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景泓



【摘 要】筆者在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交換學習期間,對中國文化大學視唱練耳課的學習有較為深刻的體會,將其教學與西北師范大學的視唱練耳課教學相比較,從兩所大學視唱練耳課的教學環節和不同的訓練模式進行比較分析與思考。
【關鍵詞】視唱練耳;節奏聽辨;旋律聽辨
中圖分類號:J613.1?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3-0089-02
2019年9月,筆者作為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本科二年級學生,以交換生的身份前往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進行為期半年的音樂學習。
中國文化大學創建于1962年,是一所私立的綜合性大學,位于中國臺灣臺北市的陽明山上。學校現有12個學院,65個學系,是臺灣學系最多的大學。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院下分設音樂學系和中國音樂學系,筆者交流期間在音樂學系學習。音樂學系開設的課程有器樂表演、聲樂表演、作曲技術、樂理、指揮法、視唱練耳等。在所選課程中,筆者對中國文化大學音樂學系的視唱練耳課程學習感受頗深,將之與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視唱練耳課進行比較,從兩所大學視唱練耳課的教學環節和不同的訓練模式進行比較分析與思考。
西北師范大學地處甘肅省蘭州市,為甘肅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設的重點大學、國家重點支持的西部地區十四所大學之一。其前身為國立北平師范大學,發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師大學堂師范館,是一所具有百年歷史的高等院校。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0個學科門類。
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視唱練耳課是音樂必修課,課程設立三年,以基礎訓練為主,課堂授課中視唱與練耳同步訓練,時間分配大致是視唱50分鐘,練耳50分鐘。視唱選用的教材是陳洪的《視唱教程》[1],還有一些是教師根據學生學習情況自選和自編的視唱內容。
練耳訓練的基本內容是聽辨音組、音程、和弦、節奏和旋律。
音組的聽辨,一般包括兩個三音組,一個四音組和一個五音組的旋律音程。見譜例1:
音程聽辨,一般包括各種大、小、增、減音程。見譜例2:
和弦聽辨,包括三和弦、七和弦以及七和弦原位及其轉位,屬七和弦與導七和弦原位及其轉位。見譜例3:
節奏聽辨,為單聲部節奏和雙聲部節奏,普遍為八小節,常用節拍是3/4、4/4、3/8、6/8。見譜例4:
旋律聽辨,一般為單聲部旋律、雙聲部旋律以及在大譜表上的和聲連接聽辨。通常聽記兩條,一條為五聲調式,另一條為西洋調式。旋律聽記前教師會彈出標準音a1,隨后再彈奏三次a1給定速度,便開始正式彈奏旋律。見譜例5和6:
相比較,視唱練耳課也是臺灣所有音樂院校的必修課程,設立三年,這點與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視唱練耳課程的要求一致。但是,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很少進行視唱環節,只在期中和期末考試時進行測驗,課堂重點基本都放在練耳的訓練上。中國文化大學的練耳訓練也包含音組、音程、和弦以及節奏和旋律的聽記。他們在練耳訓練中多使用無調性音樂進行訓練,聽記難度極高。據筆者了解,考入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的學生,在入學前都接受過很嚴格的練耳訓練,大部分都是從童年時期就開始音樂聽辨能力的培養,因此中國文化大學任何音樂專業方向的音樂生普遍具備較強的音樂聽記能力。在筆者所插班的音樂學系二年級班級里,絕大多數學生都具有絕對音高聽辨的能力,所以教師在練耳課訓練時很少使用調性音樂。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的練耳訓練大多是無調性的旋律聽記,在旋律聽記前,教師事先不給學生彈奏標準音a1,而是直接給出將要聽記的旋律的調性和旋律的第一個音,見譜例7和8。這樣看似難度略有降低,但是在實際聽記時是比較困難的。而在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聽音訓練中,教師并不事先給出調性,需要學生在旋律聽記過程中根據標準音進行調式判斷。
節奏的聽記訓練。中國文化大學在節奏訓練方面并不采用常見的單音節奏聽辨,而是采用復音節奏聽辨的方式。即:一條節奏使用兩個及兩個以上的音循環進行彈奏。最常見的是采用五聲調式進行,即先用do、re兩個音進行循環彈奏節奏,接下來是do、re、mi三個音的循環,再是do、re、mi、sol、la五個音的循環。有時也由教師來指定循環的音組,即不用五聲調式,改為教師隨機指定。在雙聲部節奏訓練中亦如此,甚至更加復雜,例如:左手用do、re、mi三個音循環排列,右手用do、re、mi、sol、la五個音的循環排列進行彈奏。見譜例9:
此外,在進行更有難度的節奏型聽辨訓練時,中國文化大學的教師采用了一種比較有趣的方法——他們會將所有本節課需要學生進行聽辨的節奏型事先寫在黑板上,并對各個節奏型進行標號。接下來進入正式訓練,第一個步驟是讓學生唱出各個節奏型,在唱的過程中教師會隨機打亂節奏序號,要求學生快速反應并唱出新組合出的節奏。第二個步驟是用鋼琴彈奏,同樣是教師隨機打亂序號,要求學生進行節奏組合彈奏。學生需要快速聽辨,邊彈邊報出是由哪幾個序號的節奏型組成。
通過一學期的交流學習,筆者以中國文化大學的視唱練耳課與西北師范大學的視唱練耳課進行學科比較,認為臺灣中國文化大學視唱練耳課的訓練方式很值得我們學習。首先,中國文化大學的節奏訓練方式更能刺激學生對于節奏的敏感度,尤其通過在節奏中進行音高的變化來干擾學生對于節奏的聽辨,使學生能最大程度地專注于對節奏的辨識。其次,臺灣的視唱練耳教學整體偏西方化,中國文化大學無調性旋律音樂的練耳訓練方式促使學生打破傳統的旋律聽辨模式,有助于學生進行無調性音樂的學習。最后,多樣性的練耳訓練手段靈活且多變,能夠更加完善、系統且科學地對學生的音樂聽辨能力進行訓練,有助于學生不斷更新視唱練耳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理念。相比較而言,西北師范大學的音樂教育以培養中小學音樂師資為目標,又地處經濟和教育欠發達的中國西部地區,所招收的音樂生視唱練耳的整體水平不高,入校后的視唱練耳教學以基礎訓練為主,難度適中,適合大部分學生的接受能力。由于視唱練耳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歌唱、演奏以及音樂創作的能力,所以被視為音樂學習的重中之重。因此,中國內地高校的音樂教育強調不間斷的視唱練耳學習,奉行終身學習的理念。就此意義而言,臺灣中國文化大學視唱練耳課的教學模式很值得內地學生借鑒與學習,不但有助于我們視唱練耳能力的不斷提高,而且對訓練音樂視聽、拓展音樂思維、加強音樂素質都大有益處。
參考文獻:
[1]陳洪.視唱教程[M].中國音樂出版社,1984.
[2]許敬行,孫虹.視唱練耳(修訂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熊克炎.視唱練耳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8.
[4]亨利·雷蒙恩.視唱教程[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5]奧斯特洛夫斯.視唱教程(變化音體系)[M].中央音樂學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