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這是馬克思對教育與生產勞動關系的精辟論述。勞動教育是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價值底色,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
勞動是一個宏大的體系,勞動教育更是包羅萬象。對各類學生開展勞動教育,過猶不及不對,大水漫灌更缺乏針對性,因此,在課程設置上必須兼顧科學性和合理性,才能讓各類學生群體樹立明確的價值取向,品嘗到勞動的芬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提出,各地要根據教育目標,針對不同學段、類型學生特點,以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為主要內容開展勞動教育。
“意見”設置的勞動教育任務屬于“梯度目標”,指向性和針對性很強,也便于課程設置和操作。比如,小學要注重圍繞勞動意識的啟蒙,注重圍繞衛生、勞動習慣養成;初中要注重圍繞增加勞動知識、技能,加強家政學習,開展社區服務;普通高中要注重圍繞豐富職業體驗,開展服務性勞動、參加生產勞動,使學生熟練掌握一定勞動技能;高等學校要注重圍繞創新創業,結合學科和專業積極開展實習實訓、專業服務、社會實踐、勤工助學等……
根據學生成長的每一個階段,按照學生的年齡特征與能力,有的放矢設定梯度目標,一則可以讓各地教育部門在課程設置的時候做到有章可循,方便指導學生參加各類勞動教育;二則能確保勞動教育循序漸進,能讓學生的勞動能力得到“螺旋式上升”;三則符合學生身心成長實際的梯度目標,更便于廣大家長對學生開展勞動教育,讓學生們在勞動過程中品嘗到“收獲感”“存在感”,讓“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觀念植根學生心間。
勞動教育就是一種生活教育,學生在勞動中獲得一些生活體驗,也從勞動中獲得生活的樂趣,培養一種現代新生活的態度與方式,既是今后生活的需要,也是未來生存的需要,更是讓其生命更好地發展的需要。要更好的落實勞動教育,有賴于各地堅守教育良知,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根據“意見”要求,結合自身實際,完善勞動教育的梯度目標,讓“勞動教育”不再“大水漫灌”,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一根“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