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百源 潘興云 鐘秋琴
摘?要:深度開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前置條件是專業建設標準、課程標準、教學標準與企業產業發展、崗位設置、產品質量標準深度融合,打造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特色專業和專業鏈,提高學校服務企業能力。本文探討校企共同開發具有“多語種、多聯動、多組合”特點的“全球紡織網國際站App”,探索拓寬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渠道和方式。
關鍵詞:校企合作?App?啟示?中職學校
在“互聯網+”時代,中國輕紡城全面進入電子商務時代,其經營模式的拓展,倒逼職業教育必須緊密聯系企業實際,及時跟蹤產業變化,了解產業需求。校企雙方共育人才,才能為地方產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一、全球紡織網國際站App的基本內涵
全球紡織網是全球最大的紡織專業電商B端平臺,擁有TNC、QFC、有布3個App。全球紡織網國際站是服務于國內外紡織產品生產商、貿易公司的一個紡織行業的專業貿易平臺,目前已吸引全球來自美國、歐洲、中東、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約200萬會員入駐。
柯橋區職業教育中心(以下簡稱“學校”)在加快“雙師型”隊伍建設的基礎上提出建設“校企兩棲”專業教師隊伍,在時間上采取2+2+1模式,即2天在校開展日常教學,2天在企業進行調研實踐,1天在學校進行小結;在內容上要求專業教師了解行業動態、發展方向,及時引進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使學校的專業設置、教學內容等都符合行業要求,貼近市場需求。電子商務專業教師入駐全球紡織網后,第一階段根據企業要求及中國輕紡城客戶共性需求,相繼在TNC、QFC、有布3個App中加入了面料試衣、啟動頁展示、拍照找布、紡織黃頁等功能,完善了3個App的功能,但是在復盤一系列的境外展會和對接會后,特別是分析了電商O2O發展現狀后,認為紡織面料跨境貿易已經下沉到終端市場,這些客戶的語言以本國語言為主,必須主動迎合,才能爭得先機。第二階段學校教師主動向全球紡織網提出“服務平臺重啟”,為全球紡織網構建一個“全球紡織網國際站App”,使全球紡織行業的采購商和供應商可以通過此款App輕松發現產品和商機,實現高效對接。到了后期,中國輕紡城技術人員與學校電子商務、紡織、服裝等專業教師開展雙融協作,并不斷進行完善。全球紡織網國際站App具體亮點如下:
(一)多語言服務
全球紡織網國際站App(以下簡稱“此App”)目前支持9種語言,分別為漢語、英語、日語、韓語、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越南語、緬甸語。計劃在年底前上線另外8種語言,即印地語、阿拉伯語、柬埔寨語、泰語、印尼語、俄語、葡萄牙語、德語。語言的獲取運用了AI技術。
(二)網絡和實景聯動發布產品信息
供應商可以在此App上開通商鋪并發布產品信息,且商鋪和產品相關所有信息均可由系統自動翻譯到用戶開通的多語言站點進行展示。同時,商鋪信息和產品信息發布成功后會自動生成對應的二維碼標簽,用戶可以下載保存或直接打印。供應商可在此App的用戶中心對商鋪、產品、采購商留言等信息進行管理,并可隨時隨地用配套的便攜式藍牙標簽打印機打印公司及產品信息的二維碼標簽。
(三)多場合組合拓展尋找產品和商機
此App上有海量紡織類產品,采購商可以在此App上搜索想要的產品,并可直接向供應商發出快速索樣、報價等請求。同時,若供應商在線下樣布展示中貼上此App中打印出的二維碼標簽,采購商可直接通過手機掃碼查看該供應商的企業及產品的詳細信息。
二、服務全球紡織網成功開發此App的幾點啟示
(一)產、學、研、用合一是深化產教融合的有效途徑
產、學、研、用合一,企業技術人員和學校教師雙融協同、集成化合作,可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產生學校專業建設的溢出效應和服務效應,有利于促進紡織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有利于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的全方位融合。企業出題、學校能答題,是產教真融真合的前提。全球紡織網是科技服務型企業,以整合共享為基礎,以系統和數據產品服務為核心,賦能商家建設網上服務平臺。此App開發和升級需要聯合多專業教師緊密合作進行技術創新,完善和豐富功能,提高可操作性和實用性,提高用戶的滿意率,提升企業競爭力。
(二)專業融合、技能復合是培養崗位契合型技能人才的新方向
學校在與全球紡織網合作過程中認識到,目前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要求發生了一些變化,一是從注重專業技能向注重基本素養轉變,二是從單一技能向復合型技能轉變,三是從首崗適應向多崗適應轉變。學校提出專業要融合、技能要復合,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內容,學生通過融合課程跨界學習專業知識,實現了由單一技能到復合型技能的蛻變。
(三)培育“兩棲教師”是解決“教什么”問題的新思路
校企“兩棲教師”的培養,立足于產業背景需求和中職學校專業教師存在的問題,將專業教師置于“校企兩棲”的環境下“鍛煉”,讓專業教師在校企兩邊做“窩”。“棲”在學校,以便完成學校必要的教學任務;“棲”在企業,以便跟蹤產業發展情況,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實踐能力、課程開發與設計能力、研發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有利于培養高階技能型人才,實現學校育人目標。目前,學校外派6名教師入駐企業進行技術服務,其中電子商務專業負責人金巨燦老師入駐中國輕紡城。入駐期間,金巨燦老師帶領相關教師和企業員工,幫助企業進行App開發,為公司舉辦海外展會、對接會助力,為中國輕紡城走向世界助力。教師通過進企業開展技術服務,了解了企業技術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求,為學校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提出建設性意見,使電子商務專業課程一半以上做到了與市場同步。
(四)產教協同育人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
從辦學主體來看,中職學校和企業是開展職業教育的兩個主體,二者缺一不可,離開企業就不是真正意義的職業教育。從職業素養養成路徑看,學生職業素養是學生競爭力和發展力的基本要素,是中職學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培養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離不開校企協同。提高學生職業素養,中職學校一方面要將職業生涯規劃納入整個人才培養體系中,將專業、學生和職業有機融合;另一方面要引入企業管理理念,加強對學生日常行為的引導和考核,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和核心價值觀進行培育,使學生形成適合現代企業需要的職業素養。從技術技能形成軌跡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加強中職學校實訓基地和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建立學生1+X技能體系,通過制訂各項技能標準,加強日常訓練管理和考核,讓學生形成專業基礎技能,拓展X項發展技能。通過校企深度合作,發揮企業和中職學校的各自優勢,共建共享生產性實訓基地,有利于企業和學校協同育人,有利于生產和教學融合,有利于校企雙方相互支持、資源共享、利益共享,實現教育與生產協同發展和校企雙贏。
三、小結
服務全球紡織網開發App的實踐告訴我們,只有立足于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打造校企“兩棲”專業教師隊伍,堅持教學與產業直接銜接,才能充分發揮中職學校專業優勢,為企業在產業技術上提供近距離的優質的貼身服務,幫助企業開拓市場,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趙百源.產教融合的“柯橋模式”實踐探索[J].職業教育(下旬刊),2020(1).
[2]郝天聰.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必要性、內涵與重點任務——《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解讀[J].職教通訊,2019(3).
(作者單位:柯橋區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