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改革完善現有的職教體系、打通中高職銜接的渠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筆者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研究實踐,對中高職銜接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對策。
關鍵詞:中高職銜接?職業教育體系?問題?對策
全國各省市職業院校從2010年起,在國家政策支持下,開始籌劃中高職“三二分段”試點,自此高職院校自主招生逐步開放,中職生升學渠道擴寬。2014年,教育部聯合6部門頒布《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提出“系統構建從中職、專科、本科到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體系,滿足各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教育需求,服務一線勞動者的職業成長”。因此,搭建中高職銜接的立交橋,對形成梯次有序、渠道暢通、彰顯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中高職銜接存在的問題
國內對中高職銜接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就近幾年情況來看,該領域仍存在如下問題。
(一)部分專業無法實現銜接
首先,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指出,重點加強金融、商務、醫療、健康、物流和高技術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的職業教育。這并不是指與服務業相關的專業都要進行中高職銜接,而是指要在劃定的重點領域內,對服務相關專業的銜接方式進行研究。其次,目前中高職銜接通道主要面向傳統專業。各院校與當地支柱產業、特殊產業、第三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對接不足。再次,各個中高職院校辦學層次、育人模式不同,專業目錄也不一致,難以實現無縫對接。目前通用的是2010年版的中職專業目錄和2015年版的高職專業目錄。高職專業目錄改版明顯,修訂時注重與中職目錄匹配,但中職、高職專業目錄之間還不能完全銜接。
(二)局限于“接口處”的銜接
國內中高職銜接有自主招生、5年一貫、對口招生、3+2貫通四種模式。這四種模式實現了“接口”銜接。這說明高職院校為實現錄取渠道暢通,采取多元化的招生模式開放辦學,以確保有更多的中職生升學深造。但中高職銜接不是“學歷嫁接”,此研究不應局限于中職生的升學方式與渠道,而應側重關注銜接體系中專業的銜接,并對此深入探索研究,以推動職業教育內部體系在專業建設、理實結合、教學過程、教學目標等方面的密切融合、有機銜接。
(三)局限于解決學歷提升問題
中高職銜接不應局限于學生學歷上的提升。學歷僅能代表一段經歷,只能是某一階段學習結果的書面證明。中高職銜接不僅要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修養、職業基礎素養,還要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層次。中高職銜接還應滿足一線基層勞動者的學習愿望,對他們進行非學歷職業教育,以使其適應市場變化對工作崗位帶來的新要求。
(四)受限于中高職生源問題
高職院校生源現在面臨兩大挑戰:一是高校擴招政策拉低生源質量;二是社會上職教氛圍還不夠濃,部分學生與家長不惜支付高昂學費就讀三本,也不愿在職業院校修得一技之長。上述問題很難在短期解決,只有提升職教水平,才能從根本上轉化社會氛圍,生源問題也將隨之而解。
(五)忽略未升學中職畢業生
目前,中高職銜接忽略了未升學中職畢業生,他們一般分兩類。一類是希望升學,但因能力有限未通過升學考試的中職畢業生。對于這類學生,應為他們開啟綠色通道,繼續為他們提供學習平臺,通過夜校、預科班、補習班幫助他們重塑對學業的信心,為他們邁進高職院校奠定基礎。另一類是現階段還沒有升學意愿、但今后有可能升學的中職畢業生。對于這類學生,應為他們搭建終身學習的平臺,鼓勵他們走進高職院校接受非學歷教育。
二、中高職銜接存在問題的原因
目前,中高職銜接存在的問題影響了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存在問題的原因如下。
(一)吸引力不足,生源質量不高
我國職業教育未來若想實現協調發展,中高職銜接是必然。但受社會固有觀念所限,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認知層次還較淺:大部分人認為中職院校面向的僅僅是中考落選的初中生,高職院校面向的僅僅是高考落選的高中生,普通教育文憑含金量比職業教育高。這些固有觀念也確實影響著學生的擇校傾向,很多高考落榜生寧愿重讀復考,也不選擇職業教育。這客觀上說明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同度還不夠,辦學吸引力還不夠。
(二)行業與企業參與度不高
職業教育主要培養服務于企業、行業的技術技能人才,其辦學特性使其必須開展校企合作。當下,職業院校都十分注重參加行業活動,重視了解行業前沿及發展方向,主動通過加深學校和企業間合作,開創互利共贏局面。常見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共建基地模式、共建園區模式、企業簽約訂單式培養模式、共建二級學院模式等。在此大環境下,已有很多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做出了成績、積累了寶貴經驗,但企業參與熱情還不夠高,學校專業引進也不夠全,資源開發利用效果也不夠好。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學校實訓基地設備普遍與企業實際生產設備存在差距,加之專業技術能力水平不能與企業同步,故能為企業提供的技術支持有限;二是職業院校與企業、行業合作缺少相應的管理載體。
(三)銜接在多方面存在脫節
中高職銜接存在脫節問題,突出體現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專業課程方面。一是專業建設脫節,專業目錄不同步。以2015年修訂版新增的銜接中職專業為例,中職專業目錄缺少更新,并且亟待細化標準、類別、內容等,要統一銜接接口,提高專業匹配度,改進專業分類標準“各校各行其政”的問題。二是人才培養目標脫節,缺乏科學、規范、權威的統一標準,人才培養層次不清晰,重復培養現象嚴重,能力培養存在“斷頭路”,難以形成有序體系。三是課程銜接脫節,高職課程與中職課程缺乏對接,大多高職課程適用于高中文化基礎的學生,造成很多中職生升入高職后學習困難。
(四)中高職師資聯系不夠緊密
中高職師資應緊密聯系,而不是分割成獨立群體。教育資源與師資力量割裂,會直接造成諸多教學問題。雖然目前中高職教師交流頻繁,但跨系統間的協作溝通非常少。中高職教師應對照雙方學制銜接,組織學術交流活動進行溝通與交流,互相借鑒經驗并進行專業對話、探討。近幾年,職業院校對一線教師學歷要求大幅提升。中職院校普遍聘任本科以上學歷人才,高職院校大多選聘擁有碩士或博士學歷的人才。在此大環境下,教師能力與學歷不符的問題凸顯出來,教學實踐經驗也與學歷不成正比。很多職業院校鼓勵教師通過職業技能等級鑒定考核,成為“雙師型”教師,但教師學得好不等于教得好,職業技能等級與教學實踐經驗也缺乏必然聯系。師資隊伍由單一專業人員構成,也間接造成專業教師思維受限,不能跳出專業領域綜合運用知識。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建立相應保障機制
中高職銜接問題在近兩年受到一些批評,單靠職業院校自身發展很難有效突破困境,需要政府、職業院校、企業、行業共同合作,共建保障機制。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開展行業指導,促進校企合作,促進中高職銜接良好發展,從規范制度入手,推出相應政策,統籌推進相關工作。一是加大職業教育宣傳力度,加強社會各界對職業教育的關注程度,吸引更多優質資源匯入職業教育。二是有效激發辦學活力,更進一步開放職業院校辦學自主權。三是調動高職院校發揮引領作用,帶動中職院校各項工作全面革新、全面發展,實施與中高職銜接體系相應的配合機制、適需政策。四是幾方共建第三方評價機構,對中高職銜接辦學質量實施評價與監控,以使發展方向保持正確,不偏離既定軌道。
(二)產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
教育教學和產業深度融合,不僅可促進中高職專業設置滿足產業需求,而且可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使中高職銜接走上有區域特色、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實現更健康、持續的發展。在此過程中,可以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經驗,如歐美國家在中高職教育方面的現代理念。此外,教育教學和產業深度融合,還可促進校企間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實現互利共贏,使校企雙方成為真正的利益共同體。校方通過參與企業生產、研發,為企業提供智力資源支持,將教育科研資源轉化為生產力,提高企業效益。在校企合作方面可以借鑒德國的“雙元制”、美國的“企業+職業教育契約制”、新加坡的“教學工廠”等模式。
(三)協調銜接體系內部關系
協調銜接體系內部關系,籌劃接口與設置。中職院校專注一線生產與實踐,高職院校專注綜合能力與技術創新,2015年高職專業目錄中,中高職銜接專業達306個。應以此為依據,對中高職專業細化梳理,將協調銜接關系落到實處。職業院校開設新專業時,應基于產業實際、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規模與層次開展論證,共同籌劃制定體系,使中職院校和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有層次性和側重點等。新型職業標準的規劃,需政府、職業院校、企業、行業共同參與,要結合企業、行業現狀及未來趨勢進行頂層設計,充分考慮到崗位的層次性與銜接性。還要分析學生成長規律及接受程度,與教學內容密切融合,這樣才能使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更有銜接的可能。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提升職業教師的能力,可從兩個層面入手。一是政府層面,針對職業教師能力建立相關的制度和法規,增加財政投入,建立培訓基地,加大教師職業能力培訓,通過優惠政策鼓勵更多企業、行業加入對職業院校教師的培訓項目。二是學校層面,積極引進具有企業一線工作經驗的高端精英,聘任企業、行業技術骨干在校內成立“大師工作室”、指導實踐課程,做到專兼職教師協調發展。同時,職業院校應多選派教師參與國內外專業領域的學術訪問、技術交流、師資培訓,拓寬教師專業視野。此外,職業院校應調整對教師職業素養考核的評價標準,多借鑒企業、行業標準,構建新的教師評價標準體系。
四、創新性建議
中高職銜接面臨著一系列重大考驗。結合前文分析,筆者提出創新性建議如下。
(一)協調資源,增強辦學吸引力
在產業優化調整大環境下,未來3年,中高職應進一步緊密合作、協調資源,通過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培養大國工匠后備軍。
一是繼續推進校企合作,在現有合作的基礎上,主動選擇并爭取與更多企業攜手,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符合學生實際的標志性合作辦學項目。二是加快推進人才培養國際化建設,整合國際化教學資源,積極引進國際先進、成熟適用的人才培養標準、專業課程、教材體系。做好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試點開發工作,使與國際一流企業的校企合作覆蓋所有系部。三是擴大校企間交流,把企業文化全面引入校園,增加師生進入企業學習實踐的比例并提高質量。加大對企業的宣傳力度,吸引各界企業人士到校訪問交流,實現與產業龍頭企業進行的校企合作的新突破。四是聯合招生,建立中高職一體化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促進企業、行業參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調動企業等利益相關方參與辦學的積極性。
(二)協同資源開發,服務社會
一是共同征集各行業用人企業建議,結合企業需求、專業實力、招生情況三個維度,完善中高職銜接專業結構布局,逐漸淘汰市場需求低、專業實力弱、招生不好的專業,適應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發展實際,增加一批新專業。形成適應企業需求、結構科學的專業發展格局,力爭提升畢業生高端就業率。二是合作輸出辦學資源,輻射區域經濟,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推動中高職緊密配合、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協同育人,為國家企業、行業、產業發展輸送滿足多層次需求的技能人才。
五、小結
綜上所述,隨著國家經濟產業發展,中高職銜接機制體系在新的歷史變革下亟待發展。在中高職銜接領域創新改革,是滿足職業教育快速平穩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職教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時下,中高職銜接已成為國家職業教育體系的主要通道與陣地,其促進勞動力就業的社會保障功能也凸顯出來,地位日益重要。望更多同仁今后參與到此課題的研究中來,共商具有實用性、實踐性的改革方略與對策。
參考文獻:
[1]李海東,杜怡萍.中高職銜接標準建設新視野:從需求到供給[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江潔.中高職銜接研究與實踐[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3.
[3]劉育鋒.中高職銜接的理論與實踐——英國的經驗與我國的借鑒[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
[4]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5]林寧.職業教育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
(作者單位:天津市機電工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