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維
遵義師范學院體育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6
在科學引領的新時代,科學技術為當今社會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幸福保障,也為新時代大學生的知識能力、實踐運用能力、社會成果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受到生物遺傳、心理環境、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個別大學生可能會存在一定的人格障礙,需要進行主客體的相互作用進行矯正。[1]大學生健康人格素養的培育,是學校人才培養在新的發展時期的重要內容。必須從學校制度建設、制度管理、教育環境營造、校園文化氛圍、教師人格素養、課程內容設置、學生適應等多個方面去營造,以優質的教育外力作用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社會交往進行影響,消除大學生的人格障礙。加強新時代大學生立德樹人教育,是新時代賦予體育教師的擔當和使命。要從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培養、精品課程設置與管理、美好生活環境營造與建設、先進典型人物實例學習等多個方面、多個維度去認識、理解、深入、凝練、發展,才能更好地促進新時代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服務能力的健康發展。而學校精品課程的建設和發展,又是新時代大學生成才的關鍵所在,它是培養學生立德樹人的根和魂。“完全人格,首在體育”,認為學校體育課程的改革與創新發展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2]而體育課程中的太極拳傳統文化教學,是完善大學生立德樹人教育的具體化發展。
人生天地間,無德不能立身、無德不能處事、無德不能誠信。學校教育,育人先育“德”,“德”端則根正,德品即人品,由此才能培養健全人格的學生。學校教育要抓住育人本質,明確立德樹人教育使命。只有真正理解了立德樹人的“德”,才能殫精竭慮地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3]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希望,是要擔負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必須加強對大學生自我價值實現和國家民族利益統一的培育。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交往能力,還要引導大學生關注國家大事、民族利益,凝練愛國主義情懷。要心系祖國,為國家而努力學習,將自己學習發展,自我價值實現同社會需要相統一。樹立大學生的大局意識、擔當意識、民族意識以及無私奉獻精神,才能培養大學生在理想行為、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紀律風范、擔當作為等方面日趨完善,以便在將來的時代潮流中,成為建設美好中國的棟梁之材。在疫情時期,戰斗在第一線的廣大醫務者、公安民警、志愿者等等,不怕犧牲,沖鋒在前,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也是新時代大學生最好的學習榜樣。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鑄魂”培養新時代大學生又紅又專的本領,就是要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精神,把個人利益同國家的快速發展結合起來,才能站在時代的列車上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添磚加瓦,為國家指點江山謀劃發展。加強對大學生人格素養的培養,有利于培育和凝練大學生健康的思想、良好的行為習慣及陽光燦爛的健康心理。大學生人格素養的凝練,需要長期的學習、生活及環境影響,才能形成有利于自身素質的文化素養、性格塑造、智育開發、品質凝練、自我價值實現等方面的健康發展。才能促進大學生的品德行為、身心健康、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社會交往、審美觀念、生活態度等方面的完美結合,并貫穿于立德樹人之始終。
體育教育是學校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環節,也是構建大學生健康人格的有效途徑。學生通過體育運動及競賽呈現出來的運動表現、肢體語言行為、團結協作精神及拼搏精神,表達出學生的體育運動素養、人生價值及人格魅力。人沒有高尚的品德情操,就無法很好的立身處世,創造有用的社會價值,也不能更好的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太極拳運動是中華武術與傳統文化思想的融合,承載了動靜、陰陽、對立統一的辯證法則,以其深邃的辯證哲理蘊含其中。大學生通過對太極拳傳統文化的學習、掌握與修煉,能夠感染重塑大學生的內心世界,凝練大學生求真、務實、沉穩、完美的生活態度,對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品格素質、技術能力、興趣愛好等方面培養也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中國傳統武術,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凝練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健身價值,具有內外兼修的運動功能。武術的魅力在于對練習者“求真”精神的培養、“向善”品德的養成、“尚美”境界的提升。[4]而太極拳運動,體現在內修“精氣神”,外健“筋骨肉”的運動價值。加強太極拳傳統文化的內涵研究,充分認識了解它的本質屬性,便于更好的學以致用,讓它的教育育人功能有效發揮到極致。
太極拳運動,有規律可循,認為“天下之武術,莫不存有此十三勢。”太極拳運動以十三勢“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為發展根本,經不同拳家的理解、演化與創新,演化成以陳式、楊氏、吳式、孫氏、武式等為代表的太極拳流派。[5]但其價值功能基本一致,它們融健身、人體智能、身體修復、戰術攻防等為一體,寓身體內外兼修的統一、動靜融合的統一、陰陽互補與互換的統一。太極拳的內外兼修,在動與靜、快與慢、進與退的轉化過程中,將太極拳運動價值屬性,融合在動、靜、定、慢、勻、柔、圓、松、正的形體動態修煉中,達到“過猶不及”“中立而不倚”,以正心之本化解戒躁,力求“意動形隨”“中正安舒”。內在的謙和守意,力求心靈的寧靜自然,滿足神韻的安然自得,達到運動形態的舒展大方。運動走向的輕靈圓活,以飽滿優雅的姿態,積拳隨意行,以柔以剛,將剛正不阿的浩然正氣,貫穿在太極拳運動者的凝練中,給予了太極拳運動修身正氣、崇尚文明的現代價值追求。修煉太極拳,對大學生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發展運動競技、滿足運動健康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太極拳運動的修身養性,包括內在的修煉身心和外在的能量釋放。內在的修煉,在于對太極拳拳理的解讀,在于拳路的觀摩、凝練、演繹,在于拳形的深入神韻、神勁、神態的修養融合,從而達到自身拳理的養心、養身、養神。通過太極拳運動形態的內心凝練,以飽滿的情緒進行外在的自然釋放,傳達內心世界的松靜自然,承載欲以形修身、以神聚體,身形百態在太極拳運動中融會貫通、自然一體,猶如涓涓細流在山澗深情流淌,表述內心的寧靜、安然、自得、美好。把修煉太極拳的這種自然法則融入現實生活中,能夠站在更高的視野去解讀、聆聽世界,以滿腔的熱血去追求理想,規劃生活,做到臨危不懼、遇事不驚、敢于擔當、精力充沛地完成各項任務。太極拳的這種修煉素養,對新時代大學生的人格塑造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在樹立信心、精神品質、健身習慣、興趣愛好、性格特征、智育開發、道德情操、自我價值追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太極拳外練“筋骨肉”,內練“精氣神”,形成以內外兼修,動靜結合的運動法則。太極拳運動以柔、勻、細、長的呼吸方式,有規律、有節奏地吐納,與太極拳運動意境、運勁節律相融合,引導大腦神經系統有節律的活動,傳到身體的四肢百骸,達到舒筋健體,調整氣血。太極拳以“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達到正氣內存、邪不能侵,使身體機能得到平衡穩定提高,抵御外在病毒的入侵,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太極拳強調身心放松,營造松靜自然的運動境界,緩解肌肉原有的緊迫感,使身體血液循環通順自然。太極拳運動意境遍及身體各部位,達到柔圓舒展身體的目的,使人的身體生機充滿旺盛的生命力。經常堅持太極拳運動,使神經、肌肉、骨骼得到很好的洗禮凝練,能夠構建身體體格的強大,實現步履穩健、行動輕快、呼吸安舒自然。
新時代大學生的健康人格,就是在自我表現、社會交往、社會實踐等方面,表現出飽滿的情緒、清晰的自我感知、健康快樂的行為活動、積極應變的社會實踐能力,它們對新時代大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6]而武術教學對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集體主義精神、拼搏精神、自強不息精神及公平正義感,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體驗價值。[7]太極拳運動承載了陰陽學說理論,虛實分明的辯證觀點,其動作線路、拳架、定式的價值特征,在于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對美好事物的運動展現,美在其心、其形、其神、其韻、其功法,欲達到美育育人的目的。由此,在大力弘揚民族傳統武術文化傳承建設中,太極拳以良好的競技特征,承載太極拳的教育育人功能,體現在對美好事物的完美追求。太極拳運動境界要求盡善盡美,動作特征要求剛柔相濟,運動本質要求內心與外界的和諧統一。具有修身、修心、養性的運動效果,有利于培育大學生沉著、穩定的性格,還能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擔當意識、團結協作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
太極拳運動,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最具健身價值的養身品牌項目,是“結合了古代導引術、吐納術”,“吸收了古典唯物哲學陰陽學說和中醫基本理論的經絡學說”,[8][9]而形成的中華民族獨具特色內外兼修的拳術。改革開放以來,太極拳運動在世界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廣為傳播,它的健身功能、教育功能、長壽功能等內涵價值,為運動者的身心健康帶來了運動紅利,已經得到太極拳運動者的推崇。它作為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不但要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還要從內心深處引起共鳴。通過太極拳文化學習,把握它的本質屬性及運動規律,挖掘太極拳的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功能,凝練大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責任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太極拳作為內功拳術,既要強調內修,也要強調外練。通過“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跨合”六合統一,[10]凝練大學生的太極拳競技意識,掌握太極拳運動之法,才能實現整勁、圓勁的應用與效果。太極拳在運動時,起于意,發于勁,樹根于腳,發于腿,形于手。由腳、而腿、而腰的運勁法則,形成勁隨意達,前后貫通,上下相隨的整體效果。在大學生習練太極拳動靜之間,實現以意養氣、以氣凝神,以神潤體,滿足大學生修身養性、強身健體、凝練精氣神發展的需要,對大學生血液循環、消化、神經、呼吸等各系統功能發展具有重要的幫助。同時,太極拳運動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的運動特征,對大學生的運動美、健康美、形體美的塑造具有促進作用,而形成的套路演練、拳架、運動弧線及定式特點鮮明,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美育價值。
由于受到疫情環境的影響,學生不能到校上課,網課成為大學體育課程教學的新運作模式。為了達到體育教學效果,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健美操、瑜伽等課程內容成為網課的主旋律。這些民族傳統養生項目的教學開展,有利于改變大學生的肺呼吸系統功能,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從而增強大學生的免疫系統功能。太極拳運動,是傳統養生文化的優秀代表,對疫情期的大學生,不但能滿足運動健身的需求,還能調節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不適與恐懼,有效釋放壓抑情緒、煩躁心態,對培養大學生沉著、穩健性格及社會適應具有重要的作用。學生通過網絡課程學習,在沒有課堂環境的影響與教師監督的情況下,要完成太極拳課程教學內容,必須有良好的獨立自律能力,才能按照上課要求去學習相關理論、習練相關的動作技術。在練習時間、練習強度及動作質量等方面,要嚴厲自己,才能日積月累的熟練掌握其動作技術,提高動作質量,完成教學目標。
長期堅持太極拳運動,能夠有效提高人體的機體適應能力,增強免疫力。太極拳是運用導引吐納術,以傳統武術、醫學、傳統文化凝練而成。而太極拳的“陰陽分”與中醫理論的“陰陽者,天地之道也”相吻合。可見,太極拳與中醫學是相通的,對身體的氣血、臟腑經絡、精神意志修煉與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常言道:“三分治病、七分養”,強調“養”的重要性,而“養”就是一種修煉。太極拳運動具有修身、強身、健身的功能,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是身體預防、治病、康復最有效的保健功法。[11]加強大學生太極拳健身運動,力求“養”與“練”的融合統一,“勁”與“神”的統一,才能增強大學生的免疫系統水平,提高抵御傳染疾病的能力。
創新是時代的主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大學生不但要學好專業技術知識、修身立德素養和社會適應本領,還要具有創新發展精神。在練習太極拳時,做到“尊師重道、敬業樂群”,實現修其身、養其性,才能領悟太極拳運動的規律與真諦,感悟太極拳運動帶來的人格魅力,更好地傳承弘揚太極拳傳統文化。太極拳就是在以“敬、靜、定、慢、勻、柔、圓、松、整”為運動根本,[12]在不斷的創新發展中,演變形成陳式、楊氏、孫氏、吳式、武式等多流派、多套路的太極拳傳統套路及現代競技套路,并通過太極拳段位制的發展,開發形成與社會相適應的太極拳段位制競技推廣套路。可以這樣說,創新推動了太極拳傳統文化多元化發展。所以,大學生加強太極拳運動的學習與應用,有利于培育、激發、開啟大學生的創新發展思維,提高大學生的創新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