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相 沈麗琴
【摘 要】通過闡述國內“老街”現象并對老街翻建情況加以描述,力求做到對老街的整體性認識,再經過分析老街文化淵源,來解讀“老街”在我國呈現如此現象的深層原因。在大眾文化消費背景下,結合老街的原真性分析現今“老街”再現的原因及發展狀況與問題,通過深入細致的解析,列出“老街”再現的發展新理念,深入探索老街文化未來發展方向。中國老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文化底蘊深厚,且蘊含著地域民眾的智慧成果,融入新時代后進一步展現其魅力和特色,基于此提出了“老街”再現的創新發展的新方法,以期為當今老街文化的創新實踐提供思路。
【關鍵詞】老街;文化;復蘇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3-0184-03
近年來,“老街”作為一種城市文化和旅游經濟的特色資源,在國內許多城市興起。作為地域人類活動的產物,老街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印刻著地域歷史文化特色的真實面貌,成為中國城市文化追根溯源的重要依據,時至今日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現今地方城市為了迎合社會發展需求,以傳統文化為平臺打著老街的品牌,發展城市特色旅游經濟模式。在市場經濟的驅動下創建一個又一個新“老街”,造成了老街文化的混亂和商業氛圍的浮華。
一、當前“老街”文化現象出現的原因
隨著國內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國民文化程度的提高,我國居民消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人們好奇于不同特色的文化消費樣式,并開始追求各種各樣的文化消費體驗。然而,很大一部分民眾對于一種文化的消費時間比較短暫,淺嘗輒止,僅僅只瀏覽文化的外在形象,消費的是“符號”文化,更像是一種形式上的“快餐”文化經濟。當代中國社會正處于急速發展的變革之中,“快餐”文化經濟的消費形式已成為社會的一種現象,且以不斷變化的新奇樣式滲透進人們的生活里,為人們提供便捷的消費體驗,并影響著人們對于社會消費的價值取向,導致社會發展的很多方面呈現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潮,并慢慢泛濫到傳統文化領域,快速打造文化內容、呈現形式和鮮明效果,追求速成、流行和新奇的感受,不注重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內在價值。在此種情況下,“老街”文化應運而生,這是市場經濟下形成的快節奏消費的產物,只追求感官刺激的文化消費方式,沒有深入體驗帶有傳統文化內涵的大眾文化消費。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下,大眾文化消費已成為主流,而在現今國內文化原創力相對低下的情況下,文化消費市場陷入疲軟無力的局面,無奈之下只能以啃老的方式從既有題材中尋找靈感和啟發。老街作為歷史文化遺產提供了很不錯的物質文化資源,它的“再現”有效解決了當前傳統文化創造力不足的問題。為老街“再現”冠以傳統文化復興的口號來帶動大眾文化的消費市場,經典的傳統文化得到重新演繹,貼近人們的生活,符合地域民眾的觀念認可,既有“內涵”又有“品位”,提高了地域老街文化的人氣和關注度,即便不能成功但也不會太差。
二、解讀“老街”文化資源
(一)缺少地域民眾心理依托的“老街”文化
地域傳統文化是老街的重要屬性,也是帶給人們無限驚喜的根本因素。“文化即是一種精神力量,代表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地域的品位,一個城市的形象”。[1]作為歷史遺跡,文化在歲月更迭的變遷中,被附著在街區的每一個角落以及每一個時代的印記里,彰顯著地方的人文特色和人文精神,使地方群眾產生情感認同、心理依托和心靈回歸,成為人們主觀體驗街區情感的基礎,讓老街更具親和力和厚重感,從而增強了地方文化特色在發展過程中的品牌性和感染力。在“老街”創建時,首先從老街周邊人們的生活環境、生活模式、生活習俗和生活意趣等方面著手,展開對老街“再現”的規劃設計策略;其次理解地域建筑理念以及民藝技術、材料運用等,領會地域民眾的營建智慧、審美情趣和社會認識,把老街“再現”深植于特定的土壤中;最后,以民眾參與模式推進老街的設計、營建與運營,以滿足地域人們對傳統文化再生發展的審美需求,從而提升老街的文化品位。凸顯地域生活方式的老街“再現”營建,不可偏離當地人們的生活習慣、意識形態和傳統觀念,用傳統文化演繹新感覺、新體驗,既還原當地習俗的特質風貌,又融于現代社會的發展環境,從而將老街真實的生態模式再現。泰州老街作為泰州城市重要的城市名片,卻沒有把地區老街的原始生活帶入當下的存在,只是以商業化的形式為廣大民眾提供吃、喝、玩、樂場所的“地方小吃街”。這是個沒有生活、沒有記憶、沒有歷史的存在,稀疏開張的店面,三三兩兩的行人,在現代商業利益的驅使下,全然忽視了其作為地方文化街區的原始生活目的性,變得浮夸而媚俗,已無法實現在文化、歷史、傳統、藝術和生活上的貫穿,丟棄了作為歷史文化街區的歷史使命。作為地域群眾,在心理上也并沒有認為這個“老街”代表了前人生活的模式,而只是將其當作是一個新增的消費、休閑去處。
(二)引入多元化元素為地域“老街”增強質感
2011年1月,鳳凰網刊登了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叫停仿古商業街的報道,其中就有提及:“國內的仿古商業建筑形式基本上仍停留在具象的模仿之上,簡單地將古代建筑元素附加于現代建筑形式之上,忽略了與商業功能的結合,更無奈的是,很多仿古商業建筑其實是以犧牲當地原生態歷史文化為代價的。”所以,“老街”再現的質感是建立在老街“原真”的基礎上的,開展老街的地域文化特色營建,同時圍繞街區環境貼近民眾的生活狀態從而為“本色演繹”,又要結合現代商業街區的發展模式,使傳統生活方式嫁接到當代社會和環境的持續發展中。泰州老街的開發目標過多地偏向于商業運營模式,濃郁的商業性降低了其藝術性,沒有注重區域老街文化的輸入,似是而非的文化意蘊阻礙了老街實質性的再現。甚至為了增強“老街”的質感,一味追求其他地域老街成功案例,無考究地置換施工材料、刻意復刻老風貌的舊式街區環境和建筑體系、拼湊多元化的傳統元素摻入設計、強行加入外界傳統文化元素和將本地區文化元素替換成更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構建的老街“形似意不似”,“創造”出“偽老街”、“偽文化”和“偽特色”來取悅人們,扭曲了地域老街傳統文化,造成廣大民眾的審美疲勞。喪失本地質感的老街失去了趣味性,更背離了人性化的設計理念,將懷有地域老街情懷的人們置于街外,造成“老街”文化在傳承、發揚和創新上的局限性,降低了區域老街的品質,同時減弱了城市形象的影響力。特別是在城市旅游空前繁榮的今天,難以避免犧牲老街本真的文化底蘊來迎合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的情況,街區中仿古、假古的現象不勝枚舉,使得獨具地區特色的老街文化基因在發展的過程中幾乎是蕩然無存。
(三)大眾文化影響下老街傳統文化創新力不足
國內大量“老街”再現,事實上能夠深層反映出傳統文化活力的不足和創新力的匱乏,為了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無奈之下只好借助于既有題材,冠以“傳統文化復興”、“再塑傳統經典”和“歷史街區再生”等口號來推動老街文化的發展。在大眾文化充斥的今天,短時間內迎合大眾對文化速食、娛樂和體驗的需求,同時又能夠獲得經濟上的收益,這街景從表面上看似乎豐富而繁華,而背后卻陷入淺薄與浮躁的窘境。在這種盲目性的大眾需求刺激下進行老街營建,會不可避免地造成重復建設與抄襲仿建,在取巧獲益的同時,其發展道路也將面臨傳承創新力喪失的問題。
不論時代如何變遷,文化始終是構建社會生活的基礎框架。在此基礎上,社會才會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這是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一種以文化為導向的向心力,蘊含著人類生存、發展和創新的驅動力,體現著人類的文化價值追求。傳統文化是老街文化系統中的一個基點,在文化實踐中衍生、發展、變遷和演化,形成一種文化基因,成為文化創新能力、創造活動和創新發展的源頭,產生一種人們意想不到的啟發式力量,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這也是老街延續至今的唯一秘訣。而現今的泰州老街營造只圖表面文化的復制,一味地克隆與翻建老的事物導致老街舞臺真實性缺失,最終失去創新發展的原動力。
三、老街文化的創新發展
(一)遵循地域文化特征的前提下創新發展當代老街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地理區位和自然條件各要素的影響,自然環境是文化產生和發展的自然基礎,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社會文化雖然是人們的智慧和實踐所創造,但也受到地理環境條件的影響。我國自然環境優越,復雜多樣,為我國傳統文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氛圍。地域文化的特征反映了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并滲透、反映到文化物質上。”[2]中國地方文化是因不同地域的人們改造自然環境而產生的風俗習慣、生活空間和人文情懷等文化存在形式,其中“人”是文化產生的最主要因素。“人類生存所面對的客觀現實,首先是自然界,也就是特定的地域,不同的地域環境,既是人類生存的前提,亦是人類文化創造的前提,在人類的活動中,地域自為地塑造著人、人類和人類文化。”[3]這也就是說,人在營造文化環境時,環境同樣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形成了有別于其他地域的相對穩定的地域文化特征。因此,老街文化的形成應是主要依托于生活在老街的人來塑造具有本地域特征的街區文化,即使受到外界影響,其自身發展也會因本地域、本民族文化的作用,走出一條獨具自己特色的發展之路。在國內各地域“老街”建設日趨同質化的今天,地方城市歷史記憶、文化特色和傳統風俗日漸流失。如何在高速發展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保持老街文化的原味性且在當下語境中創新發展老街文化的現代價值體系,是傳統優秀文化復興中亟待解決的現實難題。以泰州稻河歷史文化街區為例,作為泰州北的老街區,稻河歷史文化街區擁有著城市發源、歷史遺跡和文化記憶的重要特征,其深厚文化底蘊的價值承載是與生俱來的,人們生于此,長于此,世代生活于此,為街區書寫不同時代的文化內容,構建成一幅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老街生活畫卷,人是街區生活的一部分,是老街發展的原動力。
(二)適應時代步伐融入新內容維系老街文化自身發展能力
老街是一個地域綜合體,它是人在改造自然環境的過程中形成的融社會、經濟、文化為一體的一個相對穩固的場所。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建筑形態、文化符號、街道秩序、公共交往、空間活力、人口密度和生活體驗是重塑老街場所精神的重要方面,在具體實踐中要創造場所,植入記憶,強調老街中紀念物的精神價值和歷史底蘊,”[4]使得人們的生活形態、精神情懷和風俗習慣都依附于當地的街區環境,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未來,老街文化與現代商業模式相結合的發展必將成為趨勢,需要關注新時代消費者的需求,適應其消費變化,積極引入各類文化生活店鋪,如咖啡店、茶吧、書吧和餐飲店等,在豐富老街新文化的同時,與時代潮流接軌,引入網紅店等新鮮元素,不斷拓寬街區新領域,時時與消費者發展互動,打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消費文化。
老街翻建此起彼伏,迎合了現代中國文化經濟的發展,獨特的歷史痕跡、文化底蘊和風俗習慣是街區賴以維持與發展的重要軟件資源,適當植入新的文化基因,融入街區傳統文化核心之內,豐富文化的內涵及表現形態,滿足街區內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維系老街正常生活運轉。梁漱溟曾說:“你且看文化是什么東西呢?不過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樣法罷了。”[5]基于此,對于老街文化而言,首先依托于民眾在老街生活,保持老街自身的發展能力,其次不斷注入美好的生活理念,具備自我更新能力,賦予老街新的功能以適應新時代文化發展的需求,最后在保留老街原真性的基礎上加入現代時尚內容,維持傳統文化形態的原真性之時與自然、社會相融合。
(三)維持老街原真性,使老街生態系統有機進化發展
老街特色文化的創新再現,并不是對原型老街的簡單模仿和翻建,更不是為了增強街區文化的復古意味增添其他文化元素,而是一種“原真”的再現,再現出老街所承載的生活、文化和歷史的價值。具體到老街的創新“再現”,表現為對生活的演化性再現,老街在現代城市中既有著原始生活目的,又融于現代城市發展的體系。“一個活著的、有生機的老街應包含兩個要素:首先,社區生活方式應承載歷史信息與地方文化精神;其次,為了使文化得到傳承與延續,生活方式必須是穩定、漸進的動態發展模式,杜絕大規模的改造”。[6]老街的“原真”再現,也不是建立一個獨立鮮明的“老街”來還原歷史文化的演變過程,而是從人們生活目的的實實在在性出發,通過建立街區生活環境,達到負載老街文化、歷史和傳統的目的,塑造出真實的老街生活文化場景,同時把其帶入現代社會的城市生活體系中,以現代手法將老街與現代化商業內容相融合,把老街打造成符合現代生活方式的生態系統,使老街文化有機進化并持續性創新發展,成為地方城市有生命力的地域歷史文化的傳承者。
四、結語
“老街”再現的經濟消費現象成為現今文化消費的一種模式,對于老街的簡單翻建是缺少創新設計的表現,是一條急功近利的捷徑,用最短周期進行保守發展,以期得到好的回報,在表面貌似繁華的老街軀殼中蘊藏著焦慮與危機。老街脈絡中流淌著傳統文化的血液,再現“老街”不能獨立而靜態地再建,需要活態式融入進人們的生活里,以“老街”為中心,既要構建傳統文化環境,又要實現“老街”的當代文化價值,將再現的“老街”根植于老街。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老街并不是已步入晚年的老者,而是等待喚醒的生命力之源。鑒于此,復興地域老街文化,再現“老街”,未來還將面臨很多的問題,考驗著人們對地域老街文化的開發和創新。
參考文獻:
[1]蔡棟.湘湘文化訪談[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7.
[2]李慕寒,沈守兵.論中國地域文化的地理特征[J].人文地理,1996,11(1):9.
[3]高鑫.試論電視劇的地域特色[J].現代傳播,1991,(2):89.
[4]趙龍,Zulkifli,Bin Hanafi.市街憧憬:城鎮景觀中的地方老街與民眾日常生活[J].城市發展研究,2018,(08):74-82.
[5]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6]張曦,葛昕.歷史街區的生活方式保護與文化:看蘇州古街坊改造[J].規劃師,2003,19(6):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