行品讀,有助于學生體會小說的主旨,羅伯特善良、仁厚的形象躍然于腦海中,促進學生認識的深化,個性情感的升華。
2.抓住小說中的“環境描寫”
小說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時,十分注重為人物活動創設典型的環境。因此,閱讀小說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環境描寫,通過對環境描寫的個性化分析,體會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好地把握小說的主題思想。下面列舉《黑孩子羅伯特》的教學片斷:
師:羅伯特在什么樣的生活環境中長大?(學生朗讀相關的語句)
生:文中寫道:小羅伯特和他的媽媽就住在這灰暗的黑人區里。
生:羅伯特的家“破爛”,老鼠“滿地跑”,還有“沖鼻的霉臭”……
師:這些環境描寫反映了什么社會現象?
生:說明羅伯特生活在極度貧窮的地方。
生:說明黑人受到歧視,生活狀態困苦,經濟地位低下。
師:在種族歧視陰影下,羅伯特表現出什么樣的人生態度?
生:羅伯特表現出的善良、寬容、豁達的人生態度。
師: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出現環境描寫?
生:文中三次寫到自然景物:玫瑰花。
師:請大家找出這些有關“玫瑰花”的句子,想想每次寫玫瑰花時所起到的作用。
生:第一次寫道“他覺得麗莎既聰明,又漂亮,紅紅的臉好像春天開的玫瑰花”,這里的“玫瑰花”用來突出麗莎的可愛。
師因勢利導:這就叫“以景襯人”。
生:第二次是“走在路上,羅伯特發現玫瑰花開得好紅,紅得像麗莎的臉蛋一樣漂亮”,這一環境描寫,可以讀出羅伯特湊足錢,可以買到小飛機時開心快樂的心情。
師因勢利導:這就叫“以景襯情”。
生:第三次寫是在小說的結尾,“教堂外面的玫瑰花開得好紅啊!”,此處的環境描寫可以讓讀者感受到未來是美好的,黑人孩子與白人孩子友愛地生活在一起。
師:這也是“以景襯情”。
師小結:環境描寫起到揭示社會背景、渲染營造某種氣氛、烘托人物的心情、襯托人物心理的作用。
在這一教學片斷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對小說中的環境描寫進行個性化分析,總結出環境描寫在小說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加深了學生對當時社會“種族歧視”現象的理解,感悟到豐滿的人物形象。
二、分析小說中的“矛盾沖突”,提高個性化閱讀理解力
矛盾沖突是小說的靈魂,是形成情節的基礎,它有力地推動情節的發展。因此,引導學生分析、把握小說的矛盾沖突,是小說個性解讀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在閱讀教學《黑孩子羅伯特》中,教師指導學生動筆練習畫情節曲線,理解故事的矛盾沖突。羅伯特有兩個心愿,一個是買一架玩具戰斗機,一個是和白人女孩麗莎手拉手。故事沿著這兩條線索展開,在高潮處,兩條線索交匯。
師:通過閱讀,請大家找出小說中矛盾沖突的地方。
生:羅伯特想和麗莎交朋友,可是麗莎總是叫羅伯特"小黑鬼",在羅伯特向她表示友愛時,她無理而尖刻地拒之。
生:羅伯特如果買小飛機,就無力幫助麗莎;想幫助麗莎,就不能買小飛機。
師:這幾處矛盾沖突集中反映出什么?
生:矛盾沖突反映出種族歧視這個深刻的社會問題。
生:說明羅伯特沒有種族仇恨,很友善地對待白人孩子,他喜歡麗莎。
生:矛盾沖突中體現出羅伯特善良、豁達的優秀品質。
學生個性化地分析小說中的矛盾,充分地感受到矛盾中雙方的強烈對比,對凸顯小說的主題思想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個性化閱讀的理解力。
三、關注小說的“課后讀寫”為落腳點,優化個性解讀效果
小說的個性解讀教學應以“課外讀寫”為落腳點,以寫促讀,以讀促寫,相輔相成,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及寫作能力,發展個性化創造思維能力。可以嘗試以下兩種方法來具體實施:
1.選擇有可比性的小說進行比較閱讀。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將兩篇或兩篇以上的小說內容不斷進行比較、對照,這樣既可以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啟迪個性思維,又可以發現差別,把握小說的藝術特點。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從選材、立意、表達方式等方面尋找文本的異同。如將《黑孩子羅伯特》與上學期學過的《凡卡》做對比,兩篇小說的選材都來自于社會生活,雖然社會背景不同,但作品的基調都充滿著濃郁的悲劇色彩。在立意方面,小說的主題都圍繞著“愛”字展開,凡卡的悲劇來源于沙皇統治的社會世態炎涼,人與人之間十分冷漠,缺乏關愛。凡卡的內心深處渴望愛,渴望回到親人爺爺的懷抱;羅伯特殷切地盼望黑人男孩和女孩與白人男孩女孩手拉手,搭起愛的橋梁。《凡卡》在表達方式上有異于《黑孩子羅伯特》,前者使用了插敘的方法,這些插入的情節,對主要情節或人物起補充襯托作用。兩篇小說均使用了比喻、反復等修辭手法。通過一系列的比較分析,學生對小說的個性解讀興趣增強,閱讀能力得以提高,個性解讀效果得以優化。
2.寫讀后感。小說的“讀后感”是在個性化理解的基礎上,抒發自己對文本獨特的理解感悟,讓閱讀更有意義。如學完《黑孩子羅伯特》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讀后感中,描述課文中最感動自己的地方。不同的學生讀后體會各不相同:有的學生認為“羅伯特在得知麗莎生病后,放棄買小飛機的念頭,主動捐出自己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這個情節最為感人,因為羅伯特就像一位善良的小天使播散著愛,他寧可舍去買小飛機的錢,也要為麗莎治病;有的人認為“在教堂里麗莎的爸爸擁抱羅伯特”的那一刻最為感人,因為這個擁抱代表著白人對黑人的認可,羅伯特夢想成真。學生的讀后體會異彩紛呈,在寫作中真實地反映了他們的內心世界,美好的個性情感得到了升華。
參考文獻:
[1]林恩霞.執筆為念 落筆生花[J].新教師,2018,(09).
[2]高芬芬.語文教學的三重境界[J].廣東教育,2018,(06).
[3]曾洪瓊.淺談小學讀寫有機結合的“利”與“法”[J].新教師,2018,(10).
注:本文是泉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第二批)立項課題以及課題名稱《小學語文文學作品個性解讀教學策略研究》(立項編號:QG1352-117)
(責任編輯 陳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