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摘 要:高校推進“互聯網+”工會工作,尤其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給工會帶來生機以及發展新生態。但以互聯網為工具的工會工作仍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互聯網+”應聚焦工會的職能,加強“互聯網+”工會的正確認識,用平臺思維和用戶思維引領“互聯網+”工會工作。進一步拓展網上工作功能,形成服務體系。為此也需要打造“互聯網+”工會工作的技術隊伍,提升工作水平,更好地發揮高校工會的作用。
關鍵詞:“互聯網+”工會;工會工作模式;高校
近年來,高校推進“互聯網+”工會工作,擴大工會工作有效覆蓋面。特別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利用網絡、微信等工具開展了一系列網上服務工作,為工會工作插上了“智慧”的翅膀。互聯網給工會工作帶來生機的同時, 以互聯網為工具的工會工作仍有進一步深化的空間,需要進一步優化高校工會“互聯網+”工作模式,提高高校教職員工的關注度、滿意度和參與度。
1.加強“互聯網+”工會的正確認識
作為工會工作新形式的“互聯網+”工會工作,勢必承襲工會的本質屬性,履行工會的基本職能。同時,基于“互聯網+”的時代特點,需要將互聯網思維納入到“互聯網+” 工會工作中。
工會社會職能,是工會的社會責任與社會功能的有機統一。工會全面履行維護、建設、參與、教育四項社會職能。高校工會是中國基層工會的一種形式,需要對《中國工會章程》所規定的基本職能進行深入把握。
《工會法》規定:“工會代表和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高校工會應該成為代表教職員工表達理性化合法權益的主體,將工會作為表達合理要求的渠道之一。“互聯網+”工會工作是為了通過互聯網更好地實現維護教職員工合法權益、竭誠服務教職員工等目標。
充分發掘和創新利用互聯網工具性效用是“互聯網+”工會工作的重心。其包含兩個維度:工會系統的內部建設和工會工作的外部拓展。內部建設,主要是打造工會系統服務職工網絡載體,形成網上網下互動融合、互聯互動的工會工作格局。外部拓展,主要是依托互聯網平臺宣傳工會立場和理念,發布工會活動信息,以及開通職工表達訴求、維護權益的渠道,擴大職工參與度。
可見,高校“互聯網+”工會,重要著力點就是推動工會組織自身的創新,通過數字化、信息化手段提升高校工會管理與各項服務的便捷度和高效性,打造好數字化作業平臺,增強與教職員工的互動交流,提升教職員工參與度。
2.高校“互聯網+”工會建設中存在的不足
盡管在“互聯網+”工會建設中,高校工會已做了許多探索,但與工會職責的充分發揮,與教職員工的期盼相比,還有一定距離。
2.1需要加深認識網上工會建設的重要性
“互聯網+”工會不等同于“工會+ 互聯網”,“網上工會”不等同于“工會上網”,不應將網上工會建設作為“錦上添花”式的應景,或“被迫任務”來應付。需要真正從新形勢下群團組織的職責使命出發,在移動互聯網的大變革中認識網上工會建設的重要性。增強工會工作方式與途徑的轉型意識、自我宣傳與推介的意識,將網絡意識真正融入工會工作中。
2.2需要加力打造更融合的工作模式
對于日常工作與網絡尤其是移動互聯的深度融合,高校工會還做得不足。只有將線上工作與線下工作互動交融,形成完整的線上線下工作鏈條,才能開創“互聯網+”時代工會工作新局面。網上建設需要在宣傳層面基礎上,加大推進業務、服務、功能建設,不能簡單地將線下工作向線上移植。而需要根據教職員工的需求推進網上工會建設,打造開放式、平臺式、互動式的網上工作模式。
2.3需要加快提高網上工作的技術能力
高校工會少有配備專業的網絡技術與采編人員,維護網上工作平臺的大多是工會干部兼任。新媒體建設缺人才、缺技術,造成網上工作平臺無法有力推進。網絡資源整合能力、大數據挖掘分析能力更是不足,不能適應網上工會建設的需要。
3.優化高校“互聯網+”工會工作模式
3.1用新思維引領“互聯網+”工會工作
首先,秉持用戶思維,從“供給導向”向“需求導向”轉變。工會門戶網站或微信端建設,應突出窗口性、溫度感內容,讓教職員工感受到工會既接地氣,又有地氣,也能反映教職員工民情民意。不僅發布工會工作信息,也有教職員工的互動與參與。其次,體現平臺思維。成為教職員工獲取信息、參與活動和展現自我的平臺;成為整合多種資源提供多樣化、便捷化服務的平臺。從重“服務覆蓋”向重“服務體驗”轉變,提供可靠優質的服務給予教職員工。
3.2拓展網上工作功能,形成服務體系
以打造教職員工“身邊的工會、溫馨的家園”為目標,優化欄目、強化功能、突出互動參與,完善服務型、功能型特色模塊,形成服務體系。可以:開設資訊發布欄目,積極宣傳工會的立場、觀點及理論研究成果和黨的工會群團組織政策。開設權益維護欄目,包含職工維權保障下面的基本權益、女性教職員工特殊權益、殘疾傷病教職員工特殊權益等。開設職工服務欄目,包含青年教職員工聯誼會、教二代的成長、教職員工的生活服務、心理咨詢、困難與重病職工服務等。開設教育欄目,包含教學交流、科研交流、成才計劃和才藝培訓等。開設“我要諫言”“我要咨詢”欄目,讓網上工會成為教職員工表達訴求、民主參與的重要渠道。開設資源共享欄目,在線展示各個高校工會的工作特色、重點項目與重大活動。
3.3打造“互聯網+”工會工作的技術隊伍
為打造高校工會全媒體,進一步做好宣傳工作,更好地聯系和服務教職員工,需要配備一定的技術人才。可以向社會公開招聘工會全媒體編輯和網絡技術人員。文字編輯和美術編輯負責工會新媒體平臺內容編輯、專題專欄策劃以及互動管理。網絡技術人員負責平臺建設、維護,網頁的設計和內容的編輯發送,按照工會“互聯網+”的實際需求,做好功能運用和技術開發。
4.結語
高校“互聯網+”工會建設促使工會改革與工作方式的創新。互聯網技術是平臺,提升工會工作水平與效率,真正吸引教職員工,得到教職員工認可的核心還靠工會工作的創新與創意。網上工會是網下工會工作的延伸與發展,網下工會工作是網上工會工作的根基與基礎,要將網上工會建設融入工會常規工作中。并且,“互聯網+”工會建設與運營也是一項系統工程。
[參考文獻]
[1]沈錦浩.“互聯網+工會”工作:概念、內涵與發展路徑[J].工會理論研究,2019(3).
[2]胡笑君,伍卓深.關于“互聯網+”工會研究—高校工會如何創新工作[J].江蘇商論,2018(12).
[3]蒲汝玲.順應互聯網+時代 構建網上工會新天地[J].天津市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9).
[4]張路.上海市“互聯網+”工會建設探析[J].工會理論研究,2016(6).
[5]范麗娜.“互聯網+”背景下的工會工作創新[J].北京市工會干部學院學報,2016(9).
基金項目:2020年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工會理論研究課題“高校工會優化“互聯網+”工作模式研究”(2020GHYJ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