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青青
【摘 要】《全明詞》中含有大量描寫明代樂舞的詞作,一定意義上對于樂舞史具有參考價值。明代樂舞不僅在題材上雅俗共賞,還表現為接受人群廣泛,既包括文人雅士,也包括市井百姓。其中明代文人是主力軍,放蕩不羈的生活作風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關鍵詞】《全明詞》;明代樂舞;雅俗共賞;娛樂
中圖分類號:J72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3-0109-03
歷年來關于樂舞的研究繁多,有的是從藝術角度探究的,有的是從文學方面分析樂舞的特點,還有的是借由祭祀或節日再探樂舞的價值。目前關于樂舞的研究涉及明代的稀少,以《全明詞》為本的更是沒有。本課題通過對《全明詞》中樂舞史料的輯錄和整理、分析,探究明代樂舞的特點。
一、《全明詞》概述
《全明詞》是明代詞作總集,繼《全宋詞》、《全金元詞》、《全唐五代詞》后,將明人詞作匯編成帙,基本囊括了明代詞作文獻。《全明詞》以詞人生年為序,如生年不詳,則參照其卒年、登第、交游酌情排列,無名氏之詞,列于編末。《全明詞》以詞調為正題,詞意標題為副題,列于正題之后,并為保存資料和了解詞作之原委,小序正文一并收錄[1]。每一詞人下有小傳,包括其字號、籍貫、生卒年、仕歷、著述等,并附上選自詞選、詞話、方志等資料的詞作來源。《全明詞補編》則是對《全明詞》的輯補,其編纂體例依照《全明詞》。凡是《全明詞》未收的明代詞人詞作、已收明代詞人的未收詞作,均在《全明詞補編》收錄之列。
《全明詞》六冊和《全明詞補編》二冊共收錄明代詞人一千八百六十余名,詞作兩萬五千余首,其中涉及的樂舞史料繁多,尤其是詞作中對歌舞場面、樂器、曲名等相關樂舞史料的記錄。《全明詞》中每一個詞人的詞作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樂舞元素,從小小的樂舞意象到場面浩大的歌舞表演。其中以著名詞人謝應芳、倪瓚、劉基、高啟、瞿佑、楊基等為代表,這些詞人所作的樂舞相關詞作都在10首以上,足見其對樂舞的喜愛與寄托。明代樂舞在前代樂舞的基礎上,更加豐富而有創新,并且成為全民性的娛樂活動。
二、明代樂舞解讀
萬歷《博平縣志》中記載:“酒廬茶肆,異調新聲,泊泊浸淫,靡甚勿振。甚至嬌聲充溢于鄉曲,別號下延于乞丐[2]。”市井中的茶樓酒館中充斥著各式各地的曲調,連乞丐都會歌唱一二。勾欄瓦舍亦是如此,明代文人集會場所多半會出現歌妓,這基本上成為一種風流追求,與明代文人放蕩不羈的生活分不開。現將相關的樂舞詞按照歌舞場面、樂器、曲名三方面進行分類,并作一二分析。
(一)歌舞場面
明代樂舞常出現在節日慶祝、壽誕、文人集會等場合,一為慶祝,二為烘托氣氛,三為閑情雅致,四為歌舞升平。
《全明詞》以謝應芳《滿庭芳》“玉雪梨渦,錦云桃扇,紫簫雙鳳和鳴”為開篇,率先追溯明代歌舞聚會時所用的樂器——簫,也證實了明代文人集會時會與歌妓一同歡樂。類似的,還有釋梵琦的“玉鏤笙簫金貼鼓。長鼓舞。梨園弟子邯鄲女”,可以窺見當時場面的熱鬧;梁寅在《書夜樂》中懷念金陵的秦淮美景,“夾十里秦淮笙歌市。酒簾高曳紅搖翠”,看“同游放浪多才子。詫酣歌、如高李”,好不歡樂。“憶當時、歌扇舞裙”,“鳴佩響和清管”,以此可窺見當時集會場面的熱鬧,歌妓們身著彩衣舞裙,伴著管樂,跳著柔美靈動的舞蹈,佩戴的環佩隨著動作發出清脆的響聲,美好又令人遐想。“笑聲喧、霓裳舞遍”真是明代集會的真實寫照了。
既然有節日、壽誕,必然就會有慶祝的歌舞表演。宮廷的慶祝筵席在《全明詞》中也占據一席之地,“萬舞簫韶九奏全”。朱高熾的《南鄉子》、朱有燉的《玉女搖仙佩》、劉炳的《醉蓬萊》、魏觀的《水調歌頭》等,九奏簫韶,與民同樂,感懷民情,祝愿四境民安物阜,年年今夕,咸同歡意。為朝中大臣寫祝壽詞的詞人眾多,如瞿佑、史遷、林弼、李禎。瞿佑在慶英國公壽辰的《沁園春》中寫道“聽笙歌迭奏,聲繞梁塵”,又在《洞仙歌》中云“畫堂開、卷起繡幙珠簾,風過處,滿耳笙歌喧噪”,華筵上,長歌妙舞,同獻紫霞卮。李禎也多寫祝壽詞,在《滿庭芳》中道“慶壽沸笙簧”,人聲鼎沸,一目了然;在《木蘭花慢》中書“喜盛集親朋,爭喧鼓吹”,鑼鼓喧天;又在《賀新郎》中慶新婚“聽花底、笙歌聲沸”,熱鬧非凡。節日歌舞也不遑多讓,除夕、端午、元宵總少不了歌舞表演。除夕夜,團圓夜,“紅爐畫閣沸笙歌”,“紅泥小火爐”配上笙歌燕舞,愜意不止。楊榮在《西江月》中把端午節龍舟賽描寫得繪聲繪色:“處處龍舟競渡,家家簫鼓喧闐。”明代樂舞的表演場面依據慶祝活動的重要性,有莊重典雅,有熱鬧喧嘩,也有安逸恬適。
(二)樂器
笙、簫、清管、素琴、瑟、笛、箏、琵琶、鼓、畫角等樂器在《全明詞》中出現頻率極高,可謂是比比皆是,百花齊放。
明代的樂器根據功能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具有娛樂性質的樂器,比如笙、簫、管、琴、瑟、笛、箏等。這類樂器作為娛樂工具,在《全明詞》中占據的篇幅較大,大部分詞人的詞作中都會提及。貝瓊的“銀箏低按斜飛雁”“吹簫更引娉婷”“抱琵琶、夜調新譜”、倪瓚的“樓上玉笙吹徹”、劉基的“翠管銀箏,夜夜歌樓曙”“離弦不系鳴箏柱”、楊基的“息息商女琵琶”、凌云翰的“有檀板歌詞,金尊勸酒,銀甲彈弦”等大量的詞引用了樂器意象,或抒己懷,或繪歌舞場面,或話悲涼。二是具有軍事性質的樂器,類似于鼙鼓、鼉鼓、畫角、羌笛。謝應芳的“鼙鼓一聲驚散,六年地老天荒”、劉基的“江城夜寂,何處吹羌笛”、瞿佑的“古戍響悲笳”“譙樓畫鼓聲催”“獨擁舊青氈。戍鼓聲傳”“幾聲寒角響空營”等,一句句詞里都彌漫著邊疆悲涼的氣息,急促、孤寂、凄冷都融入其中,叫人忍不住嘆息。鼉是鱷的古稱。鼉鼓,就是以鱷魚皮蒙鼓腔制成的鼓。明代何良臣的《陣紀·技用》中記載:“軍中響器,則有銅鼓、橈鼓、鼙鼓、杖鼓、鼛鼓、鼗鼓、鼉鼓之類,用雖不同,大抵壯逢(鼓隆)之勢,彰震天之威[3]。”明代時鼉鼓是作為軍用鼓,常用來傳信、助威、驚敵。瞿佑在《摸魚兒》中寫道“聽鯨吼華鐘,鼉鳴急鼓,光景暗中換”,急促的鼉鳴聲彰顯情況的緊急,聲勢浩大。
(三)曲名
曲名包括歌曲、琴曲兩部分。至明代,《陽光三疊》、《鳳求凰》、《扣角歌》、《巴歈曲》、《九韶》、《杜韋娘》、《垓下歌》等樂曲仍在傳唱或演奏,還有當地民歌竹枝歌流行一時。
《九韶》作為周時的官樂一直沿用至明朝,仍是宮廷宴飲、禮儀、祭祀場合的御用音樂,也多次出現在詞人歌功頌德的詞作中。朱高熾的《南鄉子》、朱有燉的《玉女搖仙佩》、劉炳的《醉蓬萊》、魏觀的《水調歌頭》等詞作都以《九韶》代表宮廷宴飲上的樂舞,也明示了對天子的敬仰、尊重。《陽關三疊》,唐時琴曲,琴譜以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為主要歌詞,并引申詩意,增添詞句,抒寫離別之情。宋時周邦彥有《蘇幕遮》詞:“《三疊陽關》聲漸杳。斷雨殘云,只怕巫山曉[4]。”謝應芳的“客來雖話別,重歌舊曲,不是陽關”、劉基的“陽關歌罷,香塵遠、枉把翠柔折寄”和張紅橋的“三疊陽關歌未竟,城上棲烏催別”,都以《陽關三疊》寄托離別之情。《鳳求凰》,原是司馬相如寫給卓文君的。謝應芳在《蝶戀花》中以“一曲求凰彈越調”贈予好友萬彥述。
除了上述三種分類之外,《全明詞》中存在大量泛化的名詞:歌、曲、舞、樂、唱,并未言明具體的歌曲或是歌舞活動,只是作為寄托作者情感而存在,這種現象由來已久,也非明代獨有,說明詞人在創作時偏好或善于將此類意象用在詞中。這樣使用的詞人非常多,基本上每一個詞人都會有一兩首,甚至更多,證實這是普遍現象。
三、明代樂舞的特點——雅俗共賞
由于明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不斷擴大,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的變化,各種新形式的戲曲、小說等市民文學蓬勃發展起來。樂舞也不例外,受到文學的影響,成為大眾娛樂方式之一。
“雅俗共賞”是明代樂舞的典型特征,不僅指樂舞題材上雅與俗的結合,也指明代樂舞的接受人群廣,既包括文人雅士,也有市井百姓。即使是宮廷雅樂,其中也或多或少受到了俗樂的影響。《明史》中記載:“殿中韶樂,其詞出于教坊俳優,多乖雅道。十二月樂歌,按月律以奏,及進膳、迎膳等曲,皆用樂府、小令、雜劇為娛戲。流俗喧嘵,淫哇不逞。太祖所欲屏者,顧反設之殿陛間,不為怪也[5]。”可知殿中韶樂出于教坊,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教坊俳優的影響。明初時也曾有大臣向明太祖朱元璋進言:“太常俗樂可肄”,盡管如此,朱元璋并沒有怪罪太常,可見在太常的雅樂中還是能看到俗樂的身影的,俗樂出現在宮廷宴飲等場合也是能被接受的。這也說明了雅樂與俗樂的共存。宮廷樂舞尚且如此,民間樂舞更是將此發揮到了極致。既有《陽光三疊》、《鳳求凰》、《扣角歌》、《巴歈曲》、《垓下歌》這樣陽春白雪的曲存在,也有大街小巷、勾欄瓦舍傳唱的俗曲,二者共賞,互不沖突。明代樂舞的傳播范圍廣,各地、各人群都有自己的歌舞,例如船夫的號子,挑夫的小調,以及花鼓、秧歌、采茶歌等大量的民歌,民間節慶及賽神等活動中的自娛性歌舞。另外如前文所提及的,明代樂舞不光出現在重要的壽誕和節日慶祝活動上,也遍布明代文人的集會中。明代文人原本放蕩不羈愛狎妓的生活習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樂舞的發展。歌妓作為樂舞的主角,與文人的身份形成對立,卻又在享樂氛圍中和諧相處,俗與雅確是做到了和諧統一。
四、明代樂舞的功能
(一)宮廷:歌功頌德
歌功頌德這個功能主要體現在宮廷宴飲上臣子對天子的歌頌,總結夸贊天子過往的功績,并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全明詞》中有不少歌功頌德、歌頌太平的詞作,且寫這些頌詞的詞人一般是位居高位的朝廷大臣,借以表達自己對圣上的敬仰。“萬舞簫韶九奏全。盛治雍熙開泰運,綿延。天祚皇明萬世傳”,朱高熾在《南鄉子》中寫下這幾句詞來慶元旦,歌頌皇帝,祈求綿延開泰。同為皇嗣的朱有燉寫得更為莊重大氣,且寓意更廣。“三陽開泰,萬象咸新……愿四境民安物阜,年年今夕,咸同歡意。應須記。芳辰不用醄醄醉。”朱有燉心懷天下,不僅賞元宵節良辰美景、頌天子功德,更是祝愿四海百姓民安物阜,年年今夕,咸同歡意。劉炳的《醉蓬萊》體現的是大臣對皇帝的敬畏,“九奏簫韶,鳳凰咸舞”、“喜溢龍顏,大地豐登,九衢甘雨”,與朱有燉的歌頌太平略有不同,側重于歌頌皇帝的功德。通過明代詞人對宮廷宴飲場面的描寫,可窺宮廷宴飲時的歌舞表演,為后世研究宮廷樂舞提供了可依據的史料。同時,明代宮廷的樂舞不單單是娛樂性的活動,還常作為接待禮儀、祭祀儀式出現在重大活動中。
(二)民間:吹彈歌舞
吹彈歌舞,就是音樂舞蹈娛樂活動,是民間經常舉行的娛樂活動。對于明代文人而言,樂舞對他們來說是娛樂的工具,也是掩飾自我欲望的途徑。縱觀《全明詞》,有一部分詞人在描繪歌舞場面時著重勾勒歌妓舞蹈的姿態,纖柔的腰肢,輕盈的舞姿,靈動的眼眸,使得原本喧鬧的場面變得撩人,讓人無法不多想。謝應芳在《滿庭芳》中寫道“玉雪梨渦,錦云桃扇,紫簫雙鳳和鳴”,歌妓雪白的皮膚、淺笑的梨渦、輕盈的舞姿都通過文字一一展示在讀者面前,試想那場面定是活色生香。似乎明代詞人愛狎妓、愛享樂的個性已經融入詞作中,原本抒發性靈、借景抒情的詞就變成了詞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樂舞對于市井階層而言,更多的是民間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舞蹈、民歌。每逢佳節慶祝、迎神賽會等民間活動,便會上演花鼓、采茶等歌舞,除此之外,帶有流行歌曲性質的民歌時調在明中葉以后突然盛行起來。隨著社會風氣的變化、文化的感染,這些歌舞已經成為當地傳統文化的代表。由于明雜劇、傳奇的興盛,有些時調小令被用到了傳奇戲曲中,成了表演音樂。無論是樂器演奏,還是戲曲表演,都在民間深受喜愛,并廣為流傳,并且對后世的樂舞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民間樂舞經過地方樂舞的加持,多了一層文化色彩,不再是單一的娛樂工具。
五、小結
《全明詞》對于補充明代樂舞史料有一定的價值,可作為明代樂舞研究的重要史料。明代樂舞雅俗共賞的特點,使其接受人群廣泛,從宮廷到民間都極受歡迎。明代樂舞既歌頌太平、贊譽天子,也是民間的娛樂工具。
注釋:
①饒宗頤、張璋,《全明詞》[M],中華書局,2004,第1頁。
②《博平縣志》卷4,《民風解》。
③應有勤,孫克仁,《中國樂器大詞典》[M],第397頁。
④唐圭璋,《全宋詞 第5冊》[M],第4743頁。
⑤張廷玉,《明史 卷49-100》[M],第1009頁。
參考文獻:
[1]饒宗頤.全明詞[M].中華書局,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2]應有勤,孫克仁.中國樂器大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397.
[3]周明初,葉曄.全明詞補編[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4]蔡麗紅.明代歌舞的初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
[5]董旭彤.隋唐至明代禮樂觀念變化辨析[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
[6]艷超.<全宋詞>中的樂舞詞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2.
[7]文潔.<全宋詞>中的樂舞史料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7.
[8]胡軍.明代的樂舞生與<大明御制玄教樂章>[J].宗教學研究,2005,(02).
[9]伍建紅.登頂古代宮廷舞蹈藝術之巔的明代宮廷舞[J].蘭臺世界,2014,(09).
[10]楊帆.論明代宮廷樂舞的形成[J].北方音樂,2014,(11).
[11]張詠春.明代的太常樂舞生[J].中國音樂學,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