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縣第一幼兒園
師幼互動是評估幼兒園教育質量的關鍵指標。師幼高質量互動通常需要輕松愉悅的師幼關系,生動的肢體語言,有一定頻率、正面積極的互動,有針對性、具體適宜的支持,以及教師有目的、有準備地運用材料與幼兒互動等。
輕松融洽的師幼關系,是師幼高質量互動的前提。在輕松融洽的師幼關系中,幼兒會積極主動創造性地開展活動。例如積木建構活動中,首先,教師要發自內心地喜歡、尊重幼兒,給幼兒足夠的自主權,鼓勵幼兒自己選擇喜歡的伙伴一起活動。其次,教師要信任、理解幼兒,給幼兒充分的自由,讓幼兒三五成群協商做什么,怎么做。再次,和諧融洽的師幼關系讓幼兒感到安心、放心,因而在建構過程中能放開手腳,忙得不亦樂乎。最終,所有小朋友搭建的作品都不一樣,每個人對自己的作品都有獨特的解讀。有的三三兩兩講述著自己的創意,有的則像個大建筑師一樣滔滔不絕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而教師則以孩子“玩伴”的身份潤物細無聲地融入整個搭建過程,正津津有味聽他們解讀自己的作品。這樣的活動表面看似“亂”,實則“亂中有序”,幼兒的各項活動開展得井井有條。由此可見,輕松融洽的師幼關系,溫馨的班級氛圍,為師幼高質量互動奠定了良好基礎,也是判斷整個班級環境質量高低的重要依據。
師幼高質量的互動,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敏銳的觀察意識,能在幼兒一日活動情境中及時地發現幼兒的需要,并進行持續觀察和傾聽。在此基礎上,才能找準師幼高質量互動的切入點。
如,一次戶外自由活動時,幼兒們發現操場一角有幾個水坑,個個躍躍欲試,準備往水里跳。筆者敏銳地觀察到這一狀況后,并沒有直接去干涉幼兒,而是選擇先傾聽他們的談話。A幼兒:“我們踩水吧。”B幼兒:“不行,鞋子會打濕的。”這時大家停了下來,不知如何是好。筆者明白了幼兒的想法以及困難,以同理心思考,并對他們說:“有什么樣的辦法,既可以下水,又不會打濕鞋子呢?”筆者邊說邊觀察幼兒,見幼兒一籌莫展時繼續引導:“院子里有什么東西能幫助我們呢?”邊說邊掃視院子四周。幼兒們順著筆者的目光,四散走開尋找材料。不一會兒,水坑邊又熱鬧起來。原來幼兒們把塑料積木放進水坑里,玩“過河”游戲。過一會兒,他們又在水坑上“架橋”。后來參與游戲的幼兒越來越多,“工程”也越來越大,他們正討論如何建一座“水上樂園”。正是建立在老師細心觀察、耐心傾聽的基礎上,才有效引發了幼兒自主游戲、深度學習。
師幼互動首先基于幼兒需要,其次是教師參與。這要求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兒童發展心理學知識,并具備支持幼兒學習與發展的能力,同時教師還要根據自己所帶班級具體情況,結合每個幼兒發展的不同水平識別其最近發展區,在此基礎上才能進行有準備的師幼高質量互動。如小班角色游戲“小醫院”,由于幼兒對醫院的已有認識不同,角色分工不明確,教師可以扮演病人參與到游戲中,在看病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幼兒,發現問題,教師不要直接給予幼兒答案或否定幼兒,而是鼓勵其他有不同意見的幼兒發表觀點。之后,教師可在集體分享時對所有問題進行總結,幫助幼兒提升能力。這樣的互動是基于幼兒需要的、生動的、有意義的,是有品質、高質量的互動。
讓環境說話,讓材料動起來。幼兒園學習環境和材料的重要意義在于“使用”而非“陳設”。教師有目的、有準備地運用環境材料與幼兒互動具有較大發展空間。尤其是當幼兒對環境和材料感興趣時,教師應給予充分的支持和適宜的引導。例如班級主題墻環境創設,教師應根據幼兒感興趣的內容,鼓勵支持幼兒動手操作,用他們自己的作品布置墻面,讓環境反映幼兒的想法及觀點。再如,活動區的材料,教師也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因時、因地不斷變換投放。這樣的班級環境和活動材料才是有價值的、真正能為幼兒所用的教育資源。現在,構建幼兒與環境材料間的互動關系,已成為幼兒教師的普遍共識。
總之,師幼互動是評估幼兒園質量的核心因素。只有建立在教師細致、持續充分而又不干預的深度觀察的基礎上,才能形成高質量的師幼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