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藝術史中,以戰爭為主題的繪畫作品其實并不少見,但《格爾尼卡》卻因為它密碼般的抽象形象和極具張力的畫面情緒深深的吸引著觀眾。作為一幅著名的超現實主義作品,《格爾尼卡》一直被評論為歷史上最活躍和最有力的反戰繪畫之一。本文將《格爾尼卡》與格呂內瓦爾德的《伊森海姆多面折疊祭壇畫》以及魯本斯《戰爭的恐怖》進行對比,試分析畢加索《格爾尼卡》構圖的靈感來源。
關鍵詞:畢加索;格爾尼卡;靈感來源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3-0071-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049
格爾尼卡本是西班牙中北部的一個小鎮,在1937年4月的西班牙內戰中,納粹德國空軍轟炸了該鎮,這個事件激發畢加索創作了其最負盛名的作品——《格爾尼卡》。其實早在著手創作《格爾尼卡》之前,畫家就已經接受了西班牙政府的委托,為當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中的西班牙館創作一幅大型壁畫。格爾尼卡事件的爆發令畢加索非常憤慨,于是他停下了早先構思的講述其畫室中往來藝術家的主題,決定就此次戰爭為題進行創作。
《格爾尼卡》是畢加索創作生涯中體量最大的一幅作品,雖然在畫面中并未出現戰爭轟炸的具體場景,但站在作品前撲面而來的屬于戰爭的恐怖氣息卻強烈的感染著觀看者。我們可以看到,整個畫面呈現著恐慌與動亂,即使從未受到過藝術訓練的觀眾也能清晰感知到《格爾尼卡》傳達出的緊張情緒。這并不是偶然成之,而是來自于作者巧妙的畫面經營。畫面中共出現了9個形象,每個角色表面上毫似乎無關聯,類似拼貼畫的風格手法,看似混亂且難以理解,但似曾相識的觀賞感受卻隱隱透露了一些神秘的線索。
我們可以看到在宗教題材的祭壇畫中,出于實用目的,兩翼木板可以向中間折疊,便于保存和使用。所以展開后基本呈現1:2:1的畫面比例,這個祭壇畫是多聯的并且可以折疊,包含許多畫面,表現了耶穌受難、復活等《圣經》故事,畫面充滿了濃郁的宗教氣息。如此類似的畫面布局,勢必對具有宗教文化背景的普通觀眾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值得一提的是,畢加索在20世紀30年代初與布拉薩依的談話為此提供佐證“您知道掛在伊森海姆祭壇中央,馬蒂亞斯·格呂內瓦爾德的《耶穌受難圖》嗎?我很喜歡那幅畫,曾試圖以不同的方式表現他,但是,我一動手畫,事情就完全變樣了?!辈祭_依特別提到,在畢加索為《米諾陶諾斯》雜志創作的素描中,畢加索明確的表示在其中借鑒了格呂內瓦爾德的《耶穌受難圖》中的元素。他在書中寫到“一幅大師之作引起他(畢加索)的創作沖動,他喚醒一幅杰作并探索其中的秘密,我想這是第一次?!啊碑吋铀髟愿駞蝺韧郀柕伦鳛樽约旱哪繕恕薄N覀兓蛟S可以猜測,畢加索在1937年創作《格爾尼卡》的時候,在畫面布局中也有受到了格呂內瓦爾德的《耶穌受難圖》的影響。在構圖上,《格爾尼卡》的編排還透露出一個精心構思的“朝圣者”布局,人物并排,注意力朝畫面中心上方聚集,神態凝重。在希臘時代遺留下的那些三角楣上的浮雕里就可以找到這種構圖的先例,《格爾尼卡》在畫面布局中透露出的宗教意味對觀眾的影響不容忽視。
這幅《戰爭的恐怖》(又名《戰爭的后果》)是魯本斯專為托斯卡納大公爵、美第奇家族的費爾南德二世所作,以當時幾乎摧毀歐洲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為題材所作的大型油畫。我們從這幅作品中可以得知:戰神瑪爾斯(Mars)讓兩面神雅努斯(Janus)的神廟洞開,而神廟在和平時期本該是關閉的;愛神維納斯(Venus)不小心被復仇女神之一狂怒·阿勒克托(Alekto)拖入混亂之中,身邊是名為瘟疫和狂怒的怪獸。象征和平的物品被丟在一邊、踩在腳下,已被戰爭破壞,包括建筑、和諧、藝術、信件和繁衍,代表后者的是一對母子。悲痛欲絕的母親身穿黑衣,所有珠寶被劫掠一空。作品提交的時候,畫家特意寫了封信,闡釋了自己創作這幅作品的想法:
……身著黑衣的婦人憂傷滿懷,一直遭受劫掠、狂怒、戰火的侵擾,戰爭對每個人的傷害實在沒有必要在此盡數
……那個滿懷憂傷的婦人象征著歐洲。
我們將魯本斯《戰爭的恐怖》進行軸對稱后與《格爾尼卡》進行比較,可以發現高度相似的細節描繪多達五處,并且在畫面中所處的位置也可以一一對應,《戰爭的恐怖》完美的融合了神話、戰爭,極具戲劇張力,假設畢加索在《格爾尼卡》的創作中參考過魯本斯的《戰爭的恐怖》的原作或者復制品(從軸對稱的角度來看很有可能參考的是《戰爭的恐怖》復制品),那么對于畫面的解讀就更加使人清晰了。可以更好的理解畢加索是如何描繪文明遭到踐踏、祖國大地的悲鳴等戰爭現實。
畢加索對于作品經常保持沉默,希望給予觀賞者自由的體驗空間。為了破譯這些密碼般的圖像,研究者多年來持續深入推斷考證,至今未有統一的結論,《格爾尼卡》也成為了現代藝術中被討論最多的作品之一。隱喻性內容所附帶的神秘特質使《格爾尼卡》可以適應更多的語境,它所表現的反戰態度也為國際社會帶來持續的積極影響。在二戰期間,《格爾尼卡》對西班牙乃至所有參戰國來說,都是重要的反戰和反法西斯主義的象征。
作者簡介:孫梓鈞(1994-),女,天津人,碩士在讀,中國美術學院,研究方向:藝術史與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