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倩
(江蘇省溧陽市戴埠中心小學 江蘇 溧陽 213331)
對于剛剛進入三年級語文學習的小學生來說,作文無疑是一道較高的門檻,很多學生一到寫作文時候就感覺無從下筆,甚至有些原本語文基礎不錯的學生,每次遇到作文都感覺一籌莫展。久而久之,就對語文學習產生了畏懼心理。都說“興趣是人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對語文寫作的興趣,使得他們平時更好更快地練筆,才能慢慢地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隨文練筆”相較于普通的習作來說,具有顯著優勢:其一,選材的范圍相對較小,容易開展。其二,學生容易根據教材內容舉一反三,就能“言之有物”。從而使得教師達到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目標。
統編版語文教材的內容是通過專家學者的精挑細選匯編而成,內容豐富多彩,筆者以三年級教材為例,簡要分析教學中“隨文練筆”的基本形式:
著名兒童作家葉圣陶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技能……”[1]三年級學生剛剛開始接觸寫作,腦子里面沒有一個完整的寫作體系,因此在教師的引導下,舉一反三,根據文本,進行合理的仿寫,可以作為入門作文的重要手段。朱光潛先生也曾經說過:“將仿寫作為習作練習,也具有大用。在這種狹隘的思想內,假如模仿有效,就會起到一定的作用。雖然樣式不具靈活性,但是畢竟有模仿樣本。”[2]由此可見,仿寫對于入門作文的重要性。筆者認為,仿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1 仿句式。句子是構成文章的一個基本的要素,而統編版教材中選取了不少經典的文章,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文章中具有“新鮮感”的句子,思考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由于年級較低,教材中運用較多的還是比喻、擬人、排比等,其中相對難度較大的是排比。但是此前學生也并不是對排比一無所知:在一二年級寫話訓練中,為了使學生將圖中人物場景寫得更有條理性,教師一般會引導學生使用“有的……有的……還有的……”來進行描述。因此在教學文章《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后,筆者結合文章內容,引導學生練寫“秋天的雨,它把____色給了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經過學生的思考,就有了以下精妙的回答:“秋天的雨,它把紅色給了柿子,紅紅的柿子像一個個胖娃娃,笑啊笑啊,笑出了秋天的喜悅。”這樣的句式練習,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激發學生想象,達到了練習語言文字的目的。這就是隨文練筆的妙處所在。
1.2 仿構段。構段的仿寫,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句子和句子之間的一種交互性。構段方法多樣:總—分、總—分—總、分—總等。例如《大自然的聲音》中,開頭總寫“大自然有許多美妙的聲音”,之后筆者通過“總—分”結構引導學生關注剩余段落依次分寫了“風、水、雨是大自然的音樂家”,使學生嘗試運用“不僅……而且……”,把文章中幾個不同類別的自然現象串聯起來,體會大自然的奇妙。教學文章之后請學生依據這種結構仿寫《大自然的語言》。
1.3 仿順序。在作文練寫中,為了使內容更有邏輯和條理性,通常會要求所寫文章具有一定的語言順序:如時間順序、地點順序、方位順序、事情發展順序等。教師可以在教學課文時進行相應指導。如《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作者交代了起因:青頭和紅頭是一對好朋友,他們一起在草地上玩耍。經過:紅頭不小心被牛吃進肚子里去了,在青頭的不懈努力和自己的不放棄下,最終,紅頭從牛肚子里出來了。文章通過事情發展順序,將故事內容向讀者娓娓道來。教師可以給出幾個動物形象,讓學生依據事情發展順序,仿寫《森林王國開運動會》。
對于剛剛進入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形象思維依舊是占據主導地位的,尤其是當接觸到篇幅較長的文章時,學生無法僅僅通過文本文字就能理解文章主要內容。此時,引導學生通過課文插圖來理解文章,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此文原是蘇教版六年級的一篇課文,現在在統編版三年級上冊出現,由此可見,不管是對教師還是學生而言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如果還是利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來上課,可能不能達到最佳效果。基于此,我在課堂導入之后,就在多媒體課件上出示了書本上的兩幅插圖:小女孩穿著破舊衣服在下雪夜赤著腳孤單地叫賣火柴和凍僵的小女孩擦亮火柴后,幻像中和自己慈愛的奶奶驚喜相擁的場面。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片,說一說,寫一寫之后再打開課文,找到相應片段,對比交流。通過這樣一個環節的設置,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還能促使學生初步體會小女孩生存的艱辛,引發大家對其的同情。在這樣的感情基礎之下,學生再去理解文章中其余幾次描寫小女孩擦亮火柴后出現的幻像,就更容易了。
續編故事即是在學生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之后,抓住文章的一些主要情節,合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進行續寫。
統編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單元主題就是預測和猜想,這一主題符合三年級學生這一年齡段想象力豐富的特點,同時也能給孩子創造更多的語言表達機會。例如《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通過老屋在想要倒下的時候,一次次因為去幫助需要幫助的朋友,而最終沒有倒下的故事……從而贊揚了老屋的奉獻精神。在掌握這一中心思想后,布置學生課后思考完成“老屋在聽完小蜘蛛的故事后有沒有倒下呢?之后又會發生什么故事呢?”這一作業時,學生的回答讓我驚喜不已。[3]
同樣在這一單元里的《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也是一篇非常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故事以省略號結尾,給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我抓住了文章的這一特點。由于有了先前不錯的經歷,所以在引導學生討論討論、演一演、寫一寫時候,大家的興趣明顯很高漲。我能慢慢發現有些同學已經在這個過程中,不排斥,甚至開始慢慢喜歡上寫作文了。真是讓我興奮!
“文章不是無情物,化作言語更護花。”當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如果能跟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那文章自然能真情流露,恣意流淌的情感怎能不吸引人呢?統編版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課文都是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氣勢磅礴的天門山、煙波浩渺的洞庭湖、整潔的海濱小城、美麗的小興安嶺……無一不顯示出祖國山川的秀美、無一不能看出其中蘊含的作者那藏也藏不住的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這些文字的感染下,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去哪些名山大川游覽過,同學們爭先恐后地向大家介紹了他們的旅行經歷:有的去過九寨溝、有的去過日月潭、還有的去桂林領略過“甲天下”的山水……或者講一講我們身處的這越來越美麗的家鄉,最后組織成文字,寫一寫,相信大家都能有感而發!
在筆者看來,隨文練筆有多方面的好處:一來可以“以寫促讀”,“隨文練筆”的內容一般都是老師在教學某課過程中或者結束后開展的,那么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行練筆的過程,也是進一步鞏固、深化學生掌握書本知識的過程,是學生消化課堂知識的一個良好方法。同時,“隨文練筆”的內容大多是課堂生成的產物,因此跟課堂內容息息相關,學生在寫的時候,腦子里已經有了一定的思維體系,寫出的內容便有條理、有趣味的多。因此,“隨文練筆”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方法!