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摘 要】同安歌仔戲劇團歷經半個多世紀,從民間戲班到集體創作演出、人才培養、對外交流于一體的廈門市唯一的區級劇團,它的發展歷程是閩南歌仔戲劇團發展的縮影。縱觀每一階段,環境、政治、經濟、文化、人才都影響著它的發展軌跡。其中,政策的制定與推動、人才的培養與保障、劇目的傳承與創新是推動歌仔戲劇團可持續發展的三大基石。
【關鍵詞】同安;歌仔戲;劇團;發展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3-0035-02
同安歌仔戲劇團由解放前的“福金春”戲班拆分、發展而來。它歷經幾十個春秋,從解放前的私有制戲班,到戲曲改革推動下的“同安實驗薌劇團”;從文革中劇團解散,到文革后的“同安薌劇團”;從改革開放背景下的承包制劇團,到隨著同安撤縣設區更名為“同安歌仔戲劇團”,直至2012年劃轉為“廈門市同安區歌仔戲研習中心”,幾經沉浮,見證了廈門歌仔戲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也為當下歌仔戲劇團的發展提供了借鑒。
一、同安歌仔戲劇團的變遷
(一)從私有制到集體制
解放初期,劇團是戲班的形式,主要人員是解放前的一批土生土長的老藝人。二三十年代是歌仔戲橫掃閩臺的發展期,戲班里的老藝人是當時的學徒,他們自小跟隨臺灣或本地歌仔戲藝人學戲。抗戰時期,歌仔戲受到打壓,他們也流落四處。直至解放后,福金春召回老藝人,他們由學徒變成師傅,成為戲班的核心人員。五十年代,在戲曲改革的推動下,戲班進行體制改革,從私有制轉型為集體制,改名為“同安實驗薌劇團”。在集體制下,老藝人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也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創作與表演中,并以“團帶班”的形式培養新人。
在劇目上,這一時期劇團以演神話、歷史、愛情題材的傳統戲為主,《田螺姑娘》、《假鳳虛凰》、《桃花女》、《白蛇傳》、《孟麗君》、《文成公主》、《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優秀的傳統劇目深受百姓喜愛。直至1963年,在文化的沖擊下,古裝戲被禁演,劇目創作提倡“寫十三年”,即寫1949-1962年間的現實生活,現代戲創作由此興起。在表演場域上,劇團的演出分劇場和外臺兩種形式。劇場演出的舞美趨向創意、精致;而下鄉演出多在外臺。這一時期,農村戲曲市場繁榮,看戲是農村群眾生活娛樂的重要部分,雖然外臺簡陋且交通不便,演員們需要來回奔波,但下鄉演出卻是劇團維持生計的主要方式。
從1949年到1966年,劇團在戲改的背景下從私有轉為公辦,并在政府的支持下,挖掘與傳承傳統劇目,創作現代戲,劇團的發展趨向專業化、規范化。
(二)文革后的劇團重建
文革時期,劇團發展停滯,很多被迫解散。1979年,劇團在原同安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的基礎上重建,恢復為同安薌劇團。
雖然文革后重新組建劇團,但是之前的一批名角已流失,從1966年到1978年,同安歌仔戲劇團發展遲緩,缺乏老藝人的指導,文藝宣傳隊的演員轉型困難重重。這個時期劇目以改編樣板戲為主,主要改編了《海霞》、《平原作戰》、《磐石灣》及歌劇《江姐》等。樣板戲雖然在音樂設計、舞臺表演等方面推動了歌仔戲的改革,但是也造成了歌仔戲創作與表演的雷同化與公式化,題材與形式單一,觀眾審美疲勞,這一時期歌仔戲市場是相對狹小的。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開始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大陸解禁傳統戲曲的演出,劇團轉為營業性的專業劇團。傳統戲曲的解禁不僅“解”了戲曲,也“解”了被禁錮的群眾思想,他們以更高的熱情走進劇場。在市場的推動下,劇團開始擴充隊伍,復排傳統劇目,創作新劇目,推動閩南歌仔戲復興。
(三)承包制下的劇團發展
在改革開放大背景下,城市藝術呈現多元格局,歌仔戲市場在新興傳媒的沖擊下迅速縮水,此時,如果不打破“大鍋飯”體制,劇團將面臨存亡危機。1985年,劇團改革,承包制讓劇團首先打開僵局。
劇團要發展,劇目就要革新,新興藝術的引進拓寬了創作者的視野。1987年,廈門市電視臺與同安薌劇團合作,前后拍了《三請樊梨花》、《李妙惠》、《乘龍錯》三部戲曲片,開創了歌仔戲發展的新模式。除了創新,劇團賴以生存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農村“請戲”的興起。現代工業社會的發展壓縮了城市戲曲的生存空間,但是民間信仰習俗的解禁與恢復卻重構了農村的演戲生態。農村市場的繁榮與城市市場的衰退形成逆差,演出從城市中心轉移到農村。劇團采取主動聯系、送戲上門的方法,提高演出質量,鞏固老基地,開辟新的演出點,增加劇團收益。
演出生態的改變給劇團演員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他們面對繁重的演出任務與機會的多重選擇,多年積壓的問題凸顯爆發,突出表現為工作與家庭的矛盾。文革后入團的這一批業務主干都已成家立業,繁重的演出任務讓他們無法兼顧家庭。1988年,劇團十位主要成員一起請調。同安歌仔戲劇團流失了骨干人才,再一次面臨發展的困境。
(四)劇團轉企改制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行政建制也開始改革。1997年,省府根據國務院的批復,撤銷同安縣設立廈門市同安區。
1996年4月,同安薌劇團更名為廈門市同安歌仔戲劇團。從1987年臺灣解除“戒嚴令”,至90年代兩岸文化交流日漸增多,同根同源的歌仔戲成為兩岸共同關注的焦點,兩岸歌仔戲交流逐漸深入,日益頻繁。
但是伴隨著現代社會新興藝術的發展及人們藝術視野的拓展,歌仔戲在社會中的生存空間逐漸縮小。劇團的轉企改制亦是社會發展的必然。2012年,同安歌仔戲劇團劃轉為廈門市同安區歌仔戲研習中心,劃至廈門市同安區梧侶文體活動中心進行公益服務管理。
縱觀同安歌仔戲劇團的發展,歷經了三起三落。1953-1966年間,在戲改的推動下劇團規范化,至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的沖擊,人員流失,劇團解散;1978-1985年間,大陸解禁傳統戲,劇目復興,至1985年左右工作與家庭問題爆發,人才流失,劇團面臨市場困境;1996-2010年間,劇團招收專業人才,擴大交流影響,至2010年因編制無果,人才離職,劇團轉型。
二、劇團的困境與發展
以史鑒今,劇團的發展受到環境、政治、經濟、文化、人才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政策是劇團發展的保障,市場引導劇團發展的方向,人才是劇團發展的基石。
(一)政策的制定與推動
當前,市場藝術多樣化發展,戲曲市場流失日趨嚴重,呈現觀眾老齡化和市場受眾面減小的趨勢。在嚴峻的市場考驗下,國家推行了一系列政策給予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內涵。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政策》強調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振興我國戲曲藝術。歌仔戲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歷經百年,吸納百家之長,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海峽兩岸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是展現和傳承閩南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政策的支持給予歌仔戲劇團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人才的培養與保障
人才流失是劇團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公辦劇團缺少編制,民間劇團無收入保障;其二,演出任務繁重,無法兼顧家庭;其三,源自市場的壓力與誘惑。在人才培養方面,不同于過去“團帶班”的模式,戲曲學校為歌仔戲劇團輸送專業表演人才、創作人才;福建省“水仙花”戲劇比賽、福建省青年演員比賽等競賽為演員提供交流與提升的平臺;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為兩岸人才的培育提供了土壤,也讓歌仔戲一衣帶水的傳承得以延續。
(三)劇目的傳承與創新
劇目是文化傳遞與交流的載體,歌仔戲劇目不論是在編創上,還是在舞美上,都朝著精致化的方向發展。傳統劇目是歌仔戲百年藝術特征的濃縮,對傳統劇目的傳承,有原汁原味的演繹,也有在傳統中融入新元素的新形式。但是傳統劇目已經無法完全滿足新世紀觀眾的審美要求,創新劇目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劇團提升市場競爭力的方式。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度提高,歌仔戲的傳承有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國家藝術基金等項目為劇目的創新提供動力,高雅藝術進高校活動讓當代大學生在學校里就能欣賞優秀劇目。2019年,由廈門市同安區歌仔戲研習中心創排的歌仔戲《僑批》分別在廈門大學、集美大學誠毅學院上演,演繹閩南人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讓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子為閩南精神所動容。
三、結語
歌仔戲經過百年積淀,其藝術魅力影響了一代代人,然而在新媒體和新興藝術的沖擊下,歌仔戲劇團的發展面臨著觀眾老齡化及市場流失的困境。同安歌仔戲劇團在半個多世紀的變遷中展現了歌仔戲劇團的興衰,也為當下劇團的發展提供了借鑒。劇團的發展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有效扶持和幫助,給予人才有力保障;另一方面也需要劇團發揮自身的主體性與能動性,在傳承中創新,以創新促傳承,以此保持市場活力。
參考文獻:
[1]洪文章,陳樹碩.同安文化藝術志[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2]陳耕,曾學文,顏梓和.歌仔戲史[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7.
[3]黃奕鐵.同安縣志(下)[M].北京:中華書局,2000.
[4]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廈門市同安區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同安文史資料第十八輯[M].廈門:文史資料委員會[政協同安縣委文史委],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