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麗 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北關小學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優秀的傳統文化構成了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內核。在我國民族文化發展中,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十分重要的瑰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有利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成長和發展。新時代下素質教育成了教學的核心目標,教師不僅要在課內講解基礎知識,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明確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促進作用,針對性地在課上滲透相關知識,保證學生在產生文化認同感的前提下實現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參與各項課堂實踐活動,在探索中樹立明確的三觀,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
立德樹人是新課改形勢下全新的教學主張,教師要在講解課內基礎知識的同時自然滲透德育教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及生活習慣,實現全面發展。文化教育的展開能夠使德育教育更自然,學生在聆聽故事、觀看資料的同時深化思想道德認知,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提升核心素養。
現如今,小學生的學習壓力比較大,很多教師容易忽略學生的心理健康。通過對新課改內容進行分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求為學生傳授豐富的語文知識,同時還應培養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很多文人墨客命途多舛,通過為學生介紹名家的作品,并對其創作背景以及相關歷史事件進行分析,能夠引導學生意識到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應當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我國近年來提倡“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各學科教師都應轉換教育思想,尤其是語文教師,更要將傳統文化教育自然滲透于課堂教學中,從根本上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讓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自發探索文化奧秘,積極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為我國在世界文化的激蕩中站穩腳跟打下良好根基。
雖然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已經開始意識到為學生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也知道應該對現行的教學手段進行改革與創新,但并未將這種想法轉化為行動。這主要是由于受應試教育及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的教學行動存在一定的功利性。一些語文教師為了讓學生考取更高的分數,一味地使用以往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強化語文教學中的重點考試內容,讓學生機械式地重復背誦課文,導致傳統文化難以有效滲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一語帶過,并沒有對其進行深入探究,以免耽誤教學進度。這些行為也重復說明了,教師對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缺乏正確的認識,沒有意識到滲透傳統文化對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的重要作用,忽略了傳統文化中的德育功能,進而導致難以充分發揮傳統文化中豐富內涵的重要價值。
一些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采取的手段往往是先讓學生多讀,再逐字逐句地為學生翻譯,然后安排學生將重點內容記到筆記上,最后布置作業讓學生全文背誦。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編排,都是相關專家針對小學生的認知特征精心挑選的,具有極強的韻律性,對培養小學生的語感與韻律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教師呆板的教學方式,無法體現古詩詞的靈動性,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不僅如此,由于小學生的心智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他們的認知能力較低。在日常的小學教育教學中,雖然許多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滲透了傳統文化,但忽視了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一些教師在講解過程中過于深奧,使學生無法清楚地了解到其中所要表達的深層含義。在學習一些古詩文時,教師往往要求學生機械地背誦其中作者的情感,這種方式方法不僅不能使學生充分理解其中的含義,更無法讓學生深入理解其中的文化。在如今的小學語文教育中,大多數學生都是通過教師講解基礎知識來學習的。教學缺少對學生的有效引導,這不僅會導致學生無法充分理解教學內容,還會阻礙學生對文化知識的理解,這會大大降低傳統文化教學的質量。
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齡段,很難將注意力長期放在一件事物上,因此,在學習傳統文化知識時,也很難牢固掌握。究其根本,是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過于匱乏,尤其是對豐富、多元化、包羅萬象的傳統文化。小學生接觸最多的只是古詩詞與文言文,加上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只是一味用板書進行講解,這種落后的教學手段,不僅會讓學生感到課堂內容較為單一枯燥,且教師的機械性教學也會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印象只停留在了循環往復的背誦上,故而很難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而其他的傳統文化,如傳統藝術作品、傳統風俗等,小學生對其并未了解,因而無法調動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
學生文化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他們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他們在對傳統文化知識產生探究興趣的前提下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挖掘教材知識的深層內涵,提高學習效率與質量,實現自身綜合素養的發展,教師有責任和義務為學生深入挖掘教材背后的內容,并與他們共同完成主題討論任務,在不斷合作交流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實現理想化的教學目標。但是教師授課時過于墨守成規,只對文化知識進行簡單講解,如分析詞語含義、解讀作者寫作情感,忽視解讀課文深層內涵,學生只夯實了語文基礎,無法真正理解文化知識內涵,難以產生強烈的文化情感。教師要打破傳統思想的束縛,深度挖掘所有多元傳統文化因素,包括政治、生活、思想、精神等,在課上向學生自然呈現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結合現實生活詳細分析各類元素,改進教學模式,潛移默化中深化學生的文化意識,讓他們養成在生活中傳承文化的良好習慣。
如在進行《靜夜思》的教學過程中,其中蘊含著較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如我國詩歌的原初月象、思鄉的情感表達、無比精粹而不失偉大的東方鄉情等等傳統文化。教師應深入這首詩歌中提出問題:“初步閱讀這首詩歌,你們能從詩歌中感受到哪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通過詩歌中傳統文化的挖掘與教學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積極性,拓展學生的語文文化視野,讓學生在深入挖掘的過程中感受到中華民族古代崇尚及表達的對于家鄉的思念之情。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適當地將民族風俗習慣融合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去,通過民族風俗習慣滲透傳統文化。民族習慣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通過這一教學能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及學習傳統文化,熟悉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及發展進程,促進學生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更好地強化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及語文綜合素養。
如在進行《傳統節日》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搜集其中蘊含著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等。教師在課堂上給予學生10分鐘的時間對自己感興趣的傳統節日中的各項風俗習慣進行思考、探究、分析及討論,并深入探究其中蘊含著的傳統文化相關內容,繼而采用小組表達的方式將自己的觀念表述出來,由教師和其他小組的學生進行補充和優化。通過傳統節日民族風俗習慣的培養滲透教學更好地強化學生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了解及培養,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
小學生缺乏與外界的接觸,日常生活中無法及時獲取豐富的信息,認知能力受到嚴重影響,難以第一時間理解課內所學知識并將它們全部內化,教師應將擴大教學范圍、提高學生認知能力視為核心教學目標,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向學生展示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傳統文化元素,拓寬學生的視野,擴大他們的認知范圍,實現高效教學目標。由于教師長時間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語文課上將教學重點放在講解生字、生詞及各類修辭手法上,對課文內蘊藏的文化知識的講解一帶而過,難以讓學生產生深刻的記憶,阻礙了他們認知能力的發展,教學有效性始終難以得到實質性提高。為了改善這一教學現狀,強化整體教學效果,教師一定要轉換思想,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展示豐富的課外拓展資源,可以是與課文主題相關的影視資料,也可以是一些寓言故事,拓寬教學范圍,一方面能夠保證學生在注意力集中的前提下完成各項知識探索任務,另一方面也能深化他們的文化意識,讓他們提高對文化知識的理解能力,既積累了豐富的閱讀、寫作素材,又能實現人文素養的提升,為其后續學習與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小學生身心發展迅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能夠自主探索知識內涵,逐漸產生文化認同,明確傳統文化對民族、國家的重要意義,自主承擔起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責任。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知識探索空間,以教材為基礎在不偏離主題的前提下講述豐富的文化拓展故事,為學生傳遞更多文化信息,讓他們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基礎上產生深切的認同感,最終提高整體學習效率與質量。教師如果講解課文時無法做到針對性的故事講解,始終將教學停留在淺顯階段,難以真正增加學生的文化累積,缺少文化學習氛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要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科學拓展教學內容,深度挖掘課文涉及的寓言故事、歷史人物經歷等元素,探索相關主題、人物、歷史背景故事,以深化分析、對比探索等方式引導學生分析傳統文化內涵,從而結合生活實際生成文化認同感,能夠將自己對故事的所思所想分享給教師、同學,在和諧、積極的氛圍中實現思維的發展,最終在實際生活中根據對故事內容的理解端正自身言行,促進人文素養的發展。
小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教師不僅要講解教材的基礎知識,還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課程教學中,既能夠豐富課程內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同時也能強化學生的人文素養,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目標,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情感,為他們未來學習與發展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