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龍,秦 博,駱 勇
2011年,在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基礎上,國務院教育部頒布《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1]9 號),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工作的優化與創新指明了方向,也為高職教育體育教育改革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工作思路與路徑。2014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和最近印發的《全國普通高等職業(專科)院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試行)》對高職公共體育課程包括教學改革有重要指導作用。
目前,傳統專科院校的體育課程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培養方向不夠清晰,不能有效適應目前高職院校的課程需求;而直接借鑒高中課程或參照本科院校體育教學的培養方式,會造成忽視高職院校體育課程中職業特性的問題。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起點低步子慢,高職院校體育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目標脫離。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內容與方法缺乏職業性、針對性與實用性,富有特色的體育教材更為稀缺;目前體育教學評價略顯單一,往往忽視過程,沒有合理客觀便于操作的評價指標和方法。
體育教學改革作為“新事物”,對體育教師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并強調其職責只能強化不能有所削弱。需要教師再教學中其價值、情感、倫理在內的意識形態和教學思想的改變。看似簡單的改革,實施起來極為困難。
對于早已習慣傳統教育方式的體育教師來說,很多存在接受(適應)不了“新事物”的現象,他們對“新事物”的茫然無措致使體育教師在體育課程改革實施的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阻抗。教師在面對改革時所表現出來的抗拒情緒存在程度上的不同,一般可分為3種類型:挑釁性(Aggressive)阻抗、消極-挑釁性(Passive-aggressive)阻抗及消極性(Passive)阻抗三種。并根據阻抗類型列舉出阻抗者的相應態度表現:直捷了當地拒絕、委婉地拒絕、“陽奉陰違”的心態和“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
在現象學哲學思維的指導下,通過參照現象學式的深度訪談,對訪談內容進行記錄、整理,形成訪談文本。初步整理歸納出體育教師阻抗的表現、類型、程度。對教師阻抗因素進行初步分析,比較不同因素對教師阻抗影響的輕重,明確關鍵因素,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消解策略。
2.2.1 文獻資料法
在研究展開之前首先運用到文獻資料法,通過大量地研讀與課題相關的文獻,獲得最新的研究成果,擴大思維視角,深度了解、初步掌握并學會運用方法論的相關知識。為本研究的開展提供方法論指導,確定研究的大體框架和相關背景信息。
2.2.2 現象學方法論
體驗描述主要以深度訪談形式展開,在明確訪談目的與思路的前提下,進行完全開放式無結構談話。通過詢問訪談對象在新課程實施背景下的教學經歷,從大量談話中獲取其真實體驗與感受。后針對訪談材料進行主題反思、比較性反思、解釋性訪談反思等反思形式進行邏輯分析。
在課題展開之前選取部分訪談對象進行預訪談,通過預訪談的結果歸納出與課題相關的意義主題,在正式訪談過程中通過對主要意義主題的演繹,明確主體思路,提出具體問題。緊扣訪談材料,把握意義主題。通過歸納、演繹、再歸納的形式厘清教師阻抗的具體體現,及其關鍵因素和產生緣由。
訪談對象的選取盡量遵循全面性的原則,在蘇北(徐州、淮安、鹽城、宿遷、連云港等五個市)不同高職院校抽取20名教師(s1-s20)參加訪談。其學校類型分為醫藥衛生類、師范類、財會類、工業工程類、食品類和綜合職業類。抽取對象在不同的年齡層次,其中包括女教師6人。
本研究所使用的現象學式深度訪談法不同于其他結構式訪談。訪談者可根據整體訪談對話檢查訪談對象的表述是否存在矛盾與偏差,作為提高研究有效性的方法之一。訪談沒有固定的提綱,而是通過訪談對象的描述進行無誘導性追問,從而得出根據體的信息和細節。
2.4.1 參與者反饋
在訪談結束后,將訪談結果進行總結分析,并提煉出關鍵意義主題反饋于訪談對象。通過訪談對象的二次描述確保訪談內容的可靠性與準確性
2.4.2 研究者持續反思
在訪談進行的過程中,對每一次訪談內容均做詳細的記錄與梳理,并對訪談過程進行反思,如:在訪談過程中應多聽,少反饋;雖是聽取訪談對象的經歷、體驗描述,但不能徹底偏離主題等反思建議,以便提高之后訪談的有效程度。
3.1.1 課程設置目標
在對部分蘇北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的調查中,可以發現每位對象對于體育課程目標的認知重點、角度與側重都有所不同,這導致其開展體育課程教學思路產生差異,間接影響了學生對于體育的觀點與認識。
3.1.2 課程設置定位
目前專科院校的體育課程設置定位不夠明確,培養方向不夠清晰,不能有效適應目前高職院校的課程需求;而直接借鑒普通高等本科院校體育教學的培養方式,會造成忽視高職院校體育課程中職業特性的問題。高職體育課程改革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初見成效,但是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課程評價體系(40%)上都還存在著明顯問題(70%)。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對健康體育教學觀的體現普遍不夠充分,沒能將因材施教的原則落實到位(45%);部分存在目標設置結構單一、忽視學生實際的情況(25%);內容上存在著職業性特性不明顯(10%),課程內容結構有待進一步完善(40%)等問題。
3.2.1 教學目標越來越模糊,教科研水平滯后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首要問題是,教學目標越來越模糊,教科研水平滯后(25%)。教師壓根就不清楚需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體育課究竟如何上。教學內容陳舊,少有創新(15%)。
3.2.2 教學條件受限,教學教法缺少創新
40%的受訪教師表示,如果體育教學改革不圍繞改善體育條件、完善考核方法、教法多樣等方面進行,不多組織教師參加新教法、新考核手段的學習,改革等于空談。
3.2.3 教學評價單一主觀難操作
近年來,改革中體育教學過程性評價逐漸開始被運用,但由于難操作和不實用,評價的效果不明顯,各個學校落實很不理想。專家們反應,由于大部分學生及家長對學生的體育評價結果不太在乎,以致于體育教學過程性評價本身也變成了“雞肋”。體育教師的工作熱情倍受打擊,再加上沒有很方便實用的評價指標,關于過程性評價的落實工作也就“夭折”了。至今各校評價方式沒有統一,各具特點確又普遍存在明顯漏洞。(45%)
3.2.4 培訓不完善(60%)
教師培訓是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的重要途徑,也是教育改
革得以在一線實施的必要紐帶。在培訓的傳播與輻射下,教學實踐效果直接受其影響。培訓的課程內容與現實情況的切合度是衡量培訓效果優劣的指標之一。與此同時,師資又是完成培訓課程的能動主體。因此,合理安排培訓課程、完善師資配備為有效組織教師培訓的重要需求。(s8)
3.2.5 來自外界的物質與精神阻力(客觀因素)
在訪談過程中發現諸多客觀因素都會干擾高職體育課程改革的實施,給正常執行帶來難度。主要的外在條件主要包括財力、人力以及體育學科受重視情況三大方面。財力主要體現在體育器材場地的配備情況,人力主要體現在專業體育教師的配備情況、體育教師及體育學科的受重視程度,主要通過待遇及工作量,并與其他科目、教師對比得以體現。
S2這樣比喻道:“人家說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現在連婦都沒有,人不夠啊!我們目前上課多的老師一周20節體育課,差一點每天從白上到黑。”55%受訪體育教師強調體育教師配備不足,因此導致其他體育教師工作量過大,正常課堂教學都難以保障,更何況按照高職體育課改要求開展高質量教學。
加強體育教師相關培訓學習的力度。在高質量培訓基礎上擴大培訓范圍,并發揮培訓人員返回工作崗位后的輻射作用。健全培訓的評價機制,凸顯培訓價值。做好培訓后的跟蹤工作,將體育教師返崗后對培訓內容的應用情況作為評價的一部分,并完善監管監督機制。
針對目前高職院校體育課改要求,建議以動作發展理論為基礎,可以進一步圍繞動作發展制定更客觀準確并容易操作的評價系統來參與到教學改革中——動作發展性評價體系(過程性評價),結合該項目的運動成績(終結性評價)兩方面設置分值比例,合理地將動作分值和成績分值合理結合融入課程成績相關評分中。并以此指標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課程結束為學生整體的學習情況給出一個相對準確的評判,更具操作性和實用性。
政府加大對學校體育投資建設的同時,為體育教師提供體育課程的設計與開發相關模板,同時通過課程、器材的開發按比例支持高職體育課程改革。
各高職院校體育教師應通過各種途徑提高自身文化修養與格調,通過體育教育工作提升自我價值與自豪感,減少現實與內心帶來的自卑感,從而提高學科自信。在教學改革中體育教師應注意自我心態的調整,加強自身使命感與責任感,更有擔當、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