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姝 傅斌 張麗萍 趙婷婷
摘要:葛洪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醫學家。其作品中所涉及到的文學、哲學、醫學等重要理論,在他的理論著作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德”理論文化。本文旨在對其著作理論研究,試圖以葛洪的生活時代及當時的時代為背景,對其著作理論研究,研究其“德”文化內涵,本文試著從其生平事跡、著作、方藥等方面,挖掘其集儒、道、醫、文為一體的“德”獨特文化內涵。
關鍵詞:德;儒;道;醫
中圖分類號:R249;R24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3-0012-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008
一、前言
葛洪一生經歷曲折,自幼生活在儒官家庭,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十六歲開始學習《孝經》、《論語》、《詩經》、《易經》等儒家經典,后對道家養生修仙之法非常感興趣,在《抱樸子內篇·金丹》有云:“余少好方術,負步請問,不憚險遠。每有異聞,則以為喜。雖見毀笑,不以為戚。”潛心修道的同時精研醫術,內外并舉、儒道兼修,在其諸多文字著作中,形成了集儒、道、醫為一體“德”的獨特文化風格。
二、以德為本、崇尚簡樸清凈的修身立德之道
縱觀葛洪的一生,葛洪生性淡泊,不求榮利,從小在貧困環境中成長,身處“饑寒困瘁,躬執耕穡,承星履草,密勿疇襲”之中,依靠耕田打柴度日,生活非常貧困。他遵循《老子》中“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崇尚本真與樸實。強調德行修養、內修心性,把道德情操的陶冶放居重要位置。
葛洪自號“抱樸子”,其崇尚簡樸、清凈的品德都表現在其著作《抱樸子》中的《守塉》、《安貧》、《知止》等篇中。他在《守塉》中描寫的潛居先生“藜飡之不充,而足于鼎食矣”,在讀書修德中獲得巨大的快樂,借由潛居先生之口,表達了他的修身立德之道,即清貧的日子有利于自己保持高潔的品德與情操。
三、“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修德行善”的養生之道
葛洪精研醫術的同時又是道家思想的實踐者,他的作品中多次闡述關于養生的觀點,他認為修道就是要要絕貪去欲,不為物役,修身養性,返本歸真。
在葛洪的道學思想中融入了儒家倫理觀念。在抱樸子中葛洪把“德”與“長生”放在一起進行論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他認為修德行善是為人處世之道,也是長生成仙的基礎。有人向他請教處世、養生長壽之道,葛洪說:“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葛洪從“忠孝和順仁信”等儒家綱常大護法,通過引導人們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給人們指出了一條通過提高個人修養通往養生得道的道路。
四、“源道德之妙,達性命之真”的治療仁德之法
利用有限的條件,最有效地進行治療,葛洪的這種行醫理念對后世影響深遠。所撰寫的《金匱藥方》、《玉函方》、《肘后救卒方》等醫著我國醫藥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價值。尤以《肘后救卒方》為代表,書中記載了許多常見病、急病及相應的治療方法與藥方,系隨身常備急救之手冊,并在各地廣為流傳。葛洪所撰《玉函方》,在編撰知識,皆分別病名,以類相續,不相雜錯;《金匱藥方》中對許多藥用植物的形態特征、生長習性、主要產地、入藥部份及治病作用等,均作了詳細的記載和說明,為后世留下了珍貴的方劑和經驗。這些醫著中他提出的治療用藥原則“簡、便、廉、驗”,這就是葛洪留給后人的醫藥學思想。在其長期的行醫時間中,以其獨創性的治療用藥原則,極大的豐富了我國傳統醫學的治療思想。
五、德行為本,立德重于立言——為文之道
葛洪重視撰書立著,他主張立德重于立言,文以載道,為文當有助于教化,真正的美文華章應當出自德行高尚之人。他在(《辭義》)中寫道:“古詩刺過失,故有益而貴;今詩純虛譽,故有損而賤也”。葛洪提出文章要立足現實,要敢于揭露社會的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不昧著良心粉飾太平,并將是否有益于世人作為衡量文章高下的一個重要標準。面對當時動蕩的社會時局,面對社會黑暗勢力、腐敗現實、及道德淪喪、生靈涂炭的現象,葛洪提出作為一個有良知的文人不應置之不理的,應以維護道德為己任,應當“式整雷同之傾邪,磋礱流遁之暗穢”(《應嘲》),反對“阿順諂諛,虛美隱惡”(《應嘲》)。
六、結語
綜上,從葛洪的生平、著作、方藥中,無不體現了葛洪作為文人的以德為本、修德行善的良心和節操。葛洪的這種“以德濟生”的醫德理念,至德至善的處世之道,以德為本的文德觀,對弘揚我國傳統儒、道文化,傳承中醫文化精粹,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1]?? 抱樸子外篇[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 抱樸子內篇[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 鮑丹.道家哲學中的人文關懷精神對醫學生生命教育的價值[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
作者簡介:范姝,江西撫州人,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文學講師,研究方向:中醫文化與教育研究;傅斌,山東萊蕪人,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中醫內科學講師,研究方向:中醫教育與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