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慶 劉麗嫻 王明坤

【摘 要】威廉·莫里斯作為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被譽為“現代設計之父”。通過挖掘威廉·莫里斯的設計思維與商業運營,結合工藝美術運動背景下的設計思潮更迭及其在藝術設計和商業活動方面的設計與運營實踐活動,解讀威廉·莫里斯設計思維審時度勢的形成流變,進而還原十九世紀英國工業革命后因為生產方式、設計對象變化引發的設計、運營方式轉變。以莫里斯的設計思維研究為切入點,結合其“藝術為大眾服務”的設計宗旨與矛盾設計實踐,以一種借鑒并批評的方式,審視設計發展的歷史文脈,解讀過去以映射當下。
【關鍵詞】威廉·莫里斯;工藝美術運動;設計思維;商業運營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3-0170-02
一、十九世紀英國設計與藝術思潮變革的集聚力量
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英國率先開展工業革命,正是工業化、機械化的運作方式催生了現代設計萌蘗。期間,與低成本化的機械流水生產方式匹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設計對象由貴族群體逐漸轉向為大眾群體。自此,設計更多地與市場需求、消費者結合。隨著歐洲各國工業革命的完成,現代設計應運而生,從傳統走向現代。
1851年,英國倫敦的水晶宮舉辦了第一次世界博覽會,成為英國工藝美術運動正式開展的契機。年輕的威廉·莫里斯參觀博覽會時,對這座水晶宮的設計以及會上展出的各種工業產品嗤之以鼻。他認為這場博覽會的出現僅僅只能向世人展示當時先進的生產水平,卻沒有展現出其應有的藝術和設計價值。此后莫里斯在現代設計領域所作的努力都在試圖扭轉這種設計衰頹的局面。1888年,在倫敦組成工藝美術博覽協會(The Arts and Crafts Exhibition Society)成為了推動工藝美術運動發展的另一個重要事件。致力于展示藝術的高雅與高品質的博覽協會的成功組成,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英國工藝美術的發展。威廉·莫里斯作為工藝美術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旨在提高當時的藝術設計水準,強調“手工與藝術的結合”,主張設計的真實與誠摯。這場運動不僅促進了現代設計的發展,體現出理想主義情感與手工藝情懷,也充分體現了人文藝術的表現形式。
二、威廉·莫里斯的藝術設計思維
(一)服務于大眾的設計方式
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加快,社會財富的不斷積累,社會階層比例也發生了變化。更多的新生資產階級有機會和條件擁有更好的設計,民主思想傳播更為深入和廣泛。為此,威廉·莫里斯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于藝術設計事業,卓越的藝術天賦和豐富的人生經歷使得他認為人們應該要留出一些時間來做一些創造性的工作,要在舒適的環境中享受人生。威廉·莫里斯自始至終強調設計的一個基本原則,即設計是為大多數人服務,而不是為少數人服務。但是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中生產出來的劣質產品幾乎沒有藝術價值。他甚至認為做批量生產的工作也是痛苦的,是在進行沒有藝術價值的機械化活動,人類社會原本應該是追求愉悅和美好的,而不應該過分追求利潤和個人利益。唯一值得被設計制造的是生活必需品,在設計制造以及使用的過程中,制造者和使用者應該也要感到愉悅。由此看出,他的這點設計思想具有非常典型的社會主義色彩,不僅體現在對藝術的理解上,還體現在藝術設計制造的全過程中。
(二)藝術原創性的設計風格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威廉·莫里斯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公司,在運營管理方面,也顯示出了其獨有的設計思想。威廉·莫里斯非常喜愛并且推崇哥特式的裝飾風格,因此公司接單的設計作品往往都帶有哥特式藝術元素。由于童年時期的莫里斯居住在農場莊園附近,從小受到自然環境的熏陶,因此他在主持公司業務時注重從自然中汲取設計靈感。他強調自然主義的設計,不是生搬硬套,不是一味地模仿大自然中的花、鳥等動植物元素,而是在寫生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設計思想和藝術語言,再創生動、豐富的藝術作品。他強調了日常藝術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對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影響,日常藝術其實就是所謂的“小藝術”或“裝飾藝術”,莫里斯推崇高質量的小規模的設計方式,即偏向于自然主義和哥特式風格的藝術原創設計風格,這種設計方式也契合了公司的發展方向。雖然公司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商業成功,但莫里斯仍然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藝術設計方面,所以他并沒有擴張自己公司規模的想法。相反,他希望自己的設計團隊能夠在利用公司小型獨立的優勢的同時,更注重創作、生產技術、設計的革新。其中最重要的是,小型公司易于管理,莫里斯能夠將許多日常行政業務委托給公司其他的成員,他便可以自由地將更多的時間用于原創性的創作和設計大型裝飾方案,創新生產的技術,尤其在設計方面。
此外,為了公司的長遠發展,莫里斯不斷招募學徒,以人性化的方式培養學徒對于哥特式藝術的審美能力以及設計能力,這也符合了他“為人民設計”的理念。在這樣的設計管理方式下,公司里的成員有統一的審美標準,從而為開創一種嶄新的藝術風格奠定了基礎。
三、威廉·莫里斯的商業運營實踐
(一)藝術與商業的碰撞
威廉·莫里斯完成了大學的學業后,從事了一年的哥特式風格建筑工作。隨后,他有了結婚的打算,所以需要有一所新房,在尋找了整個倫敦想要為自己求一處新宅而無果后,莫里斯決定在郊外自己親手設計和搭建。因此,被稱為19世紀下半葉最具有影響力的建筑——紅屋便建成了,并且獲得建筑設計界的大量好評。紅屋引起的稱頌使得莫里斯更加堅定了自己對改變設計面貌的決心。他此刻明白了社會大眾需要什么樣的設計,什么才是好的設計,并且希望自己能夠為大眾提供設計服務,改變目前設計中流行的過于矯飾而忽視功能形式的設計。1861年,威廉·莫里斯與他的兩位好友在倫敦創立了MMF公司(Morris Marhall Fankler Company),公司承接的業務包括雕刻制作、彩色玻璃制作、墻紙設計、家具設計、地毯設計等。1875年莫里斯獨資成立Morris&Co,此時的他已經積累了不少的資源和經驗。不管是MMF公司還是Morris&Co公司,他在商業領域的運營管理均有其獨到的見解,并通過一系列創新的舉措形成了獨特的運營管理方式,從而獲得利潤,贏得大眾口碑。
(二)莫里斯的商業運營思想
威廉·莫里斯的商業理念是他藝術設計思維的縮影,他強調了原創的重要性,因為原創能夠給生活帶來樂趣、提高生活的質量。拉斯金關于“哥特式特點”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不要輕易對任何物品進行復制或者模仿,除非是為了維護某件偉大的藝術作品。莫里斯對這個觀點持完全贊同的看法,而此時工業化的環境卻與他的理念背道而馳。因此,莫里斯還特別注意去主動塑造大眾審美,在工藝美術運動中,他就擔任了這個重要的角色。他表示藝術源自人民也為了人民,并且造福于人民。藝術創作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塑造大眾審美的過程,人民大眾既是制造者也是使用者。事實上,當時的制造者就是普通工人,就像莫里斯的小說《烏有鄉消息》中所描述的那樣:工人變成了藝術家,生活中的愉悅感來自于工作。基于這樣的理想主義思想,莫里斯在打造自己公司形象的過程中,塑造大眾審美成為了其隱含的重要目標。
此外,威廉·莫里斯還強調產品必須具有一定的美觀性與良好的技術性,同時要有市場需求。也就是說,好的產品是要受到大眾喜愛的并且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體。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的喜好和塑造大眾審美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系,市場要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眾的審美偏好,而塑造大眾審美是市場要素形成的重要方式。因此莫里斯做了一些工作去提升審美標準和塑造市場要素,在Morris&Co發展和產品推廣過程中,最終向市場妥協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資本主義商品世界的模式完全不符合莫里斯內心所認定的標準。此時同行業的生產制造也逐漸走上了追求經濟效益的道路,在技術上,化學印染代替了自然印染,機器批量生產代替了手工制造。
遭遇商業上一些挫敗后的莫里斯最終沒能完全成功地塑造大眾審美,他開始察覺到了市場的重要性,開始接受機械生產,并將項目外包出去以提升生產效率,自己則專注于設計更多的植物紋樣。
四、總結
威廉·莫里斯的設計思想發端于第二次工業革命,奠基于商業公司的實踐活動,成形于工藝美術運動的蓬勃發展。整個社會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賦予了他生活和工作特殊的環境,清晰的思路、對細節的關注、胸懷大志的態度和堅定的決心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在藝術、文學等領域大放異彩,同時也對現代設計影響深遠,而后代可能會繼續從中汲取靈感。莫里斯的設計思維與商業運營理念是對中世紀簡樸手工藝形式和藝術審美的感懷,體現了中世紀流傳下來的經典風格,經過工業革命的洗禮和百年的沉淀。莫里斯設計思維主要反映在服務于大眾的設計方式和藝術原創性的設計風格等方面,其商業實踐活動正是關于其設計思想的實踐活動。威廉·莫里斯關于現代設計的思考與實踐是為了通過藝術設計改變社會,營造“人人都能享受藝術”的社會環境。如今,這個理想正在慢慢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滕曉鉑.威廉·莫里斯設計思想研究[D].清華大學,2008.
[2]林曦.威廉·莫里斯與“工藝美術”運動的產生[J].包裝工程,2006,27(4):290-292.
[3]Kriegel,Abraham D.William Morris:Design and Enterprise in Victorian Britain[M].History:Review of New Books,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