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莉
(雅安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雅安 625000)
兒童肥胖的發生率不斷在提高,這與生活方式發生改變、物質生活與飲食水平的提升有著密切聯系,長期肥胖一方面會對兒童生長發育帶來嚴重威脅,另外一方面也很容易引發高血脂、糖尿病等一系列疾病,同時也會帶來一定心理健康方面的威脅,因此在早期及早采取適宜性的干預措施,對于兒童肥胖的控制來說影響意義非凡[1]。目前在認知心理學方面,也有很多理論支持輔助減重和減肥活動的開展,由于大多數肥胖群體對高熱量、高脂肪的飲食有著特殊偏好,采取干擾反應和抑制訓練可以改善這樣的問題,讓飲食享受和體重控制產生一定的平衡,從心理學角度出發輔助減重活動的開展[2]。通過適宜性的訓練之后,對于兒童的減重活動會起到關鍵性的輔助作用,真正意義上從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角度出發進行一定的控制。抑制控制訓練在成人肥胖等方面應用具備著一定的優勢,但是在兒童方面應用還需要進行調整,理論上來說可行性較強,還需要進行實踐和驗證[3]。
(1)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主要選取了30例滿足2010年所制定的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篩查指數臨界點的肥胖兒童作為研究群體,并利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隨機分為A(n=10)、B(n=10)、C(n=10)3組。所有兒童的BMI指數均在肥胖的區間內,年齡6~14歲,平均(11.2±2.1)歲。入組對象均能對相關基礎訓練與抑制控制訓練依從,并順利配合完成相關活動,無嚴重疾病影響不能完成相關訓練或者存在精神障礙不能配合的現象。收集所有兒童的相關基礎信息之后發現,受試者彼此之間并未產生明顯的差異之處(P>0.05),意味著3組兒童開展相關訓練進行效果評估具備著結果參考價值。
(2)方法。
開始訓練之前3組兒童均進行身高和體質量的檢測,并著重估算BMI指數,選擇晨起空腹時期測量,進一步開展訓練。A組兒童單純開展有氧運動和飲食控制,合理根據其年齡等特點,調整飲食結構和熱量攝入,并配合規律性的體育鍛煉。B組兒童在這基礎上開展食物刺激訓練,C組兒童則開展中性刺激訓練。開展具體訓練的過程中使用E-prime程序,首先告知兒童訓練過程中感到不適可退出,明確相關訓練規則。具體訓練時,使用Lawrence版停止信號任務(SST)改編成食物刺激和中性刺激任務,分為練習階段和正式訓練,前者包括24個試次,后者則包括了8個組塊,每個組塊128個試次,總時長20min[4]。B組兒童進行食物刺激的過程中,首先會呈現“+”注視點,時間在500ms。然后呈現食物圖片1000ms,其刺激隨機出現在注視點左右兩側,Go試次中需要對食物圖片所在方位進行判斷,出現于左側按“F”,右側按“J”。Stop試次中,停止信號是圖片所在方框變藍,出現這一信號不管是左側還是右側均不能按鍵,一般圖片刺激和停止信號間隔初始為250ms,其食物圖片和中性圖片呈現次數相同,所有中性圖片與Go信號連接,食物圖片中66.70%與Stop連接。而C組兒童開展中性訓練任務時,與之前相仿但不包含食物圖片,中性圖片隨即呈現,其中33.3%與Stop相連。具體圖片選擇的過程中,選擇高熱量食物如巧克力、膨化食品和油炸食品等,按照喜好程度進行視覺評分,根據評分作為結果選擇48張圖片,并選擇出48張日常用品圖片,其食物刺激和中性刺激圖片選擇與訓練圖片一致。
(3)觀察指標。
對3組兒童反應抑制數值的訓練前后改變情況進行對比,同時觀察減重量。其中反應抑制數值越高,表示整體的抑制能力越差[5]。而減重量越高,表示減重效果越好。
(4)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利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s)進行表示,采用t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較為顯著,具備統計學意義。
開展訓練干預前與訓練結束后5d,B組兒童食物刺激SSRT值明顯降低(P<0.05),其他方面未見明顯不同(P>0.05),而且其減重量也明顯更多(P<0.05)。3組兒童訓練前和訓練結束后5d的反應抑制數值與減重量情況對比詳見表1。
通過常規的運動訓練和飲食控制配合食物刺激抑制訓練之后,對于肥胖兒童減重會產生更加積極影響,相比之下中性刺激抑制訓練并未帶來較大的影響,這可能與特定的飲食與行為反應抑制機制有著密切聯系。抑制控制訓練主要是利用了心理學方面的理論,對兒童的飲食偏好進行一定的糾正,在這樣的情況下,整體的訓練效果可以得到優化和提高,尤其對于減重順利進行、依從性的提高會帶來積極的影響。通過一定的反應抑制,可以有效改善其現有的飲食習慣,然后根據自我調控資源理論,不斷強化、節省自我調控資源的消耗。而從中性刺激訓練角度而言,反復呈現的相關訓練要求兒童對停止信號做出一定的抑制反應,這對其學習能力和記憶能力存在著一定要求,如在主觀能動性調動不足的情況下,很容易導致最終效果有限。如上所述,在肥胖兒童進行體重控制的過程中,采取食物刺激抑制訓練之后的效果明顯相對較好一些,帶來的影響更加積極,有助于促使減重效果的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