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時間與運動是密不可分的,我們感知中的時間本質究竟是什么,本文結合無時間論與狹義相對論對時間的論述,來針對時間與運動之間的關系以及物質與能量之間的關系進行猜想。
【關鍵詞】時間與運動;質量;能量;關系
(1)光速不變原理指的是光的單向光速相對于任何慣性系中的觀察者來說,都是不變的,與光源的運動狀態(tài)無關。 經過科學家的反復驗證, 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永遠是一個恒定的數值29.98萬千米每秒。因此一秒時間的定義可以定為光在真空走過29.98萬的距離所花費的時間。
(2)那么時間是什么,我們來了解時間的定義,時間是物質運動過程的體現,是物質運動變化的持續(xù)性和順序性的表現。一個物體假設是完全靜止的,從宏觀到微觀,即便是粒子依然獨立,并不與其他的任何粒子作任何力的交換,因此亦不產生任何變化,那么時間對其來說,就是靜止的。
(3)因此時間是和運動是密不可分的,而所有物質的運動的速度有一個極限值,粒子與粒子之間力的交換也遵守這個規(guī)定,其傳遞速度的上限值為C。不論從宏觀世界的事件還是微觀世界的粒子,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信息或者力的交互,都是需要在空間場中以一個速度來傳遞的,光的速度C在物理學中具有特殊地位,即在微觀世界中,物體時間的流速與粒子之間信息交換的速度相關并成正比。因此可以推導,不論粒子之間力與信息的交互速度是否變化,在實驗中測量這個速度C一定會得到一個固定的值,這個值測為光速30萬千米每秒。
(4)當一個物體相對于空間場運動時,由于其構成物質的基礎都時以光速在空間場中運動,那么物體內部粒子運動速度就會分出一個向著運動方向的分量,造成物質內部運動(時間)的變慢,這就是時間膨脹效應。
(5)物與物之間的位置的差異即空間位置的差異,且有物與物之間發(fā)生信息交互,位置才具備意義。即在三維空間坐標系中,點A與點B的距離,可以為點A發(fā)送的一道信息到達點B,并且再由點B接收信息并且更具這個信息做出反饋信息再傳遞給A,花費的時間T,信息傳遞速度為光速C,則點A與B的距離L為TC/2。所以兩個物體之間的相對距離就是光在兩個物體之間一個來回所花費的時間乘以光速除2。
(6)即所有參考系的運動都要相對于所處的空間場為作標準參考系,在空間場中的運動速度的快慢,影響著該參考系時間流逝速度的快慢。相對著空間場的運動速度發(fā)生改變,則必然存在“慣性力”或者說產生引力場效應。則必然存在“慣性力”或者說產生引力場效應。
狹義相對論的兩條基本原理:
一切物理定律在所有的慣性系中均有效,關于運動的描述都是等效的。
光速不變原理,光速的大小與光源以及觀察者的運動無關。即相對于任意運動的參考系,其在參考系中觀測測量的光速恒定不變。
現在以空間場作為標準參考系,以時間膨脹與尺縮效應來使得運動的參考系與狹義相對論兩條基本原理作互相印證。
設存在參考系A與參考系B,參考系A相對于空間場的速度為零,此時參考系B以0.9C的速度相對著A自右向左運動,即相對于空間場有一個自右向左的運動,速度為0.9C。在參考系B中,有兩面鏡子上下向對擺放,上下鏡子距離1.5米,鏡子中有一粒光子在上下運動,根據狹義相對原理,此時在參考系B的眼中,所有物理定律都適用,因此在B的眼里,所有的一切都正常,光子在兩面鏡子中一個來回所花費的時間為10-8秒。但此時在以空間場為參考系時,所有的光子在空間場中同樣是以速度C傳遞的,因此在A參考系的眼中,B參考系上下運動的光子是以方向向右有一個速度為0.9C的分量作上下運動,運動速度為C。通過公式得出光子上下運動的速度分量為0.436C。那么在參考系A看來,B參考系中光子一個來回所花費的時間為4.36×10-7秒。將參考系A與參考系B時間作出對比可以得到此時參考系B時間過了1秒,參考系A過了2.3秒,參考系B時間膨脹了。
這個時候參考系B中向著運動方向左右相對再放兩面鏡子,在參考系B中觀察依然是相距1.5M,但這個時候若直接代入公式計算,那么在A參考系中,光自右向左的速度為0.1C距離為1.5M ,左面鏡子光子到達右面鏡子花費時間為距離除以速度,得出結果為2.0×10-7秒,自右向左運動時速度為1.9C(只是在A參考系看到運動方向相反的運動,并不是意義上的超光速)。距離為1.5M,代入計算得出花費時間為3.8×10-8秒。因此在參考系A的眼中光子左右運動花費的時間會是2.38×10-7秒。這個結果與上面光子上下運動時所花費的時間不同。但在參考系B中無論如何鏡子上下與左右相距都為為1.5M,光子在鏡子中運動的路程相同,那么花費時間著必然相同,這個結果是矛盾的,因此這個計算方式必然出現了問題,而這個問題就是沒有考慮到尺縮效應,因為在B相對于空間場運動以0.9C的速度運動,代入尺縮公式考系眼中的1.5M在參考系A中看來只有0.65M。但僅僅計算不夠的,我們需要了解為什么會出現尺縮效應,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根據上述(6),由于在參考系中,空間位置兩個點的位置的丈量是由光在兩點之間一個來回所用時間來確定的。為什么在參考系中測量光速會不變也是由于此,因為空間的距離也是由光速來丈量的。因此當參考系B自右向左以0.9C的速度相對于空間場時,我們可以根據光的運動時間來回來計算對于參考系B對于距離的感知,向任意方向發(fā)射一粒光子且返回原位置的距離時間相同,那么距離便相同。因此在參考系B中觀察到一個圓球體,在A參考系中觀察,將會是一個被壓扁的球體。
因此從這里可以看出,之所以會出現尺縮效應,原因是我們對于空間中位置距離的測量,一個物質對周邊位置遠近關系是根據是根據光速來回所花費的時間決定的,在一個運動的參考系中,位置的遠近的測量也遵從這個概念。而時間根據(2)(3),與運動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現在就可以來了解邁克耳孫-莫雷實驗為什么會出現光速不變的結果,其原因就是因為尺縮效應造成的。因此可以存在一個運動的絕對參考系-空間場,參考系不需要平權關系。尺縮效應并不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提出的,而是洛倫茲為了解釋莫雷實驗結果,且滿足光傳播需要的介質以太而提出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做的是讓尺縮效應拓展到相對任意參考系中也可以成立的,因此根據奧姆剃刀原理,省去了以太。莫雷實驗是不能夠作為否定絕對參考系的。
從上面來解釋,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說的,任何物質在空間中的運動速度都為光速,時間與速度之和為光速。
可以理解為一個物體在空間場中的運動速度都是光速,我們在參考系中所感受到的時間流逝是由于參考系中的物質運動變化造成的,根據(2)。當一個物體相對于空間場的速度為零時,看似靜止的,沒有速度的。但是這個時候從微觀上看,由于物質的變化由物質之間內部能量的傳遞造成的,能量的傳遞是由光子,膠子的輕子粒子傳遞的。因此當物質相對空間場靜止時,微觀層面上看,所有的物質能量的傳遞速度是最大的,為空間光子運動速度。這個時候若是對比一個運動的參考系,那么這個運動的參考系中內部的能量傳遞速度就會降低,那么代入(3),因此速度就是時間。兩者之和加在一起才構成了第四個維度,即時間維度。
(7)這個時候得出一個結論,即一個物質在空間場中的運動速度是恒定的,恒為光速。只是這個物質的運動分為內運動與外運動,物質或參考系統(tǒng)內部的運動速度與參考系相對空間場的運動的和速度為光速。物質或參考系運動速度越高,只不過是將系統(tǒng)內部的內運動(時間)的速度,轉化為系統(tǒng)的外運動(速度)。
(8)那么根據(7)來討論愛因斯坦提出的一個非常著名的質能方程式,E=mc2,即當一個物質的速度越快時,它的質量越大。當一個參考系相相對空間的運動速時,系統(tǒng)的速度(外運動)越大,那么物質系統(tǒng)的時間(內運動)越慢,但是他們的運動速度之和是不變的。此時將物質質量的原理推解為物質內運動造成的,由于內運動(時間)的降低,則可推測其本身質量應該降低。因此,可以推出一個“奇怪”的結論,不論一個物質的運動速度的快慢,其質量不變。或者說運動速度越大,其“本身質量”(內動的即時間變慢)越小,其“動能質量”越大,“動能質量”與“本身質量”之和總質量不變,因此質能方程式質量等于能量條件成立,但速度越大質量越大條件不成立,因為所有的物質總速度(時間速度之和)恒定,它們疊加不能超過光速,否者光速不變就不成立,以此可以來對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提出的,空間四維的第四維,時間與速度之和為光速之說。在這種情況下計算不使用E=mc2,應使用動能方程式,M為速度質量與時間質量之和,即M為總質量。
(9)那么,什么是質量根據(8)可得出,質量就是一個物質的能量多少的體現,是能量的度量。任何物質在空間場中的速度都為光速,因此物質的能量就是當它到達光速運動時的動量,即。那么一個當一個物質的速度達到光速時,它的系統(tǒng)內運動即時間動能為零,所有的能量皆以動量的形式表現,由于其內部時間為零,那么可以說,一切以光速運動的物質,它就是純動能的體現,為什么光子膠子等以光速運動的輕子沒有靜質量,卻有動質量。因為構成光子以光速運動,沒有內運動,光子沒有內部運動那么就沒有內部力的結構,即靜止的光子就不存在。光子等無質量粒子是純動能的體現,因此光子等以光速運動的粒子只有“動能質量”,反過來說,一切擁有靜質量的物體,其必定有內部的運動結構。
結合(7)(8)對物質的構成進行猜想,在這里我們先來定義一下什么是質量,質量是物體所具有的一種物理屬性,是物質量的量度,是一個標量,質量分為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兩者的質量度量測出是完全相等的。因此科學家也推定,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是物體內在性質的同一個物理量的不同表現。在此我們僅先根據(7)(8),對慣性質量進行推衍。
慣性是一個物理概念,根據牛頓第一定律的表述,任何物體都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者靜止狀態(tài),直到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tài)為止。慣性質量代表著物質維持原本運動狀態(tài)的能力,質量越大,改變運動狀態(tài)所需要的能量就越大。物質的質量就是其能量多少的度量,當一個物質擁有質量時,其質量越大,能量越高,改變其運動方式所需要交換的能量也就越大,因此表現為慣性質量。
先來說下弦理論,弦理論是理論物理學的一個分支,基本觀點是,自然界的基本單元不是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點狀粒子,而是很小的線狀態(tài)的弦,弦的不同震動就會產生出不同的粒子,能量與物質是可以轉化的。那么現在將弦理論與(9)進行結合猜想。
舉個例子,物質的構成是能量相互糾纏平衡的產物,動能是矢量,在空間場中具有方向,如光子膠子等以光速運動的能量,其沒有內部結構,因此為開放性的弦,只有向一個方向運動的趨勢,所有能量都具有相同運動的方向,因此其運動速度為恒定,為空間場介質傳播速度C。但擁有靜止質量的物質粒子其是有內部結構的,內部為不同方向的能量弦互相糾纏平衡,因此當一個物質粒子相對于空間場為靜止狀態(tài),可理解為其內部各個方向的動能弦的量達到平衡,合力為零。當一個物質以一個速度在空間場運動時,則說明物質內部動能不平衡,所有運動的弦都有一個共同的方向趨勢。舉個有趣的例子
弦擁有動能,那么就有質量,那么每根弦都有它不同運動的方向。現在有四根能量為100的弦,它們各自的運動方向為東西南北,再某一時刻忽然撞擊到了一起,四根弦糾纏在一起變成了一個粒子X,這個粒子X的性質非常特別,它們纏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均衡的粒子,X粒子它的能量為400,此時四根能量弦剛好結合在一起能量合力為0,由于此時四根弦的能量合力方向大小剛好抵消,因此這個X粒子在空間中就剛好靜止的,它的所有能量動量都在X粒子內部糾纏運動。此時X粒子的內運動(時間)為C。
這個時候有一根單獨的能量值為40向西運動的光子弦撞擊到了X粒子,被X粒子完全吸收。但由于X粒子只能容納400質量的能量的,因此當這個弦的能量被并入X粒子中,X粒子中的四根弦都被各自擊出10能量值的弦,于是這個空間中多了四根向其他方能量值為10的質量的能量弦,少了一個質量能量值為40向西的弦。且X粒子變?yōu)榱怂母驏|向南向北質量能量為90的弦與一根向西質量能量值為130的弦組成的能質量為400的X粒子。
此時這個X粒子它的總能量為400即E=400,合力方向為向西40能量為E1,質量為M1。內部運動的能量的為360為E2,靜質量為M2。內速度(時間速度)為V2,因此這個粒子的外速度為向西運動,根據動能公式,根據(8)使用(這里不適用)M為靜質量與動質量之和,為總質量,總能量值為E。求外速度V1即粒子的運動速度,與時間速度V2,代入數值,
當物質的速度為零時,其時間速度最大為光速,便以此求速度的時間膨脹,根據上面條件,運動參考系的時間流速 時間膨脹系數為運動參考系時間比靜止參考系時間即。
最終結果得出時間膨脹系數與洛倫茲因子相同,因此不論速度大小,其總質量不發(fā)生變化。同時也可明白為何只有運動的方向才會發(fā)生尺縮效應。
E=E1+E2 且M=M1+M2 ?(E為總能量,E1為靜止能量,E2為動能量,M為總質量,M1為靜質量,M2為動質量)。 即物質的速度大小不影響物質的質量,能量與質量等同,物質的速度越大,時間越慢,速度與時間都不能超過光速
因此,根據上述推導,物質不論運動與否速度快慢,其總質量不變,不隨著速度的增大而增大,速度越大則內速度越小(時間),即可以不存在質增效應。
當兩個物體相互完全剛性碰撞時,即根,據動量守恒原則,此時的動量守恒為外能量守恒,設有兩個小球重量1kg的小球A與B進行剛性碰撞,A小球相對空間場為靜止狀態(tài),B小球的速度為0.5C,AB碰撞之后兩小時連在一起以相同的速度運動,求AB最終的速度。用動量守恒可以很容易解出,根據(8)猜想,此時不考慮高速運動時的質增效應。設A設小球的動能為Ea,B小球初始動能為Eb,碰撞后的動能為E.根據動量守恒末速度V。
這時候加入內速度即時間來求解碰撞過程中的詳細變化,完全剛性碰撞的動量守恒與整體能量質量守恒的區(qū)別是,動量守恒在上述的例子中,動量是能量的傳遞,即小球B攜帶能量在碰撞時傳遞給小球A,考慮到質量增加效應還要添加洛倫茲因子修正。但整體質量能量守恒的根本并不是能量的傳遞,而是交換,即小球B以0.5C的速度運動時,其內部的時間流逝速度降低,能量就是質量依然不變。在與A小球的碰撞過程中,并不是能量的傳遞,而是交換。因此小球B與A質量相等,因此能量相等,因此此時的Ea=Eb, ?由于小球A相對空間場為靜止,因此小球的內速度 Ea1(時間)為光速c,小球B以0.5c運動,則小球的B的內速度(時間),根據上面求解得出兩者最后的速度為0.35c,根據公式可得出碰撞后AB小球的內速度(時間)約為0.937c。
此時來計算小球A和B碰撞過程中的內外能量變化,碰撞后小球A與小球B內速度(時間)皆為0.937c,碰撞前小球A的內速度(時間)從c降低為0.937c,速度由零增加到0.35c。其總能量 依然保持不變,小球B初始速度由0.5c降低至0.35c,內速度(時間)從0.866增大至0.937c。之和依然不變。
質量與能量相等,但能量速度在空間場中為矢量,是具備大小與方向的,速度恒定為C, 這是空間場性質決定的,根據(3),此速度任意但并不影響測量數值。因此一個系統(tǒng),小到粒子大到天體,其相對空間場中的速度為零時,該系統(tǒng)中的能量合力為零,而質量代表能量的多少。運動的系統(tǒng)中是由于能量各方向的速度的合力不為零,運動方向就是能量最終的合力方向。A和B小球碰撞時,A得到了B的運動方向的能量,力的作用是相互,于是A與B之間互相交換了動量(完全剛性碰撞),A得到了B的運動方向的動量,A的速度增加,且內部的動量被B獲得,內速度降低,而B小球經歷相反。AB小球在碰撞過程中能量質量守恒,各自質量能量總量即不增加也不減少,且由于是剛性碰撞,內質量總和不變,外質量總和也不變。
(10)結合質量造成的引力效應,即能量會吸附或者吞噬(甚至可以是抵消)空間場。那么便假設,空間中有無數的能量以光速運動,即以電磁波的方式波動,這些能量有大有小,大份的集中的能量能夠以光子的形式被人們觀察到,而小的能量難以獨被獨立的觀察到,所有的能量就像一只只小小的貪吃蛇,它的胃口與它的大小成正比,在空間以光速向著固定的空間方向吞食著空間場,此時有兩只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貪吃蛇在空間中撞到了一起(可看作質量相等方向相反的兩顆高能光子),然后不小心這兩只貪吃蛇的尾巴打結了,于是兩只同樣力量相同大小的方向完全相反的貪吃蛇一只向東一只向西于是它們就僵持了在原地。于是就出現了一個有著簡單結構的兩個尾巴打結的速度為零貪吃蛇(一個物質粒子)。這個時候貪吃蛇依然在不停的吞吃著空間場,而由于空間場具備負壓,空間場物質(暗能量)等于自動的流向了貪吃蛇的嘴里,吞食速度依然不變,造成物質質量對空間的吸附效應。(造成引力質量,及引力的產生)。
以上的例子是一個極簡的粒子模型,那么現實中的粒子自然不會是僅兩只貪吃蛇構成的,能量運動是有方向的,因此在系統(tǒng)中,將每個方向的能量都記作一只小蛇,它可以分作無數個方向,無數只小蛇,,只要合力為方向相同,可以將上述兩只小蛇拆分為無數方向運動的小蛇,只要小蛇總質量不變,總合力不變,且在內部是不停的變化運動之中。靜止參考系中所有的能量合力方向為零,那么當一個參考系相對空間場有一個速度運動時,則可以看作無數只小蛇中有一只特別巨無霸,或者也可以看作所有小蛇都額外分出一個共同的能量方向。
在宇宙中飛行的飛船需要加速減速是非常困難的,通常飛船自身引擎加速只能利用反沖原理,即向欲加速度的相反方向拋出物體,或者向后噴射出高速氣體以獲得反沖,這原理就可以以上述方式解釋,即向后拋射的物質其中蘊含著更多方向向后的能量,因此以飛船為整體者飛船失去了更多的向后方向的能量,因此向前的能量占比上升,造成飛船向前運動的速度提升。又或者現在各國使用的太陽帆飛船,使用光壓推進,也是利用獲得光子所攜帶的方向能量或交換,使得飛船的方向能量提升而加速。
因此一個物體在平穩(wěn)的空間場中加速只有三種方式,得到,失去與交換動量。飛船噴射物質,在最理想狀態(tài)下是向后方噴射光子,使得飛船之中系統(tǒng)的平衡打破向前加速,這是失去,代價是失去能量質量。諾太陽帆飛船完全吸收太陽給與的光子的動量,且不輻射與反射光子和電磁波,則可以認為是得到動量,質量增加。但實際情況應該i是交換,在的得到太陽光子的動量的同時,向后反射光子或者輻射出電磁波,都是動量交換的現象,這種情況下加速,其總能量總質量守恒不變。
一個物體在單位時間遭受的撞擊越猛烈,就越容易被改變自身的組合狀態(tài),粒子也是相同,光電效應中,當光子的頻率低于某個值時,無論光強多么大,都無法擊出電子,但一旦光子頻率高于某一個值時,無論光強如何弱都能很輕易的擊出光子。可以理解為,金屬原子遭受到高頻率的高能光子時,由于撞擊激烈者與原子連接較弱的外層電子很容易被撞飛。同時金屬原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卻釋放了電子出去,因此也得到了一個沖量,失去了一個與光子反向相反的能量,以此在理想情況下這就是太陽帆得到動量的原理。但若光子的頻率低于某個值就無法擊出電子,拿一個形象的比喻,一顆高能光子就像槍激發(fā)出的一顆子彈,低頻率的光子就像一縷微風。一顆子彈擊中一塊石頭,即便將石頭擊飛,卻能夠將石頭打的分裂四飛,就像電子一樣石頭會被擊出碎片。而一百縷微風甚至一千縷風最多卻是將石頭吹動,無法直接從石塊上刮出碎片,這是對于光電效應的一些形象理解。
同時了解一個特殊的理想物體黑體,黑體是指任何溫度俠能夠完全吸收任何波長而無任何反射的物體,但黑體同時又會不斷的輻射電磁波,即可理解為黑體是一個極度穩(wěn)固的系統(tǒng),無論是像子彈一般還是微風一般的光子,都無法在黑體中直接擊出碎片,破壞其原有的結構(理想黑體)。
因此將上面的問題進一步延申,即更微觀的粒子,若是遭受高能粒子的撞擊,就可能直接破壞原有的粒子結構,將粒子中的能量或者更細小的碎片擊出擊碎,從而尋找一些更基礎的粒子等,這便是粒子對撞機的原理。
在此討論一下正反物質湮滅問題,反物質是正常物質的反狀態(tài),當正反物質相遇時,雙方就會相互湮滅抵消,并且產生巨大能量。例如正電子與負電子就是一對反物質。根據科學家的觀測,正反電子湮滅時會產生兩個光子與能量,那么根據上面的猜想。不論正反電子都是能量構成的,應該時具備質量的 ,由于正反物質湮滅會產生光子與能量,而能量與質量等價,因此正反物質湮滅不是直接消失,而是產生能量與光子,那么說明正物質的能量是正能量,反物質的能量也是正能量,正反物質可想象為構成粒子結構相反,一旦正反物質相遇會互相彌合能量之間的糾纏狀態(tài),使得粒子內結構破壞,能量以純動能方式散發(fā)。以此可以理解為,無論核聚變還是核裂變都是由質量損失轉化為能量,其質量也沒有損失,只是以純動能的形式散發(fā)出去,靜質量轉變?yōu)閯淤|量,因此總質能必定守恒。
那么什么是光子,光子時傳遞電磁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根據上面提出,能夠以光速運動的物質說明,其內速度為零,因此沒有內部結構為只有一個方向運動的能量。那么正反電子湮滅按道理質量損失也就是說變成純能量的存在,可看作當正反電子接觸時,會將原本纏繞糾纏的能量解開,因此電子內部的各個方向的能量失去束縛四散開來。于是產生了能量,能量以光速運動。由于電子內部的能量平衡擁有無數方向,因此每個方向的能量低微到我們都不能直接觀測到的地步,以電磁波或者中微子等飛散。但是所有能量中會有兩個方向的能量特別巨大,那就是正負電子原本運動的方向。電子運動的速度越快,則該光子的能量越高,但其余的能量將會越低,這點在實驗中是有能力驗證的。
即當正反電子相互湮滅時,觀察正反電子的運動狀態(tài),若在碰撞時正反電子的運動速度越大,則釋放出的兩個光子的能量越大,釋放出來的其余能量越少,反之亦然。且光子的能量與其余能量之和固定。以此驗證無論速度快慢,質量能量守恒不變。
根據(10)來對宇宙光學紅移進行猜測,根據科學家觀測數據顯示,離我們越遠的星系的光線紅移現象越明顯,于是推導出宇宙存在一種看不見的能量使得宇宙加速加速膨脹。假設暗能量就是空間場的場物質,物質對暗能量的吸附效應產生引力場效應。這個時候來考慮什么是能量,能量如何在空間場中傳播。假設我們物質能量為正能量,暗能量為負,物質與暗能量的吸附效應其實是正反能量的相互消弭,根據超弦理論的觀點,物質與能量的存在以弦震動的方式存在,那么能量并不會憑空產生,弦震動也是,平直的空間出現了弦的震動則必然會出現震動與該弦方向完全相反弦,但兩弦相碰,則會互相消弭。宇宙是由大爆炸產生,大爆炸時產生的劇烈空間震動,使得空間中出現大量的正反弦,即能量與暗能量。那么我們空間中存在能量與暗能量并且還有不停產生的引力效應,可以看作,目前宇宙還在處于正反弦的互相消弭過程之中,消弭的過程中產生的變化,就是我們宇宙的一切運動的根源體現。那么由于物質存在引力效應就是正能量的弦在于負能量弦不斷消弭的過程,因此當光子花費數百億年穿越浩瀚的宇宙空間時,時間越久,能量的消弭衰變越明顯,因此距離越遠,光線的紅移效果越明顯。此猜想可認為宇宙并未在加速膨脹當中。
能量沿著空間場傳播而又吞噬著空間(暗能量),科學家根據數學模型,會面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物質要是以粒子的狀態(tài)存在,由于物質粒子極小,距離極短,那么根據萬有引力理論就會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粒子表面的萬有引力會得出無限大的問題,所以提出了弦理論來更正,可以規(guī)避質量粒子表面引力無限的數學問題。
那么能量時弦震動,在空間中以光速傳播,無數的弦互相糾纏產生物質粒子,就可以看作,正是由于弦在空間中吞噬暗能量空間場,使得空間扭曲,使得不同方向的弦無法突破扭曲的空間場,因此才出現了粒子,所以物質粒子進行細微劃分,可以看作一個微型的小黑洞,其中以光速運動無法逃逸才產生粒子,這可能是能量糾纏產生物質的原因。
上述對時間的理解是無時間論的說法,即我們所感知的時間都是是對物質運動的感知,是由于物質運動造成的,我們感受到了物質運動所留下的痕跡,產生了時間感。但這并不代表時間不存在,而是僅代表我們對時間的認識與感知。
例如我們在一邊又一遍的刷著電視劇,每重復看一遍電視,諾是以電視劇的時間來看,可以近似的理解為,對電視劇里的人物來說,他們的時間一遍又一遍的重啟。但對我們看電視的人來說,時間依然客觀的向前流逝。對于我們地球上的人們來說,假設在地球之外有一個外星人,能夠將地球上的物質狀態(tài)幾乎完全記錄,并且在未來一遍又一遍的將地球重啟恢復到記錄時的狀態(tài),那么對于地球上的人們來說,時間被可以看作被重啟了,但對該外星人,對于更遼闊的宇宙來說,時間依然向前。以此類推,若存在更高維度的人能夠將整個宇宙狀態(tài)重啟,那么在宇宙內的時間可以看作穿越過去,時間顛倒。但無論如何都有一個時間趨向是向前的,即便局部的時間重啟也可以看作局部的物質狀態(tài)的重啟。因此時間可以是相對的存在,但也可以是絕對的向前。
作者簡介:黃歡(1990.02-),男,福建福清人,350309 ,科普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