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瑤
摘要:民族歌劇的一度創作對其演出市場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本文通過歌劇《白毛女》的題材、主題意蘊、主要形式對受眾的影響,闡述歌劇《白毛女》的一度創作為其演出市場埋下了伏筆。
關鍵詞:白毛女;一度創作;演出市場
中圖分類號:J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3-0186-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127
一、題材生根于中國,發芽于國際
抗戰時期,很多文藝工作者投身革命,他們創作出了很多優秀作品,但在歌劇方面少有建樹,只是創作了一些短小的秧歌劇,秧歌劇在唱當中可以發現人物,但找不到題材。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完話后,好似打開了一扇窗戶,藝術工作者才發現,身邊的工農兵及勞苦大眾就是文藝創作題材的源泉。
20世紀30年代,晉察冀邊區流傳的一個年輕婦女被逼入深山后頭發全白的故事,故事傳入延安后,主管文藝工作的周揚決定把它改寫成歌劇。
其實,“毛女”的傳說很早就以奇特的文化內涵出現于我國浩翰如海的歷史之中。西漢劉向《列仙傳·卷下·毛女》最早有此記載,而后唐、宋元、明清時期,到近代當下各地時不時傳出“女野人”的新聞。不只中國,其實外國許多地區也有“毛女”的相關記載,使不同國家的民眾找到了共鳴,因“毛女”有著人類共同性的傳播特點,為別國接受中國的“毛女”傳說鋪設了容易產生共鳴的基調,為不同國家的觀眾找到了共鳴,同時也表達著各國人們對女性性別觀念、生命意識和人生價值的思考。具有神秘色彩的傳說時至今日成為調動各國民眾的精神元素,吸引了觀眾們的好奇心,并為反應現實題材的《白毛女》增添了一份傳奇色彩。題材在中國生根,給予世界啟發予思考,為我國第一部民族歌劇《白毛女》走向國際提供了便利條件,奠定了基礎。
二、主題意蘊深入人心
思想和立意是作品的靈魂。歌劇《白毛女》所承載的主題意蘊深遠,不是“白毛仙姑”傳說中的神仙鬼怪,更非一般意義上少女被凌辱、遭強暴的慣性悲劇,更不是無特定社會內容的“善惡有報”主題,而有著豐富內涵和歷史內容。
《白毛女》誕生在偉大抗日戰爭的末期和行將到來的解放戰爭前夕。其時,中國共產黨推行的土地改革正在各個抗日根據地全面展開,令翻了身的廣大農民獲得賴以生存繁衍的土地,不再遭受封建地主階級的經濟剝削及政治壓迫,這正是這場土地改革的宗旨所在。
在中國歌劇史上,能夠將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期盼與億萬農民的對土地盼求、將歌劇作品深厚的思想主題和典型環境中人物的典型性格刻畫表現得如此生動、展現得如此感人,《白毛女》是開天辟地的第一部。詮釋了“舊社會將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回人”的主題,指出了農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①。該劇完美的貼近了當時的歷史現實,符合了革命文化的價值觀,引發了勞苦大眾的共鳴,是人心所向,也是歷史的趨勢。所以該劇在立意上便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即觀眾基礎。從而拉近了藝術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且整部歌劇的主題意蘊都符合了對主要觀眾的定位。
三、形式開創中國民族歌劇之先河
值得注意的是,這部由延安魯迅學院集體創作的歌劇,最初劇本采用的是朗誦詩劇文體,音樂創作則是根據秧歌劇經驗,以現成的秦腔、眉戶調配曲,表演上參照戲曲模式。
作為中共七大的獻禮重要曲目,《白毛女》出發點雖好,但因藝術面貌陳舊過時,周揚表示必須打破陳規,創造出新的向上的藝術形式。隨即更換了編劇及導演團隊以便創造出新的藝術形式,從而在創作方向和創作隊伍兩方面確保了歌劇《白毛女》最終獲得成功②。
新的時代下需要新的、符合當代演出市場的藝術形式來為人民大眾提供新鮮的精神血液。而之前的秧歌劇已經不符合新時代的大眾對于高雅藝術的期待,觀眾的藝術品位上升,我國需要引進和開創新的藝術形式來滿足觀眾對于藝術的期待。最后這個以西洋歌劇的體裁形式為基礎,并結合戲劇、舞蹈、美術等形式,融合了中國戲曲、民歌、說唱等眾多民族音樂元素,適合中國審美習慣的戲劇形式就順勢而出了。
事實證明,這個中西結合、與時俱進的中國歌劇開創了中國民族歌劇之先河,形成了中國“第一次歌劇高潮”。
四、結語
本文通過民族歌劇《白毛女》的題材、主題意蘊、形式對演出市場的影響研究民族歌劇《白毛女》的一度創作對演出市場的影響。通過闡述其題材生根于中國,發芽予國際;主題意蘊深入人心;形式開創中國民族歌劇之先河。進而得出民族歌劇《白毛女》的一度創作為其演出市場埋下伏筆的結論。
注釋:
①開展紀念建黨90周年活動的通知_鄭州姑娘在蘭州- 《網絡(http://blog.sina.com)》
②佚名.民族歌劇音樂創作范式的奠基人與完形者——馬可歌劇創作生涯歷史回顧與當代思考[J].音樂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