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懿 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
江西地處長江中游,有著“三面環山,一面臨江”的地理環境特征,隨著時光的推移而逐漸沉淀出極具特性、形式古樸、靈活多元的民俗體育文化。總體來講,江西的傳統民俗體育活動基本開展于祭祀、驅祟、祈福等活動中,比如舞龍燈、賽龍舟、井岡山全堂獅燈、高安字門拳等等。盡管近年來江西省對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極為重視且投入相當多的資源予以推動,但是能夠讓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留下記憶點的非常少[1]。因此,針對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與創新展開研究顯得尤為必要且迫切,唯有做好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的品牌塑造與宣傳工作,才能在讓江西民俗體育文化得到良好傳承與宣揚的同時,同樣賦能于江西的體育、文化及旅游產業,為地方經濟建設提供強大驅動力。
江西有著豐富且獨特的民俗體育文化資源,表現為宗教性、儀式性和戰斗性文化綜合特征綜合,對完善我國傳統民俗體育文化研究有著重要推動作用。江西省境內曲流發達、湖泊眾多,在這樣的環境下古代勞動人民善于水運操舟,形成競賽式體育,另外民間“以拳頭說話”治理和民眾喜強身健體等模式,也為傳統民俗體育文化奠定了堅實基礎。而縱觀近年來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現狀,主要表現出如下幾方面特點:一是傳統民俗體育參與人群中的女性比例要遠高于男性,而且存在顯著的老齡化特征;二是大部分群眾參與主要以強身健體、充實生活、愉悅身心為目的;三是有10年以上有活動經歷的參與者占比最大;四是用于商業演出的參與者占比最多;五是大部分參與者對民俗體育比賽項目的舉辦情況評價良好。然而,在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現狀中,還存在如下幾點不足:
盡管江西在競技表演性的民俗體育活動開展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但是依舊存在民俗體育文化發展路徑太過單一的窘境,除去由政府部門主導開展的競技表演性傳統民俗體育活動以外,還需要拓寬多元化的發展道路。實際上,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不僅需要其內在發展,同時也離不開學校教育的推廣,而目前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發展在這兩個方面依舊比較欠缺。
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一定要關注社會各界的密切合作,除了政府方面通過出臺政策進行規劃與引導,為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戰略規劃以外,還要重視對社會民間組織與企業力量的調動。然而,目前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中民間力量十分有限,今后發展還需進一步壯大民間力量,構建起由政府、民間組織與企業組成的“三位一體”的民俗體育文化發展模式。
現如今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呈現出明顯的競技表演性發展趨勢,同時在現代化時代背景下逐漸出現非地域化發展與文化發展的失衡[2]。此外,因為社會時代、歷史背景的不斷變換,傳統民俗體育文化空間也逐步壓縮與消逝,許多全新文化空間得以開拓與發展。任何人在任何時代都會出現充分的民俗體育,有生活的地方便會出現豐富的民俗體育文化。
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的地域特色明顯,資源豐富,進而形成了目前江西民俗體育文化多樣性與統一性并存的局面。加強對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的創新發展,一方面能夠讓更多江西民眾通過體育鍛煉提升身體素質,另一方面也能通過宣傳民俗體育文化而實現加強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目的。因此,立足當前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現狀,推動其創新發展還需采取如下幾點策略:
民俗體育文化之所以是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主要是因為由勞動人民創造所得,同時其傳承與享用的主體也是勞動人民,已深深扎根于民眾的日常生活、節日祭祀等活動中,有著鄉村性、民間性、大眾化的特征,可見不僅僅是體育文化,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文化[3]。比如,在江西省鄱陽縣、樂平市、南昌市新建區、分宜等許多地方,在每年端午節都會舉辦賽龍舟大賽;崇義有遠近聞名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石塘武獅”等此類的體育項目。盡管這些地域性的民俗體育文化的影響范圍并不大,但蘊含的潛力巨大,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所以有必要加強對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的挖掘與保護工作,將其當作旅游品牌進行強力打造與向外推介,才能發揮其經濟效應。
此外,目前有許多江西民俗體育項目面臨著無人傳承的窘境,急需地方政府及社會人士合力進行挖掘與深度研究,并且要用現代化眼光審視民俗體育文化,在保護之余做好創新工作。比如,舞龍燈、賽龍舟等項目,均為時代傳承的傳統民俗體育項目,在推動其發展的同時也要創新地引入時代元素,促使這些民俗體育項目與現代人的娛樂需求相符,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的創新發展。
近年來,江西省各政府部門對民俗體育發展的推動投入了更多資源,取得不錯成效,但是在實踐中卻并沒有制定出完善的針對民俗體育文化的挖掘保護政策,同時也未能與其他產業構建體系融合,導致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發展難以形成輻射效應,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因此,在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的創新發展中,一定要關注與其他產業的交融,唯有形成體系才能支撐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的持續性發展[4]。具體來講,應當從如下幾點做起:①根據現代民眾的興趣喜好以及不同年齡層人群的健身需求,對傳統民俗體育項目進行合理“揚棄”,著重發展精華項目;②根據城鄉民眾對體育的消費能力水平表現,盡量多開展花費少、占地小的民俗體育項目;③借助節假日,開展群眾受歡迎程度高且具有一定教育意義的民俗體育活動;④將發展民俗體育文化與鄉村振興、社區、街區建設牢牢結合,引領群眾先遇到傳統民俗體育活動中來,利用傳統民俗體育活動豐富節慶文化與群眾的日常生活。
除了頒布政策加強引導以外,還應重視民間的聯合與交流。我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眾多傳統節日,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的創新發展,應當多利用傳統節日契機,在節慶、婚慶、祭祀等活動中開展更多民俗體育文化活動表演。此外,地方政府也要加大對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的宣傳力度,通過互聯網擴大宣傳范圍,促進民間交流。值得強調的是,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群眾生活質量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民俗體育文化的創新發展一定要懂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唯有如此才能實現民俗體育文化的健康發展,助力群眾精神文化建設。
近年來,江西省旅游產業發展迅猛,旅游產業帶來的財政收入屢創歷史新高,各市縣政府部門對旅游事業的發展傾注了更多資源,同時也認識到了民俗體育文化在地方旅游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從過去旅游產業的發展來看,由于與民俗文化活動結合不深,導致旅游產業與民俗文化并未深度交融,開展的許多民俗活動項目缺少亮點,再加上管理不善,無法保證民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不僅要重視與地方旅游產業的結合,還要大力塑造良好的旅游品牌形象,充分利用節假日契機,為前來旅游的游客提供喜聞樂見且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民俗體育項目。
一方面,將江西民俗體育文化品牌定位于旅游品牌。結合江西省特有的地域特色與文化特點,將能夠彰顯出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特色的民俗體育文化產業品牌定位于旅游品牌,深挖民俗體育文化的潛力,塑造具有個性、內涵的江西民俗體育文化旅游品牌。而旅游品牌的塑造還需重視其發展動力的持續性,所以為了保證品牌內涵的個性與豐富,需要凸顯出民俗體育文化的歷史感[5]。比如,井岡山地區的全堂獅燈,是一種流傳在江西省井岡山市的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根據《寧岡縣志》記載,“全堂獅子”在井岡山東上鄉虎爪坪村的傳統武術競技項目距今已有近兩百年歷史,已流傳十三代。倘若能將全堂獅燈蘊含的厚重歷史人文內涵挖掘出來,通過打造個性品牌且賦予品牌特色內涵,便能帶給游客更強烈的歷史人文感,滿足游客的精神需求。
另一方面,多元營銷手段擴大民俗體育文化旅游品牌影響力。明確民俗體育項目的選擇標準,優選出文化價值高且具有代表性的民俗體育活動作為品牌營銷內容。需要保證所選擇的項目有一定內涵且被大多數人熟知,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符且符合國家相關要求。比如,可將舞龍燈與賽龍舟巧妙融合,以“中國龍”形象對品牌形象予以設計,利用好江西流域眾多、湖泊范圍廣的特點,將該項民俗體育活動上升為省級乃至國家級運動賽事,通過抖音、快手等網絡直播平臺進行宣傳,或者要求各電視臺前來錄制真人秀綜藝節目,以多元化營銷手段擴大江西民俗體育文化品牌的影響力。
綜上所述,江西民俗體育文化有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且極具地域特色的特點,隨著近年來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力宣揚以及對民眾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視,作為民俗文化的關鍵組成部分,民俗體育文化也迎來了發展機遇。立足于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發展現狀去分析其今后的創新發展道路,不僅要做好民俗體育文化的挖掘保護工作,從政策方面引導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與民間聯合交流,同時也要加強與旅游產業的結合,塑造具有民俗體育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從而推動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的創新發展,為江西各縣市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