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帥 遼寧建筑職業學院
對于當今時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提高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親和力是必須面對的課題,此舉也極具社會實踐價值。教育工作者的親和力,一般指的就是不驕不躁,以平和、自信的狀態面對所有學生。對于大學生而言,親和力指的是愿意接觸與親近的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親和力可以對大學生進行感召,表現出燦爛的思想光輝。與此同時,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親和力表現為各種特征,教師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全面了解并掌握這種親和力的特指,則有助于優化教學方法,提升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培養學生崇高的思想政治修養。
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發揮育人的作用,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充分融入育人理念。眾所周知,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立足點是以人為本,是一種典型的對象性活動。教育工作者應尊重個體,并進行情感渲染,展現出教育中的人文性、平等性特征,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內容的情感共鳴,增強學生對本民族政治立場的認同度。弘揚和培養人文精神,積極融入人文理念,體現人文情懷均能夠進一步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親和力,減少其距 離感。
在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親和力頗受個人因素的影響。人的心理情緒并不容易直接顯露出來,多是內化于心,這就使得有的人的情感較易感知,有的人的情感則難以感知。對于個人來說,在較長時間內,其認知水平與思維方式也都是處于波動狀態。所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和學生個人發展需求的有效結合,則需要增加親和力,增強親密度。若非如此,學生很可能會對思想政治課程產生排斥心理,聽課興趣不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非僅依靠思政課程教學,而是要體現出滲透性原則,從多方面開展思想政治滲透教育工作,這樣能夠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地影響,發揮教育隱蔽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可以有效滲透在教學過程中,借助不同載體傳遞相關信息。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作為主要載體,應以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傳播,表現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這樣的過程,就是滲透性的表現。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教育工作者的言行舉止、教育思想等都會對教育對象產生情緒感染與親近感,讓學生在被逐漸熏陶和影響的過程中產生 認同感。
在新時代視角下,做好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堅持與時俱進理念,不斷進行創新與改革。當前階段,新媒體技術高速發展,社會經濟水平提升,人民群眾思想趨于多元化,主體意識也隨之增強。面對這樣的情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順應新形勢的特征,結合全球化背景,最大程度發揮其功能與作用,不斷提升親和力,弘揚主旋律。
在21世紀,思想政治教育屬于一種尤為重要的教育活動,應積極應對社會發展態勢,因勢而新,及時掌握新的教育形式。在傳統背景下,教師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發揮的優勢非常明顯,可以掌握較多的教育資源。在當今時代,信息傳播極為多樣化,學生可以從多種渠道獲取不同的資源,教師的權威性不復以往。學生受新價值觀影響,更趨向于個體化發展。教師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應注意做好引導工作,優化價值導向職能,通過有效的調查來了解和掌握當代大學生對政治的認知情況和思想變化狀態,秉承因材施教,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政治觀念。若是強硬的灌輸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則難以有效傳播其中的思想,使學生難以做出正確的選擇。教師應結合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規律與時代發展趨勢,借助新媒體教學,努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親和力。
大學生作為接受教育的主體,可以有選擇的接受文化價值觀念,這樣的特性是大學生們可以實現個體價值,成為社會中的一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提升親和力,使大學生在心理上產生親近感,引發他們的情感共鳴,顯示出與傳統灌輸模式有別的新形式,提高了大學生的自我意識。一方面,作為教育工作者本身,不斷投入教育熱情,不僅讓大學生感受到親近感,也能讓教育工作者實現自我價值。另一方面,教師提高自身的親和力,可以滿足大學生的情感需求,從而提升大學生的參與感。在教育過程中,學生切實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親和力以及人文性,激發了主體意識。
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旨在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養,樹立學生崇高的政治理想,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其中也展現了育人與化人的功能。提升親和力可以幫助思想政治教育更為成熟,并為大學生營造一個輕松舒適的環境,使學生積極接受正確的主流價值觀,從而最大程度的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親和力,可以凸顯其內在教化力量,更好地實現其教育效應,并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拉近與大學生的距離。學生也會愿意主動參與教育活動,從而形成積極的育人氛圍,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由多種要素共同組合而成,要想提升其親和力則應從多方面入手發揮其協同作用,并立足于多種角度強化其生活意蘊。
在新時代視角下,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應首先從教育工作者入手。教育工作者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應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親和力能夠體現出教育力量、情感力量、事實的力量與真理的力量。教師可以同時發揮這些力量,宣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完成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使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師自身的親和力是重點要素之一,一般從教育工作者的授課魅力與人格魅力中體現出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實際教育中應具備深厚的理論知識以及有效的教育方法。作為教育者本身,應多了解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在拓展自身視野的同時,也能激起自身的人文精神。在教學時,則應與時俱進,升華自我講解藝術。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時也應貼近現實生活,了解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以充滿人文性與博愛的情懷感染學生,使教育教學變得生活化。教育工作者也應始終遵循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品德,展現自身的魅力。教師也應不斷提升自身的德性修養,多與學生溝通交流,讓教育思想不再單一,而具備充足的情感性與人情味,師生之間實現心靈溝通,拉近彼此的距離,發揮教育者的親和力,從而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
在新時代視角下,要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也應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內容。理論若是能抓住事物根本,就可以徹底說服人。而抓住事物的根本則需要具備較強的說服力,才能做到以理服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容應富有真理性。真理理論既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也可以指引大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并應用于實踐。首先,應將思想政治理論轉變得更加生活化,也就是說,將規范化的理論生活化處理。傳統的灌輸方式會讓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產生排斥感與距離感。所以,應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在生活中選擇有效的素材,結合人文性與政治性,從而滿足大學生的精神需求。其次,也應凸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生活性內容,讓學生感知思想政治的現實性,可以依據社會熱點,豐富教育內容,從而讓學生認知生活中的思想政治知識,從日常生活感知思想政治的親和力。
在新時代視角下,社會環境復雜多變,教育工作者應創建和諧的環境以促進大學生的成長。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要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親和力,則需整合社會環境與學校環境。首先,學校應科學規劃校園建筑與文化設施,在校園內建立豐富的人文景觀,讓學生融入校園文化環境中,發揮環境對學生成長的促進作用。同時,學校也可以多多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以人文理念為重點,將其融入其中,例如開展思想政治講座論壇,組織學生參觀會議訪問,舉辦志愿者服務活動。校園屬于社會的組成部分,必然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進而使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受到潛移默化地影響。所以,教育工作者應了解時代之聲,引導社會風尚,發揮環境的正能量效應,可以開展眾多群眾性活動,做到寓教于樂,從而滿足大學生的需求,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可以在主要節日內開展主題活動,是活動具備人文性與多樣性特征,并結合環境特點,有效發揮其熏陶作用與同向作用,從而有效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親和力。
在新時代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也應順應時代發展,關注社會的變化。許多大學生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概念的影響,在思想上產生束縛,難以形成親和力。實際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屬于一種雙向活動,體現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粘合力。教育工作者應把教育對象當作獨立個體,改變傳統單向教學模式,在其中加入情感交流,形成實用性較強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過問題教學法、師生共同探討、社會實踐、時事論壇等方式開展教學活動。這樣的教學方式就不再單一。教師應注意創新教育模式,推進教育改革,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材施教,親和有度。在當今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也應找準切入點,結合傳統模式的優勢與新媒體技術,通過微視頻、微信、微博等形式拉近師生距離,了解大學生的需求,增強彼此之間的親近感。教育工作者通過拓展教育形式,這應時代浪潮,從而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在新時代視角下,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很有必要。教育工作者應立足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基本特征,順應時代發展,采用多種策略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