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冰 呂春暉
【摘 ?要】在“新工科”背景下,部分大學生求職緊迫性下降,擇業期延長,“緩就業”現象日益突出。而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的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基于此,本文針對工科大學生暫緩就業現象的心理因素展開研究,應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及群體動力理論進行深度剖析,并點對點地提出引導策略。
【關鍵詞】工科大學生;緩就業;就業指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群體動力學
引言
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全面化發展,應屆畢業生數量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我國連續五年畢業生數量突破800萬,畢業生的崗位需求和有限的崗位數目儼然成為當下需要解決的主要的矛盾。嚴峻的就業形勢給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尤其是在當前“新工科”的時代背景下,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興科學技術領域的興起對工科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價值觀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就業市場制度不完善、就業價值取向不明確等因素導致“緩就業” 現象,對此的探討與改善刻不容緩。
1.工科大學生“緩就業”現狀分析
在“新工科”的時代背景下,就業市場對復合型、創新型工程人才需求增多,對傳統工科生自身素質及就業準備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部分工科畢業生通過選擇延緩就業來延緩職業選擇。“緩就業”是指大學生畢業后不急于進入職業市場,而是暫時通過選擇游學、深造、創業考察等方式延長擇業期的行為。“緩就業”既不屬于就業,也不屬于失業,而是一種“積極待業”現象,這種新興就業價值觀對于傳統就業價值觀的碰撞,打破了“畢業即工作”的傳統模式。究其根本,“緩就業”是由大學生在未來規劃的過程中擇業觀的不穩定造成。對于“緩就業”現象,可根據群體動力理論分析其心理特點及成因,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提出改善及引導方向。
2.工科大學生“緩就業”心理問題
根據群體動力理論,構成群體動力共計五要素,分別是:領導者、群體目標、成員個別化特質、環境、群體結構,任一因素的特質都對群體的心理表征有顯著的影響。因此,可以將導致工科大學生出現“緩就業”現象的心理問題歸納為:
2.1就業指導體系建設不完善
就業指導體系相當于群體動力的領導者,是群體的核心。優秀的就業指導體系應提供計劃、組織、協調、溝通、指導、激勵、考核等多項功能。各高校都建設了相應的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推出大學生就業指導理論課程。但有師資力量缺乏、教學資源陳舊、課程流于形式,不注重實用性和針對性的情況存在。
2.2就業價值取向確立不明確
所羅門·阿西的理論是:“有的人即使在本人感受到的信息與群體處于完全對立的情況下,仍然會追隨群體。”大學生處于未來生涯規劃初期,擇業觀仍不穩定,無法精準定位自身需求和能力,對于職業傾向的探索和職業角色的定位沒有清晰的認知,出現“隨波逐流”的盲目緩就業或“好高騖遠”的被迫緩就業現象。有的人在就業過程中猶豫再三,難以抉擇,跟風“緩就業”;有的人在就業過程中盲目追求個人特質的實現,對就業的自我滿意度、舒適度都有著很高的要求,寧可待業也不屈就,從而導致“緩就業”。
2.3求職擇業心理怯懦不自信
有些大學生沒有在就業準備階段培養出強硬的心理素質,沒有細致認知社會人才需求,導致對就業沒有全面的認識和規劃,無法適應快速發展變化的時代,因此面對就業市場激烈的競爭,往往會畏懼競爭,逃避競爭,遇到挫折或碰壁,便會畏縮不前,陷入焦慮、失望與自我懷疑的情緒中。
2.4內部外部雙重壓力需解決
群體所處的物理環境、心理環境或社會環境都會對群體產生影響。在求職過程中,除了激烈的外部競爭壓力,家庭因素可能是內部壓力的來源。許多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往往會收到父母、親戚缺乏科學性和專業性的“指導”,導致大學生就業選擇時產生心理壓力。家庭的經濟原因也可能導致緩就業:一方面,往返求職、衣物購置的開銷往往讓某些家庭囊中羞澀;另一方面,一些經濟條件允許的家庭愿意在子女找到滿意工作前繼續提供經濟援助,而這種待業可能會使人習慣于安逸,從而從“緩就業”變成“懶就業”。
3.工科大學生“緩就業”價值觀引導建議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次構成,滿足需求的過程就是逐步實現人生價值的過程。“緩就業”問題不只是擇業期的客觀延長,本質上反映的是就業的主觀態度,針對于當前導致緩就業心理問題的種種因素,如何樹立正確的擇業價值觀,如何進行正確的心理引導顯得尤為重要。
3.1滿足“生理需求”,形成家校聯動機制
生理需求即為最基礎的心理需求、經濟需求。在經濟上,要為由于資金原因就業困難的學生提供就業幫扶,給予適當的經濟支持。在心理上,要在輔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的同時穿插心理層面的教育,要針對“緩就業”衍生的心理問題做好對應解決方案。對于好高騖遠,追求高工資高待遇的學生進行定位矯正,令其正確的看待自身優勢劣勢、客觀看待社會現實。對于容易產生自卑怯懦心理的學生,要著重培養個人自信。同時可以為家長傳授相關知識,形成家校生三方聯動結構,共同商討就業意向。
3.2滿足“安全需求”,完善就業指導體系
安全需要是指人們需要穩定、有秩序、受到保護。滿足基本需求后,要建立完整的就業指導體系,切合學生實際要求。同時,學校應該對授課教師進行統一培訓。針對國家政策、人才需求,形成完整的就業體系信息鏈,使之更具有方向性和實時性。與此同時,當大學生的專業對口職業出現了行業飽和或教學滯留的現象時,也應及時幫助其進行職業“轉型”,達到學以致用。完善的就業指導體系可以減少學生就業時的迷茫心理和盲目就業的從眾現象。
3.3滿足“社交需求”,注重朋輩學習功能
社交需求是指要與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聯系,保持社交往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及變革,就業指導形式也要與時俱進,不能囿于講座、課程等陳舊形式,而應鼓勵學生建立與就業創業相關的社團,發揮朋輩的引導作用。同時,可以舉辦優秀畢業生的就業分享會,讓親身經歷者分享求職感想,傳授就業經驗,提供就業思路和參照模范。
3.4滿足“自我實現需求”,培養創新創業意識
自我實現需求是指在人生道路上完善能力、實現潛能的自我豐滿。而在“新工科”時代建設中,在政府多項創新政策的激勵下,可以鼓勵學生另辟蹊徑,自主創業。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應在保證專業知識儲備的同時做到敢闖敢拼,既可以拓展的社會的就業渠道,也能最大程度的滿足學生的需求。
新工科背景下的緩就業是新型就業價值觀對于傳統工科生的碰撞,高校在就業體系構建的過程中,要冷靜分析,辯證對待,合理引導,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黃永斌.大學畢業生“慢就業”現象透視及引導[J].高校輔導員學刊,2020,12(04):51-54.
[3]張闊.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四位一體”就業指導體系的構建[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7):32.
基金項目【基金項目】工科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變化特點及引導研究一以吉林大學為例。項目編號:SZY201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