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網絡暴力現象頻繁發生。這種行為使公民的個人信息等隱私完全暴露在網絡環境中并致使其大范圍擴散,不僅突破道德底線,還嚴重侵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因此,本文通過對當前新媒體時代網絡暴力現象進行概述,并分析造成該現象的成因,從而提出相應的治理措施及建議。
關鍵詞:網絡暴力;新媒體;治理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3-0156-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106
一、網絡暴力現象概述
網絡暴力是指網民在網絡上的暴力行為,是在狂熱、非理性的情緒支配下,網民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的網絡事件發表網絡言論①。
這種網絡暴力發生可能是由違反觸犯法律的犯罪行為事件或不符合當前社會倫理道德觀念的行為所引起的。在事件發生后,一些對真相好奇圍觀的網民以及對事件結果不滿的“正義”群眾,通過發表對其帶有攻擊性的言論造成網暴。除此之外,還有網民通過在互聯網平臺上輸入關鍵詞,對其進行人肉搜索,將當事人的個人信息等隱私曝光在網絡環境下,擾亂當事人的生活和正常的工作秩序,使其受到嚴重影響。
二、新媒體時代網絡暴力的成因分析
(一)從眾心理背后的情感宣泄
網絡環境魚龍混雜且,一些網民在無法辨別真偽的情況下,往往就會跟風別人的言論觀點,從而造成一邊倒的現象,使得那些真實聲音被掩蓋在眾人附和之下。并且,人們渴望通過從眾行為得到集體對個人的認同感。互聯網的“匿名性”在新媒體時代給予網民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隨意發表評論、人身攻擊甚至造謠的空間,一些人借此機會進行情感宣泄。而在現實生活中無法發泄的人則會受其引導并產生共鳴,從而使事件不斷升級、反復發酵,最終成為網絡暴力行為。
(二)網民法律意識薄弱
新媒體時代,隨著網絡的普及人人都會上網,其中有不少低學歷人群和年齡較低者。由于一些網民年齡偏低,缺乏獨立理性思考的能力,且還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還有一部分網民具有極強的正義感,但法律意識相對薄弱。這些人群有時難以把握好表達觀點和網絡言論的尺度,從而造成對某個事件的道德倫理審判逐漸演變為語言攻擊的網絡暴力行為。
(三)網絡監管“把關人”缺失
不少擁有龐大粉絲數量的媒體人,為了獲取高流量和個人利益,會故意發布一些夸張、扭曲的標題來吸引網民眼球。這使得受眾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容易造成誤導的情況出現。而有些網絡媒體為了追求商業利益和點擊率,對此并沒及時進行監管和把關,而是放任其在更大范圍內傳播,變相助長其發展,從而造成更嚴重的網絡暴力現象。
三、新媒體時代網絡暴力的治理措施及建議
(一)明確網絡暴力行為判定標準
目前對網絡暴力行為構成犯罪的條件及相關條款規定還處于相對模糊的階段,容易產生爭議。因此,應明確網絡暴力行為的犯罪判定標準。當前,可供參考的有對網絡謠言轉發500次以上被定罪量刑的依據和標準。但是網絡的傳播速度較快,如若將定罪門檻設置過低,其相應的打擊力度和網民受重視程度也低。因此,制定者可在此基礎上,結合網暴實施者其行為是否導致當事人利益受到侵害、是否嚴重擾亂其個人生活,發布信息者是否存有惡意傳播的客觀認定等因素綜合考慮,合理完善并明確網絡暴力行為的犯罪標準,使當事人能依法受到保護。
(二)提升網民素質,建立良好的網絡氛圍
良好的網絡氛圍需要所有網民共同建立與維護,這就需要網民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新媒體時代下,人們在網絡環境內的發言都應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網民需要不斷提升個人法律意識與道德修養,自覺維護健康有序的網絡環境。不隨意侵犯他人權益,不隨意觸碰法律與道德的底線,文明理性上網,遵守網絡秩序。對熱點事件進行合理分析,保持頭腦冷靜,學會分辨網絡復雜中的真偽,才能推動網絡秩序的良性發展。
(三)完善隱私權專門立法保障,構建相關的法律體系
網絡暴力中,網民的個人隱私被侵害的最為嚴重。當前,我國尚且未對隱私權作出專門的立法保障,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相對松散,缺少直接有力的法律保護。因此,可以建立一個適應“互聯網+”環境的隱私權法律體系,既能應用于對傳統隱私權進行法律保護,同時也能在網絡空間內對侵害隱私權的行為作出有效法律監管與保護,體現出新媒體代隱私權適應環境所發生的變化。使得隱私權在瞬息萬變的互聯網環境下,面對紛雜混亂的個人信息侵害行為,能夠得到合理有效的法律保護。
四、結語
如今,網絡暴力行為仍然在網絡上頻繁發生著,對社會穩定和公民的個人隱私時刻造成威脅。但是,目前我國針對網絡暴力行為的治理監管還未完善。因此,可以進一步相關立法保護,以此維護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引導網絡環境健康有序的發展。
注釋:
①侯玉波,李昕琳.中國網民網絡暴力的動機與影響因素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1):101-107.
作者簡介:劉忻怡(1995-),女,河北滄州人,碩士,天津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