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鋒 黃東教 房鵬飛
(北部灣大學 廣西欽州 535011)
中國的壯族和越南的儂岱族主要集中分布在中越邊境地區,被稱為“同根生的民族”。從稱謂看,壯、岱、儂族是不同的民族,但卻有著共同的起源。越南的岱族和儂族均由古代百越民族的一支發展而來。岱族是越南歷史比較悠久的一個民族,約自公元前4世紀從中國長江流域,經廣東、廣西遷入越南北部東北地區,于公元11世紀在與京族混合的基礎上形成岱族。儂族原居廣西境內,為壯族中的儂人支系,唐朝時已在中越邊境居住,隨著歷史的變遷逐漸南移至越南境內[1]。由于長期生活在相似的地理環境中,有著地緣、族源的同質化,所以在許多方面上都發生相互的影響,從生活方式到風俗習慣都有相似點,也有相同的文化特征。作為文化組成部分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而由于受自然環境和政治環境的影響,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出現了一些異同。
中越壯儂岱族群的傳統體育文化都誕生于以稻作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的農業社會,由此發源而來的稻作文化也都共同具有顯著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特征。中越兩國在發展過程中都形成了皇權主義的社會治理結構,深刻地影響了區域文化的產生與發展,而中越彼此相鄰,東方文化對其影響深遠[2]。中國和越南自古商旅相通,各種交往關系密切,創造了諸多的共同文化,而且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自古以來,通過各種途徑帶到越南,深入的影響了越南地區的本土文化,因此,中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存在諸多相似性。
壯、岱、儂三族的祖先都是我國古代嶺南一帶的越人。越人居住的環境多為廣闊茂密的山林,生產力水平比較落后,生活比較艱苦,祭祀神靈的目的皆為對他們表示崇敬,祈求他們保佑風調雨順、族群興盛、村寨安寧、人丁興旺、人畜平安、五谷豐登。越人這一祭祀的習俗后來被壯、岱、儂三族沿襲下來了。例如,越南河江、高憑、涼山和廣寧省的岱族、儂族與中國廣西境內的壯族在地理位置上有著連續性,居住環境相似,因此,民族之間仍然保留著相似的文化、語言。如廣西壯族與越南岱和儂族的“祈愿”儀式,這些原屬于同一民族的居民,由于居住環境的改變、國家政策的影響等因素,在兩國的名稱發生了改變,但其本質是一樣的,活動形式也具有較多的相似性。部分民族傳統體育的原型就是來源于宗教信仰、祖先崇拜、圖騰崇拜等儀式,例如,壯族紀念祖神米洛甲的“打陀螺”比賽。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喜聞樂見、具有豐富民族文化內涵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打銅鼓、打扁擔等風格獨特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這些項目從外形來看,極接近自然,或是生產生活方式的升華,多反映稻作過程中的農耕、祭祀、民俗等。因此,壯、岱、儂三族傳統體育具有相似的起源。
我國的壯族與越南的岱族和儂族都出自百越族群,由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來,或者說是古代百越族群部落的直系后裔。岱族約自公元前4世紀從中國長江流域分兩路南遷,經廣東、廣西遷入越南北部,儂族原居廣西境內,為壯族中的儂人支系,唐朝時已在中越邊境居住,爾后逐漸南移至越南境內。廣西的壯族與越南岱族和儂族同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基于以上歷史原因,三族關系非常密切,語言和風俗習慣基本相同或相近,三族所遺存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有較多的相似性,如打陀螺、拋繡球、蕩秋千等[3-4]。
中國壯族和越南儂岱族族群多聚集于偏遠的山區,自然環境惡劣,交通不便,信息不暢,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均以代際相傳為主,年輕的族人從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接受長輩的言傳身教是民族傳統體育傳承的重要途徑,他們從老一輩那里學習傳統習俗、生活技能和勞作經驗,從小耳濡目染,經長輩的言傳身教等示范作用,逐漸形成了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知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繼承。
中越壯儂岱族群民族傳統體育產生于稻耕農業型社會時期,來源于當時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壯、岱、儂族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豐富多樣,三族共有的項目中也存在異同,除了共有的民族傳統體育,還各具有本民族獨特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及文化,這說明了3個民族分開后由于長時間受本國主體民族文化的影響,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出現差異性,壯族受中國漢族文化的影響較深,而岱儂族則是受越南京族文化的影響。3個民族在本國各自的發展歷程和社會歷史背景中呈現出了不同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國以傳統的稻耕農業為主,而且中國的農業文明程度較高,領先于越南,由此而產生的民族體育文化也具先進性,以向外傳播為主,因此中國具有只來源于本土稻耕和中國文化精神信仰的單一起源性。而越南農業文明遠落后于中國,文化積淀不深,深受中國的儒釋道和印度、西方宗教的影響及本地民族京族的影響,具有多源性的特點。
由于政治、經濟和歷史等方面的原因,軍事戰爭、民族歧視、自然災害等因素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民族文化的差異,表現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上的內容差異。例如,中國的龍舟以紀念先人信仰為主,突出節慶娛樂功能,龍舟造型龍頭稍大,龍頸稍小,柔和協調,龍須龍抓威武,眼睛突出明亮并有畫龍點睛之說,而越南龍舟身體碩大、龍頸粗短,龍口龍牙類似獸型;中國的小型廟會只保留了祭祀表演娛樂內容,由娛神向娛人發展更顯著,而越南仍較多保留純娛神舞蹈活動。
封建社會主義社會時期,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發展歷程中創造了世界矚目的燦爛文化,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體育,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雖近代鴉片戰爭后經歷了諸多西方文化和意識形態的侵蝕,但仍能獨善其身,甚至將西方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高度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壯族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得以完整的繼存,是基于國家層面的傳承與發展保障??v觀越南發展歷史,始于東山文化,后又長期處于分裂及戰亂,到19世紀初期阮朝重新統一全國。越南民族傳統體育主要以社會層面為主,特別是處于邊遠地區的儂岱族群,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依然保留了較多原始狀態,但受現代文化和經濟社會的沖擊,發展舉步維艱,缺乏內生動力。
廣西的壯族與越南岱儂族屬于“同根生民族”,在地緣、族源等具有其他民族無法比擬的同質化,所以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許多方面上具有相似性,但在發展歷程中受自然條件、生產生活方式、社會制度等影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特征。在兩國的文化交流中,壯族和岱族、儂族是中越兩國的友誼橋梁,要充分發揮兩者同源的優勢,以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交流為媒介,加強交流合作,有利于鞏固中越邊境地區的和諧穩定和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