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翀
(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體育教研部 吉林長春 130028)
近年來,體育俱樂部這一創新型的教學模式在各大高校得到廣泛推行,它是一種以學生為主,使學生課外和課內活動多樣化,培養學生體育興趣的體育教學模式。然而雖然這一體育教學改革模式得到推廣和深化,但是大部分學校,并沒有充分將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優勢發揮出來,只是披著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外衣,在教學模式上仍舊沿用傳統的方式,這使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形同虛設,這充分說明了我國體育俱樂部教學改革模式在普通高校發展并不順利。
近年來,體育俱樂部模式是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衍生出的新型教學模式,主要是為了調動學生主動投入到體育鍛煉中,不但能夠使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魄,還能夠使學生之間增進交流,是通過互相協作進行持續性體育運動的社團模式。
當前,國內體育俱樂部在普通高校開辦,主要有課內、課外、課內課外相結合3種體育俱樂部方式。從宏觀角度來看體育課程,教師不但要尊重學生個性的發展,還要重視學生情感的升華和體質的增強,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學習主觀能動性的培養。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因此,該種教學模式將技能型體育和死板學習書本知識的模式摒棄,給學生和教師留有更多的自由空間,教師應本著培養學生主動鍛煉身體習慣的目的,讓體育終身制理念在每個學生頭腦中成型。
學生是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主體,這一教學模式使學生有選取教學內容、選擇相關體育教師及上課時間的自由,一改往日教師占主導地位的模式,真正使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這樣就會在學生腦海中形成體育理念,使學生養成體育運動的好習慣,提升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教學內容主要以培養體育興趣為主,以學生的個性特點為根據,來重視學生體育特長的發揮。在體育教學中,使學生真正體會到體育所帶來的快樂,以運動為樂,在學生快樂運動時,培養他們的體育終身制的理念,為自身擁有健康的體魄奠定基礎。體育俱樂部的教學模式能夠將體育場館充分利用起來,在很大程度上使用學校擴招而衍生出學生人數增多與有限場地設施之間的矛盾得以緩解。
綜上所述,體育俱樂部模式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教育理念,值得各大高校進行推行,這一教學模式非常符合教育部所提出的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目標,因此,體育俱樂部在各大高校的推行,為普通高校的改革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當前體育社團在普通高校中沒有足夠的經費作依托,因此限制了體育俱樂部的發展。體育俱樂部在高校開展,主要依托于學生在加入俱樂部時所繳納的會費,而這些有限的費用,使得體育俱樂部的場地有較大的限制,而且在硬件設施、器材方面也有較大的影響,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深化改革。這也就導致體育俱樂部項目較為有限,制約了學生投入到體育俱樂部中的積極性。
當前,我國大多數高校雖然將體育俱樂部教學延伸到體育教學當中,但是詳細的教學過程仍舊是以選修課模式為主,雖然是掛著體育俱樂部的名頭,但是實際上沒有改變體育選修課的現狀。然而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不單是將體育項目進行細化,而是一種逐漸將學生體育興趣培養起來的教學模式。比如,應當在體育俱樂部中按著學生體育層次的不同,將學生劃分為初、中、高3個班級,通過系統的分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具有針對性,同時達到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目的。
課內教學、課外社團活動及體育競賽相結合是體育俱樂部模式的主旨,即課外的社團和競賽活動是承接了課內教學內容,同時加以發展和延續的過程。這樣既能夠將課內教學內容掌握,還能夠使學生課外生活變得豐富。然而,目前,我國體育教學俱樂部,卻沒有形成課內和課外相聯合的教學機制,兩者不具備同步性,就使得課內教學和課外活動脫節。例如某大學,體育俱樂部舉辦籃球比賽時,課內教學并沒有將籃球所有的技能都教授完畢,這時舉辦的籃球比賽,也只有高中就已經有籃球基礎的學生參加,所以這樣也就不能將所有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大多數不參加的學生,也就會感覺籃球比賽與自己毫無關聯。
隨著普通高校體育模式的改革深化,作為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參與到體育活動中的體育俱樂部模式,已經成為各大高校深化體育改革的主旋律。隨著大學生體育消費意識的不斷提升,使更多的學生加入到投資健康身體中去。體育俱樂部在高校的建成,提供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客觀條件,使學生不但能夠豐富體育文化活動,更是在體育俱樂部中鍛煉了身體,將創造能力進一步提升,所以體育俱樂部教學改革模式,是廣大學生的客觀需要。
之所以說體育俱樂部模式受到限制,這與沒有健全的相關組織管理機構有較大關系。健全體育俱樂部的管理機構,能夠指導體育俱樂部中每個單項的活動,并給予資金上的支持。同時,專門的組織機構可以為體育俱樂部的運營籌資、購買設備,以及協調俱樂部與學校有關各部門關系。這樣就有足夠的經費來開展體育俱樂部的活動,使場地、硬件設施等不受限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加入到體育俱樂部中的數量。例如,在學校開展足球比賽時,就由組織管理機構的相關人員去尋找場地,在場地租賃這一系列環節中,體育俱樂部中的成員只需將比賽時間通知組織管理機構即可,這樣就省去了很多麻煩,同時也無需擔心費用不足問題。
普通高校學分制的推行,使體育課真正走出了選修課的牢籠,學生在選擇課程上有很大的空間,這就使體育俱樂部的開辦具有持續性,真正將體育俱樂部的功能發揮出來,然而為了能夠使學生真正在自由的空間中,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則面臨巨大的挑戰。這就迫使教師轉變理念,使自身的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有一個質的提升,使教師隊伍結構更加完善。這就要求,培訓在崗教授體育課的教師時,以培訓和進修的方式為主,將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提高。采取引進來戰略,使相關教師的知識、年齡、職稱及專業構成趨于合理化,為新時期體育教育改革奠定基礎。教師隊伍的合理化和多元化,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游刃有余,為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是每個學校都應予以注重的項目,因此領導部門要加大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將高校體育場地的環境加強。在服務學生時,將服務對象面向社會,從而在服務社會大眾的同時能夠得到資金的補充。將多年來體育課安排在第三節課和第四節課來上的習慣改掉,將部分體育課安排在第一節課和第二節課來上,以此來緩解體育器材缺乏的問題。針對新授課程,應當將其分散在兩個學期的中部,這樣就可以使場地設施的使用合理化,同時器材應當合理安置,保持節約性和實用性。
為了能夠使高校成為體育消費市場,使學校體育俱樂部場館使用率提升,實行少數體育活動收費制,這樣既能滿足課程的需要,也能夠符合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改革的需求。真正構建學習型社會,最重要的是將社會各種教育資源加以整合,構建綜合全面的教育管理體系。這就要求,學校為社區提供咨詢服務和技術輔導,為社區體育人口的構建提供幫助。反過來,社區供給學校體育教育環境和課程資源,使兩者相互融合、相互補充,使學校和社區形成良好的體育氣氛,為體育終身制意識的樹立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體育俱樂部教學改革模式在普通高校開展,使高校精神文明建設提升的同時,也使大學生的體質得到大幅度提高,還一改往日枯燥乏味的課余生活,使課外活動變得多樣化。在此基礎上,還能夠推動大學體育教學和健身規劃的全面執行,培養學生樹立體育終身制意識,為國民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然而我國高校人數不斷擴招,導致現有的場館及體育基礎設施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這是制約體育俱樂部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高校和國家有關部門應當統籌協調,在引導學生強身健體的同時,加大高校體育場館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