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
摘要:歷來對“無伐善,無施勞”中“施”字有不少解釋。《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注:“不自稱己之善,不以勞事置施于人。”其中理解為施加。朱熹《論語集注》:“施者,亦張大之意,勞,謂有功。”和“伐”的意思一樣,是夸耀的意思。在楊伯峻《論語釋注》理解為表白。還有“施”同“馳”放松義。本文通過對字形字義語法結構,顏回的思想,思想包括無為而治和對智與仁的理解,以及在當時問答的環境中人的反應三方面去論證“施”的意思是施加。
關鍵詞:施;顏回;字形字義;思想;問答環境
中圖分類號:H131;B2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3-0092-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062
一、前言
本文通過閱讀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發現“施”字在書中出現6次,“施于有政”此處“施”當延及的意思;施舍、給予三次,“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勿施于人”等;“無施勞”中當表白的意思;“君子不施其親”中同馳,簡慢義。楊伯峻先生之所以當成表白義,是把勞理解成了功勞,與前文相聯系,正好與無伐善差不多意思。但筆者認為顏回主要繼承了孔子的思想,這里應該和“勿施于人”的施一樣,都是施加的意思。主要從以下三方面論述。
二、“施”與“勞”的字義以及古代有關“施”字的語法
結構
1.??? 《說文解字·部》:“施,旗旖施也。從,也聲。”又同部:“旖,旖施,旗貌。從,奇聲。”本義應該是旗幟飄揚舒展。“施”并音yí,舊注曰音“怡”。作形容詞講,但這里在“無”前,而且與“伐”對仗的話,肯定是動詞,所以這里的“施”肯定不是本義。
通過看洪波老師《上古漢語“施”字音義考》中總結出“施”字一般有三個讀音,第一個是讀式支切的音,《經典釋文》注為如字或不注音,今音sh。主要是施加、施設義。另外由施加、施設義引申為頒布、給予義,仍讀式支切的音。第二個讀式豉切,今音shì,與式豉切的音匹配的意義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表示施加、給予的東西,第二類是表示施加、給予有結果。第三種施讀以豉切,今音yì,與以豉切的音相匹配的意義是延及。也就是除了以豉切,其它基本上理解為施加給予義。而且當延及講時,一般是空間或對象的延及,而且是不及物動詞,后面一般加“于”或“及”,比如“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左傳·鄭伯克段于鄢》),“葛之覃兮,施于中谷。”(《詩經·周南·葛覃》)。這里直接是無施勞“,施”和“勞”之間沒有介詞,所以也不應當是延及的意思。
從句法角度看,在《詩經》《左傳》《論語》等文獻里,施加、施設義的“施”主要構成兩種句型。
(1)???? NP1+V(施)+于NP2:肅肅兔罝,施于中逵。(《詩經·周南·兔罝》)
(2)???? NP1+V(施)(+NP2)(+于NP3):汝克黜乃心,施實德于民。(《尚書·盤庚上》)而“無施勞”正好屬于第二種。
至于同“馳”,因為“施”和“馳”屬于同族詞,也是從施加結果義引申過來的,就像正如“厭”原本表示“吃飽”既而表示“厭惡”一樣,“已經施加了的”和“已經給過的”作為一種結果狀態很容易產生心理疏遠。而且如果把他放在整個句子里會發現不太通順,而且通過了解顏回的思想,也能夠知道顏回不僅僅是不夸自己的功勞,同樣如果是放松,松懈勞苦的事,都是說自己的。應該是先說自己,再說比較大的層面,所以應該理解為不把勞苦的事施加給別人。
2.??? 對“施”的理解也會受到“勞”的影響,當“表白”和“夸耀”講時,都是把“勞”解釋為功勞。勞的小篆字形是一個會意字,上面是焱,即[焰]的本字,表示燈火通明;中間是[冖],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表示用力。夜間勞作,本意是努力勞動,使受辛苦。勞而有功,又引申為功勞功績,這里無伐善,無施勞,應該用的是本義,勞苦,善和勞應該是一對意義不太一樣的詞,一個是好處、優點,另一個是勞苦之事。
三、顏回無為而治的思想和對智與仁的理解
1.??? 無為而治強調“無為而無不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做過多的干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與輝煌。就像漢初的黃老之學,倡導輕徭薄賦,無為而治。顏回也是順其自然,不強求,在《人間世》中,顏回曾自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苑葷者數月也”,與《論語》中孔子稱贊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的顏回形象很相似。在如此貧困的生活環境下,顏回仍然能夠保持一顆向往天道的心,順物自然而不強求,實屬難得,莊子對此頻頻稱贊。
在《孟子·滕文公上》中顏回很贊賞舜的無為而治,有一次定公問顏回,東野自是否擅長駕馭馬匹,顏淵回答,擅長是擅長,不過他馬會跑,之后馬果然跑了,然后定公就回來問緣由,顏回就用舜和造父舉例子,他當時說:“臣以政知之。昔舜巧于使民,而造父巧于使馬。舜不窮其民,造父不窮其馬,是以舜無失民,造父無失馬也。今東野畢之馭,上車執轡,銜體正矣;步驟馳騁,朝禮畢矣;歷險致遠,馬力盡矣。然猶求馬不已,是以知之也。”東野子丟馬的原因就是因為把馬的用得太過了。“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自古至今沒有聽說使他的臣民窮困而國家沒有危險的。
因此通過對顏回無為而治思想的分析,無施勞應該理解為不把勞役之事施加給別人或者百姓。也就可以“巧于使民”。
2.??? 筆者認為,無伐善對應的是智,無施勞對應的是仁。原因有二。
(1)有一次,孔子問弟子們“知者若何?仁者若何?”的時候,顏回回答說:“智者自知,仁者自愛。”而且還被孔子稱為“明君子”。智者知道自己是什么程度,所以不會夸耀自己的優點與長處,仁者自愛,仁者愛自己,由己及人,愛他人,便不會把辛苦勞役之事給別人,給百姓。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顏淵篇》第十二中出現,當時仲弓問仁時孔子回答的。那么這個“勿施于人”便有仁的意思。因為“無施勞”與仁相關,“勿施于人”與仁相關,所以可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和“無施勞”的“施”應是施加的意思。
四、當時的問答環境與人物心理
顏回非常尊重老師,對孔子十分恭敬,如《論語·子罕篇》中記載,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己。”顏回不僅對孔子之道發出了由衷的贊賞,更有對孔子偉大人格的無比景仰。在《論語·顏淵篇》中,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雖回不敏,請事斯語矣。”“請事斯語矣”寫出顏淵很聽老師的話,因此覺得這里的“無施勞”中的“施”便和“勿施于人”的“施”是一樣的。
而且當時是孔子問子路和顏回都說一下自己的志向,子路先回答,相對于顏回的回答,子路的話稍微長而且長短不一,但是顏回的就很對仗,說明顏回思考了,而且如果把“施”理解為表白夸耀的話就和前面重復了,說自己的志向應該包含多各方面,由自己不夸耀自己的優點與長處,到不將勞苦勞役之事施加給別人。
通過以上三種思考,無論是字義語法結構,還是顏回的思想,當時的問答環境都可以論證“施”時施加的意思。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 洪波.上古漢語“施”字音義考[J].漢字漢語研究,2018.
[3](漢)許慎(校訂),(宋)徐鉉.說文解字詳解[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
[4] 傅東華.字源[M].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5.
[5] 郭金艷.《莊子》中的孔子及其弟子形象研究[J].合肥:安徽大學,2014.
作者簡介:張凌(1990-),女,浙江杭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琵琶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