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賢智 曾冬林
【摘 要】本文以吉安傳統民俗活動保護與傳承為研究對象,科學地探討“文化自信”“城鎮化”等背景下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理論意義及現實意義,在借鑒傳統民俗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吉州區禾埠鄉徐家村元宵節“上馬”儀式表演活動調研為基礎,深入分析徐家村元宵節“上馬”儀式表演活動的現狀、目前的困境以及保護與發展的問題,進而為做好吉安傳統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提供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上馬”儀式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3-0047-02
傳統的民俗表演活動是基于村落的整體結構并與優秀的傳統文化相輔相成的基礎上形成的[1],但隨著吉安市城鎮化進程的加速,目前有大量的城中村、城郊村出現了整體拆遷的情況,這直接破壞了傳統民俗表演活動的場所。另外,大量的村民遷入城市成為市民,加速了傳統民俗表演活動傳承主體的被迫解體,可以說,吉安市許多傳統民俗活動都在面臨著消亡的境地。所以,我們在加速城市城鎮化的同時,也要考慮如何做好吉安傳統民俗活動的保護與傳承工作。
吉州區禾埠鄉徐家村位于吉安市區南部,地處神崗山,位于贛江、禾水交匯處,可謂是依山傍水,但又因臨水而居,該地域的村民每年都要遭受洪水之患,對自然保持著敬畏之心。為了確保每年都能風調雨順有好收成,村民在每年春節期間不僅要進行中國傳統的祭祖等文化活動,還特別在元宵節期間舉行“上馬”儀式表演,整個儀式程序完整,體現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祈禱與向往,具有濃厚的鄉土文化意蘊。
一、“上馬”儀式活動的藝術特征
“上馬”儀式是一種以祭祀祈福為目的的民間信仰習俗,由若干個子活動組成(包括 “唱贊”“游行”“村民祭拜”“老爺附身”以及“踩鞭炮”)。“上馬”儀式是徐家村元宵節民俗活動的主線,其初衷是基于宗族祈求豐收、驅除邪氣。整個活動既有室內祭拜、唱贊,也包含室外游行、表演,是一個有著民眾聯合行動的持續過程。
農歷正月初十前后,宗族分工協作開始布置祠堂,北、東、西三面墻分別張貼“老爺”畫像、“風調雨順”圖像,三個方位案桌上分別擺放“老爺”木雕塑、“轅”器具、貢品、香爐,柱子前懸掛“吉祥符”。
農歷正月初十至十四,白天宗族的青年壯漢按照既定路線巡游,不管田地溝渠、屋前舍后,途經之處人們都要燃香鳴炮以示虔誠。這種巡游也叫“踩地界”,一方面是明確宗族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則旨在增強血緣、親緣之間的關系,顯示族人的強盛,使得他人不敢輕易冒犯本族族人。晚上青年壯漢們還要進行“唱贊”,追溯宗族歷史、頌揚祖先偉業。
到了農歷正月十五,吃完團圓飯之后全體村民相聚曬場,等候“老爺”出場進行“上馬”儀式。這一環節,參與人數較多且有氣勢、活動表演豐富靈活,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和娛樂性,寄托和表達了人們美好的愿望。
徐家村的“上馬”儀式系列活動,是村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期盼和具體體現,不僅從心理上起到了安慰作用,也在實踐中影響了社會關系。村民們在相同的時間、相同的地點祭拜相同的神靈“老爺”,這已經成為融洽鄰里關系、增強族群凝聚力的無形力量。尤其是當下,隨著城市城鎮化腳步的加快,許多人已經在市區或者外地買房安家,但是在傳統習俗的影響下大多數人還是相信正是在“老爺”的保佑下,才有現在的好生活。
徐家村元宵節民俗表演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完成了傳統道德觀念中的優秀元素的傳承,包括積德行善、勤勞勇敢、忠誠孝順、和睦團結、因果報應。“唱贊”“村民祭拜”是對先祖開疆拓土、偉大業績的傳頌,也是對后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警醒;土地作為農耕文化中最重要的生產資料,無疑是維護生產資料的一種手段,全體村民“游行”也是展示族群集體力量的重要方式;“老爺附身”固然是與現代科學格格不入的行為,但其中的種種不可解釋的現象卻剛好解決平時無法解決的社會矛盾;“踩鞭炮”可以說是展示個人勇氣和力量的活動,當然也具有一定的表演性和宣泄作用。
徐家村元宵節民俗表演不僅直接反映了村民的精神世界,也是傳統文化的直觀體現,更是鄉村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上馬”儀式活動如何在城市發展中進行轉型
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的保護與發展,首先要考慮如何保留其內在的精神和文化價值,進而再討論在當前的社會需求下采取什么方式進行保護、用什么手段進行傳承、要如何發展[2]。當前,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社會觀念可謂是瞬息萬變,我們可以從“上馬”儀式活動的結構、程式進行新的組合及創新,以適應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的傳承是活態傳承,應始終貫穿“以人為本”的理念。
環境是民俗文化形成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先決條件,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于徐家村元宵節民俗表演來說,首先面臨的是自然環境的改變,隨著《贛江西堤除險加固及周邊棚戶區改造與開發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文件落地,吉安市城鎮化的腳步正在不斷加快,徐家村整體拆遷導致村落的消失,鄉民們開展民俗表演活動受到了嚴重的限制。其次是社會環境,吉安市位于江西中部,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城市建設水平也不高,基層政府部門對民俗表演活動往往缺少有效引導,沒有為推廣民俗活動提供有力的財政支持。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思想、文化藝術的發展政策沒有得到廣泛的宣傳,未能深入到鄉村社會,村民幾乎沒有保護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觀念。民俗文化傳承人與大部分民俗文化的處境一樣,徐家村元宵節民俗文化活動的傳承人出現嚴重斷層的問題。由于民俗文化活動大部分屬于一種行為民俗[3],主要通過前人對晚輩“口傳身授”的方式進行傳承。在社會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徐家村眾多年輕人口已經進入城市安家,民俗表演活動的主體已經開始流失,因缺少青壯年參加而導致活動推遲的情況已經出現。
發展和繼承傳統優秀民俗文化,需要政府部門發揮其職能,關鍵在于政府的引導和參與。政府文化部門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能夠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引導,加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傳統文化在新時期往往能夠綻放出新的活力,展現出更強大的生命力。傳統的民俗文化不能脫離當代社會而獨立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全球化、城市化的速度讓傳統文化的生存顯得無所適從,在新的形勢下傳統文化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已經發生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文化的發展必然要和當代工農業、旅游業相結合,并結合現代文化和社會形式共同發展。
三、“上馬”儀式活動的保護與傳承
民俗文化表演是存在于生活中不脫離生活的“生活文化”,它的存在與當地百姓的社會文化生活息息相關。徐家村元宵節的“上馬”儀式活動就是當地村民關于自身生存與發展的生活風俗體現,是一種聯系歷史、描繪當前、展望未來的獨特的傳統文化。
面對當前的發展形勢,對“上馬”儀式活動的保護與傳承首先是要保護村民的傳統生活,尤其要注重其特定原生態文化氛圍的保持,因為原生態文化氛圍是無形文化遺產特定精神文化價值的體現[4]。其次再對“上馬”儀式活動進行某種意義上的“建設”,把一些新的文化或者精神含義重新賦予這些遺產形式,對這些形式進行全新的闡釋。整體來看,“上馬”儀式的藝術形式豐富多樣,所以可以從其語言、儀式動作、舞蹈動作、服裝道具、舞美等各方面進行藝術加工,打造成雅俗共賞的文化大餐。吉安職業技術學院可以利用師范學院、藝術學校的文藝創編優勢為民俗表演量身改編,讓旅游學院、創新創業學院的師生參與其中。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當今,要注重創新驅動和跨界融合,大力實施“旅游+”戰略。“上馬”儀式活動可以依托“都市田園觀光區”的規劃,引進社會資本和文化創意,將民俗文化融入“古后河綠廊文創基地”,把藝術加工后的“上馬”儀式搬上舞臺,打造一個實景演藝品牌,實現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與現代化建設的有機結合。通過政府組織引導推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和市場有效運作的三方協同合作[5],統籌規劃、創新思維、深度挖掘“上馬”儀式活動的新時代內涵,拓展其表現形態以及衍生商品,也可以通過融合區域廬陵文化、紅色文化和自然資源,從而挖掘具有“文旅融合”特征的發展新思路。還可以利用吉安的節慶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將徐家村元宵節期間的整個活動過程創新發展成為體驗式文化旅游項目。
四、總結及展望
徐家村元宵節的“上馬”儀式活動在當前的生存與發展過程中,依然保留了傳統元素,在其傳承與發展過程中發生了一些改變,但是依然能夠很好地傳承下來。今天,在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各國文化軟實力的較量中,我們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找到這種優秀的傳統,并更好地傳承下去。在“文化自信”的指引下,能夠打造出吉安特色鮮明、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將吉安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建設成為綜合性、活態化的文化博物館,使之既符合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的發展規律,又適應吉安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在有效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進一步推動吉安的城市發展和經濟建設。
參考文獻:
[1]楊蕊.江西民俗文化區劃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5.
[2]李浩.城鎮化進程中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17.
[3]胡萬亮,陶干臣,王前進,賴月波.廬陵民俗體育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研究[J].文教資料,2017,(7).
[4]金元浦.場景理論與文化藝術遺產的傳承與創新——金元浦對話勞倫斯教授[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
[5]劉晴.農村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問題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