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超歌
【摘 要】每一個國家都有獨立專屬的國別文學,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世界各地進行交流與傳播。中國電影及中國題材改編的動畫越來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追捧,體現出中國文學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影響逐步擴大。本文以“花木蘭”為例,從跨文化傳播角度對中美電影的敘事方法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電影;跨文化;花木蘭;敘事方法
中圖分類號:G11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3-0148-02
《花木蘭》這部電影改編自樂府民歌《木蘭辭》,其中體現出的傳統文化、人物形象及價值觀為人津津樂道。后來美國迪士尼翻拍了這部電影,在體現東方異國情調的同時彰顯西方人的價值觀與審美,并產生了巨大影響力,是一個在全球化語境下進行跨文化傳播的典型案例。但是中美兩國使用了不同的策略對花木蘭故事進行敘述,本文將從以下方面進行比較研究。
一、跨文化電影的敘事行為分析
花木蘭之所以從眾多故事形象中脫穎而出,原因在于其“英雄女性”的身份,若是用男性角色表現木蘭的戰績和功勞,在效果上會略顯平凡,正因為女性角色獨特方才凸顯木蘭行為的突破性[1]。在敘事行為上,中國電影《花木蘭》從父母對木蘭相夫教子的渴望開始著手刻畫,接著交代邊關告急、木蘭無奈替父出征,并著重圍繞著木蘭的軍旅和感情生活展開敘述,比如在隊友的嘲笑聲中用智慧證明自己、森林洗澡巧妙避免暴露、雪山受傷被趕出軍營以及最后皇宮救主。而迪士尼的《花木蘭》則主要在“個人英雄主義”和自由理念下對性格方面進行刻畫,課堂考試打小抄解燃眉之急、公然為父親要年邁出兵而求情、獨自引爆最后一顆炸彈擊敗匈奴和最后突出重圍進入皇宮救主并高興地擁抱皇帝,這些都是木蘭性格的表達。
二、跨文化電影的敘事手段分析
中國影片結合視覺、聽覺元素,運用插敘、倒敘和順敘的手法,利用影視蒙太奇手段進行敘事,通過抽象表現具象,在戰場上將士們用手牌及貼身信物象征生命,木蘭父親的武器象征著忠義勇敢及濃濃的父女親情,既貼近中國百姓的生活又具有濃郁的東方傳統特色。迪士尼電影在采用蒙太奇手法的基礎上,使用歌劇演唱的方式體現主人公的心理活動[2],比較經典的有媒婆介紹木蘭去相親、母親給木蘭梳妝打扮希望她可以好好表現的場景和相親失敗后與父親月下對坐、吟唱自己內心的郁悶與疑惑的場景,歌劇演唱烘托了環境氛圍。
三、跨文化電影的敘事目的研究
我國傳統儒家思想注重“忠孝仁義”,尤其是“孝”,被尊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3]。花木蘭在中國傳統文學中,相當于圣女貞德,她喜歡讀書,精于紡織,恪守忠孝的她看到父親年事已高家中再無適齡男人而決定替父從軍,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挽救國家從而實現光宗耀祖,這一直在突出歷代統治者都推崇的忠孝的理念。在迪士尼影片中,把代替父親出征作為故事的出發點,交代父親的身體狀況是為了突出木蘭的獨立,表現木蘭想通過努力實現和證明自己的價值。在感情的刻畫上,木蘭聽從內心、大膽找尋自己的愛情。木蘭擁有著沖破傳統、崇尚自由的鮮明的自我色彩,她的內心渴望實現自我價值,不甘被傳統女德思想和孝道忠君思想捆綁。
四、跨文化電影的敘事接受研究
跨文化傳播的核心是“跨文化”,一種文化走出國門面向世界時,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形象,跨文化傳播的交流互動與文化認同,又改變塑造著國家的形象。對不同文化領域跨越的過程,也是傳播和被傳播雙方對文化的編碼與解碼過程,大多數人的反應會表現出對文化的差異感,因此跨文化傳播的行為選擇是基于“陌生”與“距離”的概念上進行的[4]。動畫電影的敘事方式不同,觀眾在觀賞影片時,由于個人情感與喜好不同,或是心理和性格方面的差異,其接受與喜愛程度也不一樣。學者堯斯將在觀賞前提前進入的自我意識稱為“期待視野”,觀眾在決定觀賞一部影片時,會帶有平時觀賞電影積累下來的一般性思維認識,并且這種思維認識在觀賞影片的過程中會被同步刷新得到不一樣的反饋[5]。但一個亙古不變的定律是,推陳出新的東西總是能引起大眾的注意,而陳舊刻板的內容會隨著時間淡出大眾視野。一部能夠最大程度吸引觀眾的影片,需要在敘事文本、形式及結構上與受眾的心理保持差異和新鮮度。
因此,不同的文化在進行交流時,一定不能忽略受眾自身的文化需求。尤其是《花木蘭》這種動畫電影,擅長運用圖像進行更直觀的表達,通過大膽又富有創新的敘事技巧吸引越來越多的大眾群體。中國影片從開頭便通過“聽從家人安排去相親”和“皇帝發文征兵后替父從軍”塑造花木蘭的忠孝性格特征,與我國長久所宣揚的精神內核呼應,也為廣大中國觀眾所接受。迪士尼影片則是基于西方人的精神理念來塑造花木蘭的形象,重點刻畫了一位追求自由、實現自我價值的女子,所以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國外觀眾雖然看到的是一個陌生的主角和文化背景,但沒有感受到強烈的文化沖突,并在觀影過程中逐漸接受了這種文化傳播方式。
五、文化融合與跨文化傳播
綜上所述,對比跨文化傳播的敘事方式可以看出,中國和迪士尼的《花木蘭》在敘事行為和目的上存在較大差異。中國的木蘭是一個溫文爾雅遵循孝道的傳統女人,電影傳達出的價值觀也是孝道先行,而迪士尼則塑造了一個沖破枷鎖、遵循自己的內心、渴望實現夢想的嶄新的獨立女性,她既有異國東方的原始魅力,又體現出濃濃的西方人的文化氣息[6]。
盡管中西電影中的木蘭形象有著本質區別,但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跨地區跨文化重塑木蘭對其英雄形象在全球范圍的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故事不僅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圖騰,也體現著歷史積淀和文化傳統。花木蘭作為承載著中國文化的故事,來源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和歷史經驗[7],繼承和傳達著價值觀,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豐富和延續。它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中受到如此熱烈的歡迎,與其文化的共性是分不開的。中西方在政治歷史、經濟發展、傳統文化等方面有著諸多差異,但在這差異中也存在著無法磨滅的普世價值觀,即自由、平等、民主等,這些文化共性推動信息的跨文化、跨地域順利交流。
中國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過程,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的過程,也是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的過程。傳播中國故事可以有效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和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迪士尼集團在全球的成功凸顯出我國在跨文化交際上的弱勢,也給予我們很多啟示:
(一)豐富電影題材,融入不同的文化元素
迪士尼電影產業在跨文化傳播方面的成功,離不開對題材的選擇,全人類的文化財富都在其規劃范圍內[8],動用和整理在世界各地挖掘的題材,置換影片內容或植入美國文化為精神內核,再融入各國地區的文化符號,從而增加作品的跨國接受度和傳播效果。反觀我國,目前我國缺少以本土文化為基底融合異國元素的電影題材,略顯單調。中華民族孕育了上下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費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便是在啟發我們,在當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們要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立足國際視野,擴展電影的選題范圍,整合利用全球的文化資源[9],鑒選異國文化素材并有保留地植入中華文化內核,從而獲得世界各地受眾的文化認同。
(二)處理好文化本土化與全球化的關系
在文化全球化與文化產業市場化的大背景下,中國電影在跨文化傳播中占據優勢,向全球講述東方故事,必須要處理好文化的本土化與國際化關系,考慮到世界各地受眾的喜好及趣味,讓題材與表達方式更國際化。首先確保影片是立足于中華文化內核,堅持民族化的底線,向全球傳播中華民族的特色文化和風土人情,展示東方魅力,其次要將中西方文化有效結合,順應國際文化潮流。
文化軟實力是大國較量的重要一環,可以基于本國意識形態與價值觀產生號召力與同化力,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通過強勢的文化傳播媒介向全世界滲透本國理念,我們必須對此保持關注和警覺。全球化不僅僅是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單向輸出,全球化帶來的跨文化傳播也給了我們展示和傳播中國文化魅力的機會,使我們了解其他人是如何看點我國傳統文化的,并從中找尋如何實現傳統文化的全球價值的方法。
(三)樹立全球意識的文化傳播觀念
美國迪士尼公司將目標受眾擴大到全球范圍,特別重視并迎合觀眾的喜好,吸引他們坐到影院中來,并利用傳播媒介的規律擴大商業利潤[10],取得跨文化傳播的全球性成功,在逐步占領文化市場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傳播經典美式理念,同時取得經濟利益。我國的媒體在跨文化傳播方面,則依然按照傳統思維定式和傳播手段,在國際上傳播效果不佳。當今跨文化傳播已進入文化全球化的階段,盡管部分學者認為文化全球化代表著文化整合[11],有人擔心此舉含有控制論的意味,但我們始終堅信,中華文化不會被席卷全球的文化浪潮所淹沒。文化本身就具有本土性,國與國的文化之間都有一道看不見的邊界,而跨文化傳播正是在不知不覺中以多種方式介入到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中,我們必須意識到樹立全球文化傳播觀的重要性,向世界更好地講述屬于中國的故事。
參考文獻:
[1]任晨.中美文學與電影中花木蘭形象的跨文化闡析[D].湖南:中南大學,2013.
[2]直運芳.淺談歌曲<木蘭從軍>的演唱分析及情感表達[J].黃河之聲,2016,(09).
[3]陳矩弘.美國動漫的跨文化傳播策略及啟示——以<花木蘭>為例[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7(01):63-67+78.
[4]劉雙,文秀.跨文化傳播:拆解文化的圍墻[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45.
[5]劉蔚.商業語境中的想像與重構——<花木蘭>動畫編劇解析與啟迪[J].電影評介,2008,(23):37-38.
[6]包相玲.解讀花木蘭中西文化形象的沖突與融合[J].電影文學,2013,4(03):86-87.
[7]王譯霄.淺談跨文化傳播中的差異文化傳播[J].電視指南,2017,4(10):212+214.
[8]呂樂平.影視跨文化傳播導論[M].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6.
[9]武慧敏.皮克斯動畫跨文化傳播的策略和啟示[D].內蒙古:內蒙古大學,2018.
[10]秦志希,翟晶.從迪斯尼<花木蘭>看全球化語境下的跨文化傳播[J].當代傳播,2002,4(02):24-27.
[11]王金會.跨文化傳播下的文化融合與文化自覺[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7,(02):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