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俊菊
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云南 麗江 674199
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支持中華醫藥、中華武術、中國節日等代表性項目走出去,積極宣傳推介戲曲、民樂、書法、國畫等。通過這些有力措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更好地融入生產生活各方面,在全社會形成人人參與守護、傳播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環境。教育部頒布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了加強社會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武術作為中華優秀的文化遺產,具有獨特的運動風格和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一直深受廣大師生青睞,少年強則國強,學校武術教育能夠培養學生對武術的興趣。引導學生以武習禮,修身利己。同時,增強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從而達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但是,在目前學校武術教學過程中,武術文化的作用和意義并未得到充分的發揮,這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極為不利,通過提出一些對武術文化教學建議和對策,以期推動武術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中華武術歷史悠久,并根植于民間,它來源于人們的生活實踐、社會活動和軍事戰爭。武術之所以能被稱為武術文化,因為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匯了道、儒、墨等思想和中醫學、哲學、倫理學等文化觀念,其中還滲透了民族風俗習慣、生活態度、信仰、宗教和價值觀念。一直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而又注重內外兼修的傳統文化體系。不僅有著獨特的運動特點和民族文化特色,還有強身健體、鍛煉意志、防身自衛和修身養性等多方面的社會功能,是一項具有民族傳統文化特色和廣泛社會價值的中華傳統體育項目。
武術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品牌,是國家形象的代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武術作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之一,它對保存、傳遞、整理和選擇武術文化遺跡吸收、融合、更新、創造武術文化具有重大作用。從早期的“六藝”教育到中華新武術的產生,自古以來,武術就是學校教育的內容之一,始終是各級學校體育課和專業課的必修內容,對開展校園活動、豐富學生文化生活和增強學生體質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武術文化對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增強民族凝聚力尤為重要,對增強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價值。在舉國上下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奮斗的浪潮中,加強武術文化教育能更好的提升國民素質,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助推“中國夢”的實現。
學校是傳播武術文化的重要陣地,武術課程也是學校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武術的學習不是簡單的體驗武術技擊的過程,加強對學生進行武術文化的傳承和教育,不僅可以使在校學生強健體魄,還能培養他們堅韌、勇敢和威武不屈的精神,同時具備和諧、文明、禮讓和寬容的價值觀念,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質。學生在傳統武術文化的熏陶下,自覺形成自身的道德素養,增強了學生民族文化信心,在武術教學中傳承傳統武術文化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提升學生道德素質和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武術可以說既屬于體育,但又高于體育,目前在校大學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從學校實際出發,根據在校學生的身心特點,使學生了解武術的豐富內涵,武術的整體觀講究“內三合、外三合”,同時要求演練者形神兼備、內外合一,注重神、意、氣的有機配合,對人體健康很有益處。通過觀賞武術表演,參與武術訓練和比賽,培養學生對武術的興趣,用傳統武術的價值觀來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使學生身心合一,既強健體魄又修身養性,由此可見,武術具有體育的所有功能,更具有其他體育項目無法媲美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在武術教學過程中,傳承武術文化,使其感受到中華傳統武學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能夠使學生形成樂觀開朗、自信豁達的優秀心理品質。
博大精深的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的靈魂,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武術的價值,現階段國家出臺各類政策,通過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方式來弘揚民族精神,提高民族文化的凝聚力,高校應承擔起對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推廣和創新的重任。在高校武術教育過程中,武術專業教師發揮武術傳統文化的作用,培養大學生愛國情懷與文化自信,而不是一味崇洋媚外。大力開展武術教學活動,不僅有利于實施全民健身活動,對推進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神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目前大多數學校在開展武術教學過程中,給學生進行授課的武術教師大部分都是業余的,沒有經過武術專業的訓練培訓指導,沒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專業技術,在武術教學中不能及時發現教學缺失問題,也不具備及時解決問題的能力,以至于學生在長期的武術教學中,往往只是完成了任務式的學習態度,只學到了膚淺的套路動作,無法領悟到傳統武術文化的精髓,最終武術文化的育人功能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
作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武術與其他傳統專業相比,武術學科由于研究周期較長和社會效益較低,所以許多高校對武術教學的重視程度普遍不高,不管是在教學課時的安排還是教師資源的配備乃至教學場館建設和器材投資方面,都與正常的武術教學標準存在差距,教學效果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各個高校學生自發組織的武術協會、社團建設及參賽訓練隊伍也沒有引起太大的重視,缺乏學校的有力支撐,導致高校許多武術社團不得不面臨解散的困境。
教師作為學校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和傳播者,武術教師的綜合素質及對傳承傳統武術文化的態度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武術文化的態度,教師自身素質直接關系到傳統武術傳承的有效性。因此,加強培養教師自身的武術專業素養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學校武術教師應加強自身內涵的建設,提高對傳統武術文化的認知,加入到傳統文化傳承的隊伍中去,其次,學校為武術教師搭建學習交流平臺和構建武術教師培訓機制,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和武術教師的教學現狀,在此基礎上建立武術教師技藝學習的交流平臺并定期組織開展武術教師專業教育的培訓。從而優化了武術教師隊伍,建立具有專業素質的武術教師隊伍。
學校武術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感受體育運動帶來的樂趣,還能理解“中華武術內容豐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隨著學校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武術的教學目標越發看重實際應用,在學校進行武術套路拳法的授課和推廣,開展“一校一拳”的教學運用模式,形成學校教學文化特色課程展示。在教授武術技術的同時融入武德教育和文化傳承,兩者有機結合起來。通過互聯網平臺,運用慕課、微課等形式,實現武術資源的整合,使學生通過多種渠道獲取信息,采用研究性教學和目標教學等方法形成結合技能學習與文化傳承一體的教學體系,豐富了武術教學方法,同時保證了武術文化的傳承推廣和可持續發展。
武術的教學不應該局限于有限的課堂時間,而應結合學校校情,通過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武術活動,如武術藝術節、武術比賽、武術大型表演等,發揮高水平運動員的特長。通過學校成立大學生武術俱樂部、武術協會等形式,充分調動普通同學參與武術活動的熱情,并且利用武術講座、武術知識競賽、武術海報論壇等內容進行武術知識的宣傳和展示,讓學生全方位了解武術,對武術的歷史、武術的思想和文化有基本的認知,從而起到潛移默化的滲透作用。
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不斷推進,高校作為傳統文化傳播的主要陣地,武術文化教學與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關系,決定著功能意義與未來走向。但是,由于大多數學校對該項課程的重視程度不高,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較多,導致武術文化在學校的開展停滯不前,我們需要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背景下,以此提升高校武術課程的教學效果,針對學校實際的武術教學要求和學生的學習特點,深入加強學生的武術文化、武術健身及學生專業技能的掌握,制定更合理的教學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