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 魏強 王東
(1.華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 河北唐山 063000;2.唐山師范學院 河北唐山 063000;3.河北省體育局冬季運動
管理中心 河北石家莊 050000)
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體育扶貧工作逐漸被重視,我國體育扶貧大致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一是以興建基礎設施、結對幫扶、志愿者宣傳等為主的傳統體育扶貧模式;二是發掘體育與旅游、賽事、產業、文化等多元化功能,融入體育扶貧元素開展的新時代體育扶貧模式。該文對“傳統”“現代”兩種模式在體育扶貧工作中的優劣勢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傳統體育扶貧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階段貧困人口的需求,傳統體育扶貧模式正在被新時代體育扶貧模式所取代。
我國貧困人口眾多,貧困一直是困擾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為此,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扶貧政策。而我國扶貧工作的初期,并未將體育扶貧納入政策范圍。直到1995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頒布。到2006年,開展的兩項體育扶貧工作,都能夠說明我國體育扶貧工作起步較晚,體育扶貧工作還處在初級階段。直到2013年“精準扶貧”概念的提出,使我國扶貧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體育扶貧在精準扶貧的大背景下,被賦予了更多的期待,體育扶貧工作開始向旅游、產業、文化方向融合發展。
要想實現小康生活就必須保證全民健康,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提升億萬農民的健康水平尤為重要。第一,農民是鄉村振興的接受主體與創造主體,只有實現農民主體的全面發展,才能促進鄉村的全面發展,而農民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與基礎條件就是健康,也是鄉村振興的優先發展內容。第二,決勝脫貧攻堅的重要保障就是提升農民健康水平,實踐證明,農村地區貧困的主要原因多為因病致貧,也就是說只有農村貧困人口的健康問題得以解決,才能實現鄉村振興,農民也能得到全面脫貧。
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發展生產力的主要任務就是鄉村振興,鄉村產業振興對鄉村經濟發展有重要促進作用。2019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后,進一步明確了鄉村產業發展的要求,應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在新時代背景下,培養鄉村特色體育產業,實現農業產業鏈的整合與延伸。體育扶貧以體育為核心要素,能促進鄉村地域特色逐漸向資產和資本的轉變,實現鄉村文旅產業的經營性開發,全面推動鄉村產業的結構優化升級與融合發展。
作為文化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體育文化能夠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發展。在體育文化層次結構中,位于核心層的體育精神文化是基于體育制度文化和體育物質文化上形成的體育精神、體育道德倫理及價值觀,能夠引導和滋養人的精神健康發展,具有凝心聚氣的社會功能與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首先,人們在參與體育時會形成社會規則意識、頑強拼搏精神及團結協作意識。其次,體育健兒展示出的中華體育精神,能夠凝聚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增強民族的自豪感與自信心。
1994年與2002年,國家體育總局分別承擔起繁峙縣、代縣的定點扶貧工作,20余年間,已為山西省繁峙縣和代縣的體育扶貧工作投入資金共計3619萬元。投入資金集中用于興建體育場館、學校、體育基礎設施方面。“體育+設施”扶貧手段,簡單易行,風險低。但由于缺乏后期設施維護和相應體育健身器材使用指導,對貧困群眾來說,使用效果不顯著。
結對幫扶,是指體育部門與貧困地區或貧困縣進行“一對一”指定幫扶的扶貧措施。需要相關人員到貧困農戶家中走訪,了解貧困原因,宣傳扶貧政策。逐漸引導貧困群眾提高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指導貧困農戶種植經濟作物,發展養殖業等。據了解,也會吸納志愿者對貧困群眾進行健身指導等活動。這種幫扶模式可以暫時解決農戶經濟收入的問題,也能對農戶參與鍛煉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但扶貧持續后勁不足,致使返貧情況發生。
隨著城市污染的日益嚴重,鄉村休閑旅游開始興起。各地方大力招商,進行戶外體育設施建設,開發戶外運動。利用農家院子,進行一些體育娛樂、餐飲住宿等活動,增加了貧困農戶的經濟收入。但是暴露出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低層次的體育活動開發,水上公園、健身公園設施難以保障,農家住宿餐飲環境差,體育活動開展無法監管等。
我國正在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體育運動也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地區政府利用當地優勢資源,開始舉辦賽事,以扶貧為目的籌劃系列體育旅游賽事。比如,張家口市舉辦2019“越山向海”人車接力賽,共有360支參賽隊伍,吸引共計1800名參賽隊員。比賽路線設計穿越20多個貧困村,并在接力點展示、銷售當地特色農副產品。同時優先接收當地貧困戶作為志愿者參與工作。
2016年,國務院頒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其中特別提出“發展體育事業,推廣全民健身,增強人民體質”。可見,體育在國民健康中的基礎作用,也是實施體育扶貧的主要途徑。在提高體育健身意識、提升體育參與程度、加強體育技能方面,對體育扶貧工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傳統體育,曾經只是作為一種運動模式被人們認知。但現代體育,已成為一種獨有的文化形式而存在。體育發展離不開體育文化的傳播,體育具有公平競爭、頑強拼搏、團結協作等積極的文化特質。貧困人口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實質就是對體育文化的接受和融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培養貧困人口形成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文化理念,從而實現“體育+文化”的扶貧目標。這符合現代貧困人口對體育的需求,已經從基本的鍛煉身體,向更高的層次邁進。
該模式主要針對開展體育賽事自然資源與市場條件貧困的地區,對該地舉辦的體育賽事進行適當引入,將體育賽事的綜合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提升貧困區域農民的經濟收入,引導消費,從而實現貧困人民與該地區持續性脫貧的產業扶貧模式。例如,我國青海省通過舉行環湖自行車賽,每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年收入過千萬元,吸納當地200多名貧困家庭人口實現就業。
這種模式是通過為貧困人民和貧困區域予以體育教育供給,拓寬貧困運動員受教育路徑,提升貧困區域體育教育質量,增強貧困人民的社會適應能力。首先,選拔具有良好體育健身指導能力或教育能力的教育、健身指導員,到各個貧困區域開展支教活動,豐富貧困地區體育教學內容,傳遞體育技能與保健知識,指導人們科學健身。其次,重視對各高校體育人才的培育和引進力度,保障貧困地區體育人才的供給充足,為體育人才反哺貧困地區體育扶貧提供保障。
在我國進入到扶貧攻堅的關鍵時刻,體育扶貧的積極作用不容忽視。該文通過介紹體育扶貧的傳統模式與新時代體育扶貧的發展趨勢,建議體育扶貧工作應以體育的多元化功能為基礎,創新體育扶貧新模式,來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力求達到助力扶貧攻堅戰的目的,幫助貧困人口盡快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