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琦
【摘 要】2013年底,話劇《伏生》在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出,引起了較大的討論。《伏生》作為一部話劇,充分展現了其文學與舞臺呈現的藝術性,本文側重于從結構語言和應用語言兩方面來對其語言特色進行簡單的賞析。
【關鍵詞】話劇;伏生;語言特色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3-0049-02
一、話劇《伏生》的背景介紹
(一)話劇人物相關背景
話劇中人物的設置是非常重要的,通常一部話劇都會有一個或幾個核心人物,《伏生》從名稱上看便可以知道其核心人物是大儒伏生。關于伏生的事跡歷史上多有記載,其中,《漢書》的記載更為準確,并被當代學者普遍接受。
“伏生,濟南人也。故為秦博士。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亡有,聞伏生治之,欲召。時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齊、魯之間。齊學者由此頗能言《尚書》,山東大師亡不涉《尚書》以教。伏生教濟南張生及歐陽生。張生為博士,而伏生孫以治《尚書》征,弗能明定。是后魯周霸、雒陽賈嘉頗能言《尚書》云。”[1]
(二)話劇創作及演出背景
2005年秋天,濟南市委宣傳部部長王良邀請孟冰老師(解放軍總政治部話劇團團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一級編劇)到濟南,希望他能寫一部有關濟南的話劇。“當時,市委宣傳部確定了三個題材:一是舜帝,二是李清照或辛棄疾,三是濟南開埠。”[2]孟冰老師在仔細研究了以上三個題材的史料之后給濟南市委宣傳部寫了一封信,談了對三個選題的認識,并提出自己想要寫濟南的伏生。 2006年4月《伏生》劇本大綱完成,同年9月馮必烈完成劇本初稿。
劇本得到了濟南市文化局的高度肯定,但此后濟南兒童藝術劇院因各種原因放棄了該劇的排演。2013年,周予援同志任國家話劇院院長,他表示希望年底能有一部中國原創話劇演出,最后,在王曉鷹導演和孟冰老師的共同努力下,話劇《伏生》終于在2013年年底得以成功演出。
二、應用語言特色賞析
(一)藝術性突出的修辭手法
1.學派與酒
話劇中伏生曾幾次談及酒的種類和滋味,雖然沒有明確指出,但實質上是他將當時的各種學派(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等)和酒等同起來,這是非常典型的象征手法。
諸子百家爭鳴,使得不同的學派得以闡述自家的思想,得以使自家的理念被世人所知。雖然各個學派間存在爭斗現象,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各個學派之間也有交流和互動,并在一定程度上參照和借鑒其他學派的思想,將其中理念相近或者值得肯定的內容內化為自家的一部分。
同時,不同學派的觀點雖不盡相同,但正是因為不同思想的發展,才使得文化和政治更加繁榮。正如話劇中伏生所說:“我最喜歡的美酒,莫過于高粱酒,然其他美酒,不僅各有其味,且各有其益——葡萄酒補血,梨花酒健脾,燒刀酒御寒,百草酒增壽,就連米酒也有補精養顏之功效。少了哪一種,我都舍不得呀。”
酒的滋味與功效各不相同,諸子百家的思想也是如此。
2.人與狗同
“做狗,其實也沒有什么不光彩,人活著,到哪還不是做一條狗;當學徒,做師傅的狗;做買賣,當老板的狗;就算你出人頭地,飛黃騰達,進入了皇宮,那也還是一樣……什么?我是什么狗,沒錯,老子天生就是一條野狗,野狗怎么了,難道就比別人差,野狗的牙齒更鋒利,嗅覺更靈敏,惹急了我,老子還他媽有狂犬病,這可是再過了三千年也無法治愈的絕癥。”
這段話出自話劇表演中的隱兮(李斯安排的負責監視伏生的人)之口,它將不同的人比作不同的狗,是非常直觀的比喻手法。人與狗是兩個不同的物種,并且人是有智慧有思想的,這里將人比作狗,不僅僅是為了襯托劇情的發展,更是對古代不同階級人物的一種辛辣的諷刺,同時也夾雜著一股悲涼之感——人們或者為了謀生,或者為了權力地位,或者為了金錢,在某種程度上展露出了他們丑陋和可悲的一面,而這就是人性。
在最后,隱兮將自己比作一只野狗,看似“狂放不羈”“無所畏懼”,但實質上這正是他不安的一種反映。他想像野狗一樣自由,可實質上卻不得不迫于環境的壓力而成為他人的工具,“咬人”不是他主觀意愿的最開始使然,而是建立在其為保護自我而被迫轉換至主觀行為的基礎上,并由此而發生的。因而他并不是野狗,而是披著野狗外衣的兇狠家狗罷了。
(二)承轉起伏的語音語調
語音語調的運用是所有舞臺上語言類表演的一個重點,無論是相聲還是小品,無論是戲曲還是話劇,都存在語音語調的變化,并借由語音語調的變化來明示或暗示高潮和重要部分,以及渲染某一段場景的氛圍。
《伏生》中語音語調的運用十分到位。如隱兮在闡釋“狗說”時的情緒起伏;伏生妻子責怪伏生和李斯作對的憤怒之言;秦始皇作為帝王說話時的低沉穩重;伏生兒子作為年輕人想要上書諫言時話語的沖動;伏生裝瘋賣傻時說的順口溜……這些都是此方面的精彩設置。
但如果說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其實只有兩段。第一段是李斯失勢后和伏生相遇,伏生為了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而背出了《尚書》,其音調也在不斷上揚,最后在“四海遏密八音”處達到了頂點,其后“滿腹詩書”“伏生不死,書就不會亡”兩句情緒基本保持在頂點狀態,可以說是少見的接續高潮,而話語中飽滿的情緒也使人不禁為之動容,從而熱淚盈眶。第二段則是伏生在想要逃難的人面前背誦各類儒家典籍,他的女兒羲娥為他正名,并指出他是伏生而非乞丐的真實情況,最后那一句“爹爹”相信也喊到了很多人的心里。《伏生》中語音語調的使用可以說是恰到好處的,這為話劇增色不少。
(三)從人物性格、地位看語言的運用
不同人物的性格、地位不同,其語言的運用也是不同的,這里筆者從劇中兩個刻畫得相對較少的人物入手,進行簡單的分析。
一是伏生的妻子,作為知識分子的配偶,她雖然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但這種社會地位不是她爭取來的,而是其家庭環境決定的,因此其本質還是一位封建時代的婦女形象。她夢見和李斯結為親家,也期待和李斯結為親家,同時她反對伏生不上朝以及經常嘲諷李斯的行為,出發點都在于她對于家庭安危的看重,因此她語言中多是包含擔憂的情緒;而在李斯來家里搜查她兒子的時候,接連幾個“沒有”的回答和其他的一些話雖然是笑著說的,但其中卻隱藏著深深的不安和惶恐;最后兒子子勃因伏生的“出賣”而被殺,她言語中除了憤怒,更多的是仇恨——對自己的恨、對伏生的恨、對李斯的恨,因恨生悲的她也由此選擇了撞墻自殺,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劇。
二是秦始皇,這位大秦帝國的締造者雖然在劇中的戲份不多,但是卻著實令人印象深刻。從音調的劃分上來說,秦始皇扮演者的聲音屬于中低音,是一種有磁性的、令人著迷的聲音,而這也符合他帝王的身份。拋開上朝那一部分不談,在得知伏生可能已經死了的消息后,他那句“寡人終于成了寡人啦”值得反復品味和琢磨,筆者認為這是匠心獨具的設計。
雖然以上兩者的戲份不多,但由此我們更能看出該話劇在人物和細節上的用心之處,配角尚且如此,核心人物就更不必說了。
(四)語言與行為的搭配適應性
話劇與相聲不同,相聲主要通過語言來給觀眾帶來歡樂,沒有過多的動作戲份,而話劇、小品等藝術形式,往往都是語言和行為相結合才能有完整的呈現。此外,較之小品,話劇語言和行為的搭配更具張力和戲劇性,因此兩者如何協調適應是需要反復斟酌打磨的。話劇《伏生》中有關語言與行為的搭配適應性,筆者以伏生為例展開敘述。
首先是伏生燒書。燒書之前表面上聽上去是伏生對李斯的贊同,但實際上是他對李斯的暗諷,燒書時伏生先喝了一口酒,然后一邊將酒灑在放滿詩書典籍的木車上,一邊抒發著自己的抑郁憤懣之情。灑酒的動作看似是喝醉了而胡亂起意,實則是痛下決心想要穩住當下的局面,但又有極大的不舍和苦痛在其中。火燒盡了,他也“醉倒”在了地上。
其次是伏生“瘋了”以后的言行。“矮冬瓜,是圓又圓,我是踢一腳,溜三溜,我踢兩腳……”這是他裝瘋時說的順口溜,在說這句順口溜的同時,還伴隨著搖晃踢腿的動作和有些犯傻的笑容,這和大儒的形象可以說是極不相符的,因此人物的失意和聰明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最后是伏生背《尚書》。在李斯面前背《尚書》時,伏生在舞臺的凳子之間跳來跳去,從瘋子的角度講,可以理解為瘋子的正常行為,可他并不是真的瘋子,所以這一行為中隱藏的信息其實很多——是他對李斯話語的行為上的反駁,是他壓抑多年的情緒宣泄,更是他看到儒家得以復蘇的希望時天性的釋放。在說到自己“滿腹詩書”時,伏生仰天大笑和拍肚子的動作,又進一步深化了其背后的內涵。
三、結構語言特色賞析
結構語言有時可以理解為語言的整體脈絡,有時可以理解為以語言為主的情節線索,在這里筆者進行分析的是后者。
“歲將暮兮日已寒,中心亂兮勿多言”一句即為該劇的線索,它出自宋玉的《諷賦》,該文是針對“楚襄王好女色”的專題諷諫文章,全文借自我辯白,概括了女性示愛的典型規律和男性自律的基本規范,為君王認知女色和應對女色提供了經驗性借鑒,其諷諫的實質是止欲與戒淫。[3]這句話用在本劇中,則是在諷刺統治王朝的思想專制政策——法家獨大、焚書坑儒諷刺的是秦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則諷刺的是漢朝。但是由于無法撼動和改變統治階級的意志,所以才要“勿多言”。在話劇的最后,這句話作為結尾再次由伏生講出,并久久回蕩在舞臺上,這是對歷史的反思,更是對社會亂象敲響的警鐘。
將語言作為文章或作品的線索,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手法,這種手法具有更多隱喻的意義,相比其他類型的線索(如人物、時間、天氣等)可能不是那么直白,但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總結與討論
綜上所述,《伏生》作為一部演出的舞臺劇(而非劇本)有其鮮明的特色,其中,語言特色非常我們值得回味、推敲和學習。與現當代背景的話劇不同,《伏生》的年代更為久遠,為了方便觀眾理解和共情,其本身的語言需要進一步加工和解構。從其舞臺和呈現效果來看,它無疑是成功的。
當前,中國的文藝事業蓬勃發展,但是話劇并沒有完全普及化和大眾化。如何促進中國話劇藝術的發展,提高民眾對話劇的接受度以及審美層次,除了做好宣傳工作外,還要擴大話劇的市場占有率,為它們謀求更多的生存空間,使之向上生長并向下扎根。
參考文獻:
[1][東漢]班固.漢書·儒林傳[M].中華書局,2005.
[2]孟冰.關于話劇<伏生>[J].藝術評論,2014,(11):14.
[3]劉剛.宋玉<諷賦>之諷[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