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第二十三中學
在這個大語文的時代,教育也在不斷改革,教育部提出的“新課改”就是對初中語文教學提出的新要求。在要求中明確提出,需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優勢,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宣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讓中學生可以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下成長。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不僅可以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而且也是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要方式。下面,筆者著重描述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幾種方式。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常規的詩詞、歌賦、經典古文故事等,都是豐富的傳統文化材料,它們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文學造詣的高峰,也反映了古老時代的文化印跡。這些傳統文化的文字作品,經過悠久歷史的沉淀,體現出神秘的色彩。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學習可以間接對中華傳統文化特色進行有效了解,體會其中的特點,也可以發揮自身能力進行模仿,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
為了讓教材中這些素材被充分利用,教師需要拋棄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在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使用多媒體在大屏幕上播放與教材相關的課外視頻,讓學生通過多媒體技術直觀感受到文章的美。例如,文章中所描述的景色以及人物等等,利用多媒體可以使學生的情感真正融入文章,讓學生深深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美。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需要教師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使用多種渠道,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資源。
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切實做好傳統文化的教學工作,以此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例如,在學習《愚公移山》這篇課文時,在進行正式學習之前,首先為學生類比具有愚公精神的人以及事情,讓學生認識到愚公精神的重要性,學習古代人民的不怕困難、堅持到底的精神,從而形成自我驅動的精神,提高做事情的毅力。這樣能使學生對傳統文化有一個新的認識,實現在課堂教學中延伸傳統文化知識。
語文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閱讀,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要指導學生發現傳統文化的魅力,讓他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厚重和精髓,同時做好傳統文化傳播的繼承者。通過閱讀作品,讓學生了解傳統的倫理道德、禮儀,體會傳統民族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質,體會傳統精英人群的“舍生取義”的價值取向等。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讀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要讓學生感受到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那種憂國憂民、精忠報國的傳統精英人群共同的優秀品質。
目前,中學生的學習資源大都來源于網絡,因此在進行傳統文化教學時,可以使用多樣化的語文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的關注度,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傳統文化。這時,教師可以適當包裝傳統文化,以此獲得學生的認可,讓學生學習到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傳承方面,需要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結合時代的特色進行文化傳承,取其精髓、去其糟粕,讓傳統文化迸發出新的活力。
例如,每年的春晚上都有大量的對聯。對聯就是傳統文化有效傳承至今的典型代表,可以通過學習對聯的特點與創作,來提升學生在傳統文化運用上的能力,甚至可以引導學生學習經典對聯,再創作后運用到自家的對聯制作中。又如,一度被大家贊美的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中國古詩詞》和《朗讀者》等節目,它們都很好地詮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讓學生在多媒體中學習傳統文化,讓他們認識傳統文化不是老舊不可用的,是離我們生活很近的。還有通過多媒體賞析傳統影視作品,讓學生了解傳統風俗或典故。所以,不論學生閱讀文學作品,還是觀看現代流行的影視作品,只要學生閱覽過,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知曉傳統文化,進而達到傳承的作用。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方式方法還有很多,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不斷開拓創新,真正把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中,不斷提升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與運用能力。如此,在傳統文化教學中,讓學生真正達到傳承與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