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市城關區通渭路小學中山分校
近幾年,課外綜合實踐活動已經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被引進到中小學的課程,教學中來。這種課程不同于傳統課外活動,作為一種綜合實踐課程不僅要有明確的課程目標,還要求對活動內容精心選擇,對活動方式精心設計,以及對活動過程和結果要科學合理地進行評價。在這樣的推動下,各個學科都在不斷地進行本學科課外綜合實踐活動的改革和創新。那么針對這一變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該如何實施課外實踐活動呢?我有如下三點思考。
1.做好低年級的引導,為中年級開展課外綜合實踐活動作鋪墊。一二年級的孩子,他們的年齡主要集中在6~8歲,數學知識積累不夠,生活閱歷尚淺,邏輯思維能力還屬于感性認識階段,加上思考方式的單一,在這個階段中主要采取聽數學故事和做數學游戲的方式來進行訓練,另外加一點簡單操作性和體驗型的項目。一般開學初的第一堂課,我都會首先上一節講述類的活動課程,一方面認識和了解一下學生們內心的所思所想,另一方面讓學生們在輕松和快樂的氛圍中學習,讓他們喜歡上數學這門課程。在深入學習一段時間以后,我們還會開設兩堂數學游戲類的活動課。
2.根據中年級學生特點,開展具有針對性的課外綜合實踐活動。中年級的學生,年齡主要集中在9~10歲,這個階段的他們,具有了一定的數學知識儲備,數學邏輯思維初步形成,理性思維已經被慢慢地滲透。針對這一階段的學生特點,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施一些較簡單、有意義、趣味性較強的課外綜合實踐活動。
例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統計6月份學校所在地區每天氣溫變化情況,學生們自己做統計表,分小組合作,每天分三個時段進行溫度測量統計并記錄,并根據記錄結果和近幾年該地區6月份的氣溫情況作比較,得出結論;同時教師要根據此次活動的完成效率和質量及時作出總結和評價。
3.高年級階段,建立以學生為主導,以教師為指導的模式,開展邏輯性較強和難度較大的課外綜合實踐活動。在高年級的數學課外綜合實踐課程教學中,可以進行一些思維和難度稍大一點的課外實踐活動。高年級的學生計算能力比較強,知識儲備相對完善,邏輯思維的脈絡比較清晰,能夠熟練地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未知難題,這時就可以開展一些有深度和廣度的課外綜合實踐活動。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和應用能力是數學教學的根本,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動力所在。其中應用能力指的是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綜合分析能力等等。針對這一情況,我們的實踐活動必須要以貼近生活為導向,以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為主。
例如,給學生200元的經費,讓他們為班級郊游準備物品。這其中就需要學生的自主探究,實地調查研究,走訪超市和商店,作出購買方案。從他們設計的方案和最后實踐中,評選出哪個購買方案更合理和實用性更強,同時總結方案不合理的地方,積累活動經驗,為以后遇到此類問題的解決打下了經驗基礎。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生年齡特征、知識基礎和技能水平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確定主題、制定方案和解決問題等過程,養成探究習慣,形成創新精神。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價值與目標最本質的體現,而數學課外綜合實踐活動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了更為寬松、自由的空間。在數學課外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生們始終處于主體地位,他們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用課堂中學過的已有知識設計方案,自己收集資料,通過實踐解決問題。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解放兒童的大腦,使他們能想,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們能干,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他們能看,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他們接觸自然、接觸社會。”而恰恰這種課外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讓學生們敢把自己想的,應用到自己敢做的事中去;把課堂中敢想的應用到課外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去。在課外綜合實踐活動中體驗和積累直接經驗,通過敢做不斷地提高創新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課外綜合實踐活動,任重而道遠。我們教師必須充分地做好引導工作,緊跟國家教育改革的步伐,不遺余力地把本學科的課外綜合實踐活動開展好、實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