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3-0268-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188
愛心媽媽王艷玲,一位平凡而偉大的下崗女工,雖窮,但仍心系天下,撫養(yǎng)救助多名孤兒,感動中國。
然而天有不測之風云,這樣的好人也未能一生平安。一時間,生活的打擊接踵而至,令她接近崩潰,從未要求過回報的她,在一籌莫展之際,向社會祈求一點幫她渡過難關(guān)的回饋。漫天風雪未落在她身上時,她曾為眾人抱薪,如今她亦面對凜冽的風雪,感受到暖意的人,又怎可棄她于風雪而不顧?
大多數(shù)人都不可能不經(jīng)歷風雪坎坷,一個能讓大多數(shù)人安心生活的社會,即使對于尚未幫助他人的人,也應(yīng)給予其一片容身之地。撒切爾夫人曾說:“社會有一個梯子和一張安全網(wǎng),梯子用來供人們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網(wǎng)則用來防止人們跌入深淵。”在當今社會,梯子的寬度和承重能力已經(jīng)大不如前,故而不可僅僅責怪他人為何不努力攀登,更應(yīng)該善意地修補完善那張安全網(wǎng),讓面對困難的人不至于跌入深淵。不管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農(nóng)民起義還是美國金融危機下的工人游行,我們都可以從中看到,被生活逼迫得無路可走的人,必將為尋求自己的容身之地,而向社會反抗。而接受了幫助的人,感受到了生活和世界的善意,才會也傳遞善意,不至于感嘆人間不值得。
對尚未幫助他人的人都應(yīng)該給予困難時的幫助,對那些還沒感受到生活的善意,本就生性善良,向世界付出愛心的人,豈非更應(yīng)該予其善意?
任何一種令人反感的贊揚,背后必然隱藏著對付出而不回報的要求,更深一層,還會把這種要求視為理所應(yīng)當,進而要求其他人也如此,最后,再一次提高要求,反復(fù)循環(huán)。
譬如現(xiàn)在的一種要求母親成為超人的現(xiàn)象,它贊揚母愛的偉大,宣揚母愛的無私,鼓勵母愛的不求回報,可母親本不應(yīng)該成為不求回報的超人,更不應(yīng)該被放棄自己的情緒和生活。母親在成為母親之前,是生活安然快樂的妙齡少女,是可以撐起半邊天的工作榜樣。可一旦成為母親,這種道德上的宣揚和社會輿論的壓力,會迫使她放棄所愛,一心只能撲在孩子身上。這豈能不讓人反感?豈能不讓人減少生育的意愿從而使社會的生育率降低?所以,《人民日報》在發(fā)言宣傳“母親不是超人”,社會輿論開始減少對母親責任的苛求,只有這樣,才會讓成為母親的女子減少憂慮,成就自我,同時也減少對孩子的抱怨,讓一代又一代人不至于成長在愧疚之中,而是更好地放心大膽地去愛他人。
愛是雙向的,付出也是,我們應(yīng)該鼓勵并尊重這種雙向性,因為人的本性是要求回報的,我們不可以“存天理而滅人欲”。
中國自古以來希望“好人有好報”,但卻把好報的希望寄托在上天手里。事實上,上天不會給予好人好報,好人的福報,應(yīng)該是由人來給予,那些風雪之時為眾人抱薪者,應(yīng)該得到眾人的幫助和回報。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fù)西歸?這種對于“付出而不求回報”的要求,在我們民族中延續(xù)了千年,而我們這一代,應(yīng)該去努力改變這種狀況,讓好人得到好報,讓為眾人抱薪者不至于厄于風雪。
(老師評語:60分。王怡寧,我給你滿分。審題如此到位,立論如此穩(wěn)妥,論述如此嚴謹,語言如此精當,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