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蓮 遼寧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高職體育教學應注重“以人為本”理念的滲透。本文通過對高職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提出了“以人為本”的高職體育教學創新路徑。
當前,多數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內容設置均偏向于運動項目的規則技法講解與動作訓練,缺乏對于學生實際參與體育活動體驗感受的關注。教師長期缺乏對于學生主觀感受認知,將不利于設計更加貼合學生興趣感受的課程內容,安排更加符合學生需求的運動項目,從而影響體育教學效果的提升。例如,在部分高職院校的足球教學內容安排中,教師對于足球理論知識、足球傳球運球方法、足球比賽規則的講解過于偏重,而忽視了對于足球運動的精神內涵的展現、足球運動中團隊意識的培養等重要體育教學內容的設置。這不利于學生充分領會一項體育項目的精神內核,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邏輯思維能力與應變能力等綜合體育素養也未得到有效培養。體育運動具有綜合具體的教育意義。體育運動過程不僅有助于學生體育技術的培養,更有利于學生的思維拓展、合作意識、協作能力等能力的培育。高職體育教學工作者在體育教學設計時將運動技能講解與學生在運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與個性成長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讓學生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不僅能收獲體育項目技能的提升,也能獲得個人綜合能力的發展[1]。
教學目標不明晰是在當前的高職體育課程設計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明確的目標導向是體育教學工作高效開展的前提,教師應立于學生個體差異與體能基本水準設立教學目標,并將教學目標滲透在課堂教學的各環節,從而將以人為本理念貫徹于課程設計的各個環節中,以此為助推器助力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水平提升。此外,體育教學評價標準與學生體能訓練方向息息相關,完善科學的體育評價機制可以促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強自主鍛煉,有利于學生體育素質的培養。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體育教學工作者應不斷完善體育教學評價機制,從而促進高職體育教學發展。
高職院校體育課堂教學乏味,體育教學模式單一嚴重阻遏了學生對于體育課堂參與的積極性。隨著時代發展與科技進步,原有的體育教學方法已不能滿足時代對于學生體能素質的要求,高職體育學科教學工作者應與時俱進革新教學理念,改善傳統體育課堂內容死板固化,體育鍛煉形式單一缺乏互動性,偏重運動技巧講解忽視學生主觀體驗等問題,將多媒體信息技術等多元知識傳播方式融入體育課堂教學中,及時更新課堂教學內容,創新體育活動開展形式,激發學生對于體育課堂的參與熱情,避免學生因為對于體育課的積極性不高產生逃課、偷懶等現象,在創新高職的體育課堂設計中潛移默化的轉變學生健康觀念,提升學生身體素質。
高職院校體育教師是學生體育運動興趣的激發者與體育運動能力的培養者,本身就是行走的教學范本,教師要增強對于人本理念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專業能力,推進人本理念在體育課堂中的落實?!耙匀藶楸尽钡慕虒W模式是新時期教育理念革新,教學模式完善推進過程的有效成果,最先在美國產生并逐漸推廣到各學科的教學實踐中。該教學模式強調學科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立于學生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注重學生對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培養,圍繞學生學習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內容設置,強調學生在學科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增強學生的主自主運動熱情,培養學生良好運動習慣。它提倡教師應杜絕在課堂中一味進行單向運動技法教授而忽略學生的訓練情感體驗。在“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指引下教師應增強對提升學生體育課堂參與度與運動項目參與能力的重視程度,設計更加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與體能水平的教學方案。在學生進行體育訓練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引導者、激勵者、組織者而非主導者的作用。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以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提升體育教學整體教學水平。
良好師生關系的創建有利于教師更好的對學生進行授業解惑。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工作者應強化與學生的交流溝通,創建和諧師生關系,進而在學生對于教師的情感基礎上營造和諧課堂氛圍。通過師生間和諧友愛關系的橋梁,教師可以更加融洽地與學生們展開關于運動對健康的重要意義等話題,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健康意識,激發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熱愛,在與學生的日常交往中架起體育知識與體育實踐教學之間的橋梁[2]。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教師可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與移動終端,實現師生之間的實時信息共聯。教師可利用微信等社交軟件建立體育課程交流群組,以其為優秀課程資料分享與課程實時動態分享的媒介,不斷豐富教學途徑,提升教學效果。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與學生進行單獨訪談,對學生體育運動過程中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并根據學生體能水平與運動項目喜好為學生推薦訓練方案,實現學生體育教學個性化發展。
體育教學具有廣泛性、自由性、高思想性等特征,教師應針對各體育項目不同的運動特征,挖掘其不同的訓練側重點與體育精神內涵,從而更有針對性的對學生展開教學。例如,田徑運動雖然枯燥,但其訓練的側重點在與引導學生堅持訓練,通過堅持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耐力,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品質。健美操運動的訓練側重點在與培養學生的肢體協調性與靈活性,通過多元性的訓練方案設計可以讓學生在訓練中獲得身體素質的增強與道德情操的陶冶,學生的團隊意識與靈活思維在健美操訓練過程中都得到了有效提高。籃球、足球等球類運動多為團體運動,其訓練側重點在于團隊協作意識與合作能力的培養,在進行球類運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分組進行球技比拼等方式不斷豐富體育課堂教學內涵,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視頻微課等網絡教學資源,多媒體技術等嶄新知識傳播方式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性逐漸增強。高職體育教學工作者在體育課堂教學設計中可以引入體育項目發展歷程的視頻,體育名人的成長歷程等相關體育精神主題視頻,讓學生在對體育項目的深入了解中強化體育精神的培養,在對體育界名人的成長軌跡的感悟中增強自身思想品德建設。此外,精彩的體育競賽視頻可以有效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對學生體育興趣的激發、體育習慣的養成具有良好的推進作用,是增強體育教學課堂效果的有力資源[3]。
五育并舉一直是素質教育的重點內容之一,但在當前的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無法充分認識人本理念貫徹對學生體育技能發展與體育綜合素養培育的重要意義,導致人本理念在當前高職體育課堂中的滲透率較低,無法實現體育課堂對學生體育精神與體育技能的培養的重要教學目標。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體育精神的培養與情感教育的滲透,利用多元化的體育項目訓練方案設計引導學生在體育鍛煉過程中增強身體素質,強化品德修養,并將體育項目精神文化納入考核范圍內,以提升對學生的綜合體育素養考察的全面性與客觀性[4]。
同時,在互聯網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教師可以借助數字化平臺,完善教學評價機制。數字化平臺的建立對豐富教學評價方式具有十分實用的價值,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對學生的在線學習情況有充分了解,通過對學生網上課程的瀏覽訪問頻次總結可以更好的了解學生對于不同體育項目的興趣偏好,從而有助于教師教學內容設置的優化創新。此外,利用數字化平臺可以實現評教方式的多元化,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教學體會對教師的教學提出合理化建議,教師可根據學生意見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在學生對于教學方法的建議中不斷創新優化教學方法,進而不斷提升體育課堂教學效果。增強對于學生教學評價的全面性、客觀性,改變以往終結性評語的單一教學評價方式。通過以上方式可以充分彰顯教學水平考核對學生綜合體育素養提升的導向作用,促進“以人為本”理念在高職體育課程中的全面推進,進而促進高職體育教學水平提升[5]。
隨著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嶄新的教育理念不斷涌現。“以人為本”理念作為現代教育的探索成果,對于當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高職教學工作者應強化“以人為本”理念重要性的全面認識,并將其落實到教學設計的各環節中,通過創建良好師生關系,營造和諧課堂氛圍、創建良好師生關系,營造和諧課堂氛圍等多元化策略推進高職體育教學的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