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強 鄭麗莎 于均剛
1.山東體育學院研究生教育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2;
2.山東體育學院武術學院,山東 日照 276826
當社會自然環境的改變有利于民眾新的思想模式和行為模式時,文化變遷的先決條件就具備了,[1]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不斷變革,人們對傳統武術的認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具體到民族傳統體育領域中,傳統舞龍活動是傳統武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文化復興的進程中,如何讓承載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舞龍活動助力中于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建設是一個值得廣大研究者深思的問題。同時,我國自古以來是以農耕文明為主體的社會結構和生產方式,人們以依靠谷物維持生命為根本,[2]民間舞龍活動在多種因素的制約下,其整體發展也呈現出較為明顯的萎縮趨勢,突破當前發展困境,尋求新時代的發展路徑也被列入當前民族學研究的議程當中,本文就黃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唐家渡舞龍為例,通過鉤沉其發展歷史脈絡,描繪其社會發展特點,進而嘗試破解其在社會發展與變遷過程中的困境密碼。
舞龍是中國古老的民俗表演藝術,唐家渡的舞龍神信仰把這場項民俗藝術裝點的意義非凡,[3]在田野調查過程中,根據講述人的口述,筆者把唐家渡舞龍歷史發展脈絡劃分為四個時期:興起、繁榮、衰落、復興。
據唐氏宗譜首卷四記載,相傳在清朝嘉慶年間,從黃州沿江直上北上二十華里至唐家渡口一帶(原名周家渡口)民間相繼流傳有這樣一曲民謠:癸亥豬年閏二月,農民有苦無處說,瘟疫流行旱魔兇,尸橫遍野天地黑。當時這個殘酷無法抗拒的“疫”“旱”兩劫,奪走了無數無辜貧民的生命,人人叫苦不迭,其又奈何!”災民唐氏傳者,聚眾議定:請僧人設醮,祈禱于天,醮畢。一天,子夜唐士傳夢見:五色活龍,足踏祥云,奔向我地,其旁立有鶴發童顏新聞仙翁,手捧黃色圣旨,宣稱吾乃太白金星,奉玉帝圣旨,駕臨爾區降雨收疫祛災賜福。次晨,風雷大作,喜雨連續降了兩天,從而災福突減。是年災區秋果累累,收成大幅改觀,人民也燦出了笑容,于是,在(甲子)年春二月,因金木水火土的象征,顏色撰為黃龍,白龍,紅龍,金龍,烏龍,人們按五龍的顏色備制五條龍燈,命名為‘五龍奉圣’,唐家渡舞龍也因此流傳開來。
清朝時期,我國大力發展封建經濟,繼續發展重農抑商,農業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祈禱豐收,祈求平安成為莊稼人的依盼。祭神可以帶來新的希望,祭祀神龍可以帶來新的依托,在這種認知下,祭祀期望點燃了唐家渡舞龍文化發展的火苗,在每年春節,“五龍奉圣”就活躍起來,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舞龍行列中,尤其是在當年谷物收成好的時候,村民開會規劃舞龍活動,逐漸制定完整的流程以及相應的內部規章制度,在正常豐收年景下,春節則‘五龍奉圣’就活躍起來了。民間常流傳著今天的這一曲民謠:‘五龍奉圣’下天臺,降福保安除平安。正月十五龍頭擺,人壽年豐大發財”用這種風俗來期盼生活美好,農業碩果累累,更將舞龍奉圣視為象征莊嚴,威武,團結,和諧,豐收,喜悅,迎龍燈則是村民歡慶豐收,祈求平安,團結親臨的重要形勢,“五龍奉圣”逐漸活躍繁榮。而今,唐家渡舞龍已經流傳二百多年,傳到了世居唐家渡的、以唐氏族人第32代傳人為首的唐家渡“五龍奉圣”后裔。
清代以后,中國的大門列強侵華所被迫打開,國家動蕩,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發生改變,人們對祭祀神靈的意識也不在是往年的熱切期盼,唐家渡舞龍從一個鼎盛時期默默落入衰弱的行列中,舞龍活動的意義也僅僅局限于祭祀,祈求平安,臨里相近,當西方文化的自由解放的充斥,與蒙昧的傳統文化必然會沖撞出的思想火花,唐家渡族人固見的思想開始動搖,舞龍活動的花費的時間變少,青壯年四處奔走,尋找比農作更加有經濟效益的工作來代替世世代代依賴的農耕。實地考察時,位于唐家渡渡口,長江堤上的祭祀地點已經消失不見,成為一個私營的水泥廠,曾嚴肅的祭祀神地成為當地經濟獲利的出租地。
改革開放后,國家為復興當前農村經濟,頒布了以《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為代表的的眾多復興政策,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農村經濟開始逐漸走出發展的困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唐家渡在經濟逐漸發展的情況下,其流傳多年的“五龍豐圣”活動也逐漸開始由衰退走向復興,其家族中本已經不在主持活動的唐姓干部也開始發揮作用,在其本家族干部的推動下,本地區特色的唐家渡“五龍奉圣”燈會也重新具有了新的生命。為了保持其原有的面貌,在衰退之后的復興的“五龍奉圣”燈會的組織形式仍然沿襲解放前的一些作法,重新復興的舞龍燈會再此受到村當地民的喜愛,再唐氏家族的主持下,村里每位村民自發為龍燈組織捐錢,這一階段,五龍燈會的規模盛大。唐氏“五龍奉圣”燈會恢復后,被廣泛邀請到周邊各村和黃州城內進行舞龍祈福。據村內老人回憶,每年的正月十二,唐渡“五龍奉圣”龍燈會到黃州城內游燈,五條龍燈由洋鼓洋號在游行隊伍前開道,其后彩旗招展,龍燈在鑼鼓與喇叭齊鳴聲中吸引了大量的周邊村落的群眾,在舉行完龍燈宴之后,會接著舉行龍燈宴席,期間席位高達120多桌,可以容納千人前來就餐。五龍奉圣的熱鬧場面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
隨著國家對文化軟實力的重視,國家越來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響應這樣的號召,現唐家渡“五龍奉圣”社長代表唐家族于2009年向北京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后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到唐家渡采取資料,唐家渡舞龍也于公元2009年載入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基于民間場域而發展的唐家渡舞龍活動是民間民眾信仰儀式和文化象征的代表,基于唐家渡舞龍的歷史流變,將唐家渡舞龍流程變遷總結為以下三個特點:舞龍流程由繁到簡、舞龍人員由固定到多變、舞龍內容由多樣到簡潔。
在唐家渡舞龍繁榮時期,由唐家渡舞龍社團根據風俗環境制定了繁瑣的固定流程,這個時期的舞龍是嚴格按照祖上傳下來的流程來開展的。每年春節臘月十八,青壯年攜鞭炮到扎匠那請回龍頭龍尾,婦女老幼洗涑后在村口迎燈,并一同相攜龍燈到長江堤上。進行穿龍衣儀式,龍衣有很多層,事先穿好里層龍衣,龍頭龍尾取回來后更龍身大衣,并接好龍頭龍尾。穿衣時還有當地居民自發組織的腰鼓隊,在旁邊舉行腰鼓伴奏。穿好龍衣以后正式到龍燈會指定的五戶人家歇窩儀式。臘月二十一清晨到當地寺廟三官廟由僧人舉行開光儀式開光。(開光:畫龍點睛,取回來的龍是沒有眼睛的,僧人施法,代表人用油墨將龍的眼睛畫上)開光過程中,有人唱五龍奉圣開光祝辭,有人按唱詞進行開光程序。開光儀式舉行后,由唐氏族人攜五條龍在本村游行,命為游本壇儀式,將福運傳遍整個唐家渡村落,并且出行的順序嚴格遵循:黃龍,白龍,紅龍,金紅龍,烏龍。舞龍經過某戶人家,為了祈福多孫,或是保家平安,或是祈求豐收,唐氏族人自發放鞭接燈。正月初五至十五之間,唐家渡族人攜祥龍在本村及方圓數十里的地方出行,如新洲,鄂州,大野等地。更是有隔壁村落預約游行團隊到自村游行,將福氣傳遍數理,也是為自己的家人圖個吉利。舉燈腳(一根木棒)的人和圍觀的人則用“啊、哦、喲”等語氣詞進行唱和。正月十四晚,舉行盛大祭龍儀式,在夜里五條龍燈同時上亮,在江堤上耍龍,所有人再集中到江堤,投入到莊嚴的祈禱儀式中,耍龍燈必須唱戲,正月十五舉行看燈戲儀式,龍燈到戲臺看戲,村民觀賞戲劇文化。進行滾窩儀式后,準備生肉,生魚,豆腐之后,五條龍燈到空曠碼頭再次竄窩,各家自放鞭炮30分鐘,正式舉行化燈儀式,先脫龍衣,然后將龍頭龍尾卸下,放在預備好的化燈物上,由道士舉行誦經儀式,最后點燃龍頭,龍尾,及化燈物,送龍神回水鄉,送燈時一般都要請道師唱經,龍燈會由村民置辦全過程,直到結束。
二是由舞龍套路的固定程序化轉為靈活易行化。現在唐家渡的居民漸少,在唐家渡村,非唐姓的雜姓村民,加在一起,甚至要超過唐姓人口,但是非唐族人不會被唐姓村民邀請當舉燈的人,但隨著隨著鄉土社會中人口的流失,唐氏族人在缺少本姓舞龍人員的支持下,也逐漸接受異姓的加入,同時,由一開始繁雜多樣的固定舞龍程序也漸漸變得靈活起來,在現代社會中,其更加注重娛樂性。
三是由舞龍流程由費時費力轉化為節約經濟化。前期的宣傳與計劃,到后期的請扎匠制燈,從請回龍頭,龍尾,再到舉行儀式最后的化燈,前前后后大概需要兩個月的時間,這需要花費相關人員的大部分時間,為了祈福投入的精力過大,如今也越來簡便。比如龍燈以往款式單一,后來為了村民審美,制作龍的材料采用塑料,輕盈便于攜帶,并且顏色豐富,成本低減少了制作時間,且部分流程取消。“五龍奉圣”的流程非常繁瑣,程序復雜,一般村民沒財力沒時間承擔,只有唐家渡族氏才這樣嚴格執行,流程也越來越簡略,需要的人力投入也越來越少。
有些學者研究土家民族文化認為,體育是土家族“跳喪”文化傳承和主動轉型的最佳路徑與載體,[4]舞龍在唐家渡地區也是文化的載體。舞龍運動隨著時間的變化也越來越多樣化,而原始祭祀儀式的舞龍習俗也隨著人們的需求逐漸轉變為娛樂與觀賞功能,舞龍的技巧也越來越多樣化。這也充分說明舞龍正逐步擺脫原始祭祀的嚴肅性儀式活動,人們會懷著感恩的心理來表達對龍和祖先的崇敬和謝意,向著觀賞性的方向發展。除了唐家渡本族人民對“五龍奉圣”的擁護,更有方圓十里以外的村落敬仰,公共信仰是指社區內村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相同或相似的信仰,[5]在唐家渡中其信仰色彩主要變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本族村落誠摯置辦。唐家渡族人重視程度由以下來說明,"五龍奉圣"燈會標記著唐氏開端展現了對全部家族成員舉行整合的組織體系。固然龍燈組織的指導、和諧作用只存留舞龍日期,然而龍燈組織中構成的指導重心,通過轉變則能夠成為家族威望,在舞龍運動中造成的特定利弊關聯和法紀限制能強化家族成員對方族的心理認同,本來大方組成的血統聯系初步受到必定機制的制約。唐氏“五龍奉圣”的組織體系由龍燈總匯合龍燈分會兩級組織機構造成。龍燈總會配備取3至5個頭人,對全部龍燈行動舉行一致指導,頭人內部不曾設詳細職位,然而保留含混的分工;總燈下面又設有五個龍燈分會,離別對黃、白、紅、金紅、烏五條龍燈舉行詳盡管制,分燈會的盡責人稱為小燈頭人,小燈頭人向總燈頭人盡責。
二是旁族村落真摯敬仰。唐家渡舞龍同當地寺廟三官寺佛家圣地相結合,濃厚的宗教色彩,在三官寺廟還存有記載當時舞龍的經文。拜門時專門有人用楚腔、楚韻唱祝詞,祝詞內容多為“龍神菩薩下凡塵,保佑全家都太平”“多福多貴”等內容。旁村落的人也前來膜拜,人們在寺廟中,真誠禱告,換來自身和家人的安定。特別是在游本壇流程中,一些家戶祈求升官發財,家里孩子考狀元,或是希望多子多福,都要求“五龍奉圣”可以光臨他家。
三是遠方族人真誠青睞。中國是龍的故鄉,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因此中國人對于龍是情有獨鐘。由古人對龍的信仰與崇拜,產生了豐富多彩的龍文化。人們賦予唐家渡“五龍奉圣”圣靈氣息遠離喧囂和煩惱,遠離家鄉的本族人民回鄉敬仰,有了“五龍奉圣”的保護,人們在行事時也有十足的勇氣。遠方虔誠者奔赴求助,以求解決人生結節,劣途險難。
通過對唐家渡舞龍歷史鉤沉以及社會發展特點的勾勒可以看出任何事物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變遷規律,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農村場域原有的風情逐漸被城市化所吞噬,氤氳民間場域成長起來的民俗傳統文化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一般而言,當社會自然環境發生變遷的時候,文化主 體的需求也隨之發生變遷, 主體需求的變遷反映在原有的民俗體育文化上, 就需要該民俗體育文化也發生相應的變遷以適應主體新的需求。[6]如何在社會變遷的洪流中尋求新的發展成為了新時代下民俗研究的重要航向。
唐家渡舞龍是基于民間場域發展的富有民族特色以及凸顯文化信仰的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其加以保護的基礎之上進行有效的傳承是時代賦予的使命。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流變性”的特點,決定了要盡可能避免以靜止、凝固的方式去保護。在既不改變其自然生長過程,又不影響其未來發展方向的前提下,盡可能尋找生產性保護的方式。[7]
首先,對舞龍的保護應該是第一位的,保護的內容應該涵蓋三個方面,即舞龍風俗的制度規則,舞龍的器物以及舞龍所傳遞的精神。舞龍風俗制度主要包括舞龍的規則,例如,在唐家渡舞龍的儀式中,龍頭、龍尾、龍身該由家族中什么樣地位的人來舞,各個色彩的龍的出場的順序等都應該得到明確的規定的記載;其次,舞龍的器物也應該得到一定的保護,舞龍的器物主要包括,“龍衣”該由什么材料來制定,龍身該用怎樣的方式來制作,以及和舞龍相關的舞龍者的著裝都應該記載有序;如果說前面兩個部分是屬于舞龍的“有形”規定,那么第三個方面則是無形的舞龍精神信仰,精神信仰是指通過舞龍的儀式活動傳遞出了怎樣的精神和表達了民間大眾的信仰祈求,他們堅信在人與神之間可以通過一定的介質來進行交流,而不是完全的封閉,舞龍則是向“天神”傳遞他們祈愿的方式。而“天神”也是通過“龍”這種有形的存在來傳遞它的意志。這樣在人與神之間就構建起來有形的交流橋梁,這是屬于民間文化特有的一部分。在保護的基礎之上進行有選擇的繼承是其發展的正確路徑。每一種文化都是“瑕瑜”并存,并不是只有優秀的部分,而沒有糟粕。繼承則是對優秀部分的繼承,對糟粕部分舍棄,只有秉持著吸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才會讓唐家渡舞龍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芒。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隨著社會變遷,事物發展也變得日新月異起來,基于民間場域發展的傳統唐家渡舞龍也應及時進行創新變化,創新與發展并不是一味的一成不變,也不是完全的接受新鮮事物,而是建立在不丟失原有文化底蘊的情況下吸納和接受新社會變遷的規則和發展制度。傳統舞龍的傳承與創新需要開拓進取的精神,必須要突破以往言傳身教的傳承方式,從宏觀和微觀層面發展傳統舞龍。[8]創新與發展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1)政府以及相關管理部門應協調好各方面社會關系,建立舞龍發展委員會,采用科學的管理方法以及發展策略來應對當前的困境和挑戰,同時應建立舞龍集訓隊,對舞龍人員的選拔可以嘗試突破姓氏的局限,同時要劃撥一定的基金來支持當地的舞龍活動,經濟基礎是具有決定作用的,所以開通各種籌集資金渠道,設置資金籌集、管理部門,實現對籌集資金的透明化管理,做到每一筆資金都能清晰,防止資金糾紛的發生。(2)促進舞龍活動的宣傳工作,唐家渡舞龍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正式因為如此,其包含了鮮明的傳統文化基因,促進其在國內的知名度,甚至通過當代短視頻宣傳方式可以實現跨文化、跨領域傳播,屬于民族的,也是屬于世界的,讓唐家渡舞龍走出中國,走向世界。(3)建立學校與民間的雙向溝通渠道。學校是富有活力和旺盛生命力的傳承基地,和當地學校建立聯系,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環境,實現舞龍的學校傳承是一種有效手段。由于是在區域性學校里。學校的學生不僅生動活潑,對于其當地傳統文化有著強烈的渴求度,能夠參加舞龍是一種家族榮耀,定期組織相關舞龍培訓人員到學校進行授課講解,學校也可以組織學生到民間場域切身體驗舞龍文化的熏陶,這樣雙向渠道溝通必然有助于舞龍的發展。
通過對唐家渡舞龍儀式的考察,其歷史發展脈絡可分為:興起、繁榮、衰落、復興四個階段;在當代社會變遷的場域中表現出了舞龍流程由繁到簡、舞龍人員由固定到多變、舞龍內容由多樣到簡潔的特點,分析其歷史發展脈絡及特點可以發現唐家渡舞龍作為一種鄉村廟會的儀式而存在,展現了鄉土社會中民間信仰的概貌,最后為使唐家渡舞龍在新時代下煥發生機,提出了應適應新時代環境,加強對唐家渡舞龍的保護與繼承的同時抓好唐家渡舞龍的推廣普及工作,為唐家渡舞龍走向世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奠定些許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